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好不好?也可以比較同時期的香港台灣百姓生活水平,百姓用腳回答你。
ZT大逃港:香港百姓救了多少大陸人?
大逃港,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基本結束
是內地居民非法越境進入香港的行為,其原因起初是政治原因,後來主要是經濟原因,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種行為成為記憶。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 3 種。
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泅渡通常是首選。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出發,遊過深圳灣,順利的話,大約一個多小時就能遊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廣東人把這種水路偷渡稱為 “督卒”,借用象棋術語,取其 “有去無回” 之義。
在許多當地人的記憶中,一到夏天,水庫和河裏便人滿為患。不少孩童從小就被家人灌輸,“好好練遊泳,日後去香港”。
有些偷渡者下水後,還一邊遊一邊背誦毛主席語錄給自己打氣:“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泅渡畢是年輕人所為。中老年人和兒童婦女通常選擇陸上偷渡,從深圳梧桐山、沙頭角一代,翻越邊防鐵絲網,粵語中戲稱為 “撲網”。
為了躲避警犬,一些逃港者臨行前會到動物園收買飼養員,找一些老虎的糞便,一邊走一邊撒,警犬聞了糞便的氣味,便不敢追蹤。
1959 年 ——1962 年,三年大饑荒期間,逃港達到高潮。
鑒於饑荒蔓延的現實,1962 年 5 月 5 日,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下令,撤除崗哨,放開邊境,讓大陸饑民自由赴港,至 5 月 25 日,中央下令關閉邊卡,半個多月時間,約 30 萬人赴港。
入港者,風起雲湧,扶老攜幼,奔向求生之路。
邊卡關閉那天,堵截收容遣送逃港者 51395 人。
據廣東省委邊防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計,1954 年到 1980 年,官方明文記載的 “逃港” 事件就有 56.5 萬多人次。
50 萬饑民逃港,彈丸之地的香港,如何消化得了呢?
港英當局隻得采用 “隨抓隨遣” 的辦法,出動大批軍警抓捕遣送,但受到香港市民的反對。
香港市民對沿街乞討的大陸饑民,非常同情,從慷慨施舍,發展到組織起來,救濟災民,對抗軍警抓捕。
有送衣送糧的,有把饑民藏到自己家裏的,有為饑民介紹打工的,急饑民之所急!
深圳河南岸至香港市區,有一座山叫華山,當時尚未開發,山上茂密的原始森林。
時當酷暑,華山成了逃港者的中轉休息站,山上每天集結有上萬人。他們衣衫襤褸,躲在灌木叢林中,饑餓難耐,孩子們哭叫,嗷嗷待哺!
失散者呼兒喚女,響徹山野,甚是淒厲!
香港市民成群結隊,送水送餅幹食品,送衣送藥,有的開車把逃港者一批一批接去市區。
華山上,處處是扶危濟困的感人場景,幾乎所有香港報紙電台的記者,都衝向華山搶新聞,香港沸騰了!趕來抓捕的港英軍警,也為之動容!
在香港市區,不少歌舞廳都自動關門,停止娛樂。
幾乎所有的香港家庭,都放棄了手中的事情,有的上街救助饑民,有的坐在收音機和電視機旁,關心著大陸逃港者的命運,人們被一種強烈的人道和慈悲所震憾!
港英當局設立了收容營,當遣反逃港者的車隊開出時,警方驚呆了:一片排山倒海的呼喊聲向車隊壓來!
“你們不能走!”
“你們回去又要受苦!”
市民手裏拿著麵包餅幹,呼喊不停,香港震動了,比杜甫筆下的鹹陽橋 “哭聲直上幹雲霄” 的場麵更浩大,更感人!
突然,成千上萬的香港市民,跳到馬路當中,躺在高溫的路麵,擋住了汽車
“跳車呀!”“逃跑呀!” 市民向著車上呼喊並指引逃跑路徑,許多逃港者紛紛跳車逃跑!
在香港市民的強大輿論壓力下,港英當局認識到抓捕遣送,不得人心,不是辦法,終於著手為逃港民眾建設安置區。
提供木材,在山上及空地構建板屋,安置住所;蓋起一棟棟 “徙置大樓”,水電廚房衛生間齊全,相當於現今的廉租房,每月租金僅 14 元。
免費供應膳食,有魚有肉。
(資料來源: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1 年出版之《大逃港》,作者陳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