年味兒,其實就是活著的年俗

又到年終歲尾、新春佳節之際,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人感歎,“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然而,年味兒究竟是什麽?究竟要去哪裏尋找失落的年味兒?

春節是四季輪回的起點和終點,也是過去數千年農業生產周期的輪回節點,一個春夏秋冬耕耘收藏的過程結束,人們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啟動新一年的規劃。對一個農耕民族來說,這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因此,千年以來,逐漸形成了許許多多約定俗成的風俗,吃臘八粥、送灶神、炸年糕、祭祖先、走親戚、拜大年……

所以,年味兒,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貼上窗花對聯、下廚煎炒烹炸、打掃房屋、掛起燈籠,演起社戲……人們在一個又一個密集而忙碌的儀式中度過新春,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年味兒”。

百年現代化的曆程,打破了傳統農耕生活的節奏,那些建立在農耕生產上的生活方式也逐漸改變。在城市裏,大自然的節點被無限淡化,“不知季節變換”成為常態。甚至在鄉村,科技的進步也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規律,哪怕在嚴冬,溫室大棚裏也一片生機。

因此,那些植根於傳統的農耕生活的儀式,也漸漸不再流行,在家裏,人們不再親手炸年糕、剪窗花,在社區裏,也少見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失去了傳統的民俗,失去了儀式感,也就失去了年味兒。

然而,人有感性的一麵,即便在現代社會,人們依舊需要儀式感,需要精神的富足。因此,那些原本失落或接近失落的民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的人,開始尋找,我們的年味兒在哪裏?

年味兒在哪兒呢?它不在那些塵封已久的典籍裏,也不在莊嚴肅穆的博物館裏,更不在浩如煙海的電子文檔裏。真正的民俗,一定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裏,真正的文化,一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因此,春節之際,新京報記者遍訪那些保留著傳統民俗的村落和村落中的人,他們有的全村剪紙,把剪紙變成鄉村振興的產業,有的發展成了對聯生產基地,每年銷售數千噸對聯,還有的人家,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的手藝,也傳承著古老的禮儀和文化……

中國人說“禮失而求諸野”,其實,在廣袤的鄉間,在那些千百年傳承不絕的村莊裏,仍舊保留著大量的民間風俗,而且,許多地方並非僵化的傳承,而是在現代化的曆程中,把民俗變成在鄉村振興的資源,借助民俗,踏上快速現代化的道路。

這些,就是活著的民俗,或許,也就是“年味兒”,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年味兒並非一去不返,傳統的民俗,依然能夠在現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