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代大魏:從北魏的興起和發展,看其漢化的原因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建國,無疑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後來的一係列漢化措施,加速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著深遠的曆史影響。其實,拓跋氏建魏,繼而稱雄,絕非偶然和幸運,它飽經滄桑坎坷,經曆漫長等待。建魏之前,拓跋氏曾有過一次建國,又慘遭滅國的苦痛經曆。也正是這段不尋常的磨礪,為後來北魏的最終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地處偏僻的北疆,加上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拓跋氏最初建立的代國,在曆史上並不出名。即使是在狼煙四起的十六國時期,它也沒能引起人們太多關注。它所有的征戰,似乎都是在北疆與匈奴鐵弗氏之間展開的,這與戰亂頻仍的中原相比,實在算不了什麽。代國政權也沒有被史學家列入十六國裏,也許是因為它的小,也許因為它曾受過晉室的冊封。但冊封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就像遼東的慕容氏,晉室對它來說,無異於是名譽主席,並沒有實質上的隸屬關係。

拓跋氏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也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部族。匈奴離開蒙古高原後,鮮卑便據有其地,拓跋氏也於此時,從漠北苦寒地帶遷徙至中國北疆,開始與中原有了接觸。根據後來北魏的官方說法,拓跋氏先祖出於黃帝,“黃帝以土德王”,而“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見《魏書》),該族便以拓跋為姓氏。這當然是拓跋氏統治中原後,以正視聽的輿論手段。中原文化是正統,所以,誰都想掛上點關係,就像匈奴劉淵自稱漢人的外甥一樣。其實,拓跋氏也和匈奴一樣,是個典型的馬背上的民族,部眾“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四處遊牧,民風淳樸。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通過“刻木結繩”記錄日期或是大事,“世事遠近,人相傳授”(見《北史》),凡事口口相傳,處於典型的原始氏族時期。

拓跋氏和中原的交往,始於聖武皇帝拓跋詰汾時。拓跋氏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始居匈奴之故地”(見《魏書》),和中原成為近鄰。有專家考證,拓跋氏源出於今天的西伯利亞一帶,從其南遷的情況看,是很有道理的。聖武皇帝,是後來拓跋珪追尊的諡號,當時並沒有這個稱謂。不光是拓跋詰汾,拓跋珪稱帝後,曾“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見《資治通鑒》),從遠祖拓跋毛開始,一氣把二十七位先祖全都追尊為帝,也算是創造了一個曆史之最了。

到了拓跋詰汾的兒子拓跋力微時,便將周邊部落統一起來,“諸部大人悉服,控弦之士二十餘萬”(見《北史》),已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部落。此時,中原正值曹魏時代,到魏元帝曹奐時,拓跋氏和曹魏開始有了外交關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拓跋力微“遣子如魏,且觀風土”(見《北史》),算是派出了第一批中原留學生,也就在這個時侯,拓跋氏開始接受中土文化。民間來往就更頻繁了,“聘問交市,往來不絕”(見《魏書》),很是紅火熱鬧。一直到司馬氏建晉,雙方關係相處的一直很好,所謂“魏晉禪代,和好仍密”(見《魏書》)。並且,拓跋氏還“夾道立碣,與晉分界”(見《北史》),劃定了雙方的國界分界線,煞有介事。

也就在這一時期,拓跋氏達到鼎盛,開始不斷擴張勢力,在向西拓展中,“諸部降附者三十餘國”,三十餘國,其實也都是氏族部落,但由此,拓跋氏的實力驟增。到了力微的兒子祿官時,便“分國為三部”(見《北史》),濡源(今灤河)以西,上穀(今河北懷來縣境內)以北為一部,由他自己親自統領;他的兩個侄子,猗厓居參合陂(今山西陽高縣)一地;猗盧居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此三人,後來分別被拓跋珪追諡為昭帝、桓帝和穆帝,故此,人們習慣上將拓跋氏的這個特殊曆史時期,稱之為“三帝”並立時期。

當時為什麽要分為三部?也許是部族內部起了變故,或者是首領間政見不合,發生分裂。其實,該部疆域的不斷擴張,應該是個主要原因,分開更便於統治和管理。所以,這個時期,應該是拓跋氏由成熟走向鼎盛的過渡時期,是拓跋氏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事實上,分為三部,也讓他們各自競相得到發展,不但經濟上“百姓乂安,財畜富實”,軍事上也空前壯大,“控弦騎士四十餘萬”(見《魏書》)。公元308年,拓跋祿官死後,“天姿英峙,勇略過人”的拓跋猗盧,便“總攝三部為一統”(見《北史》),將三部重新統一起來。自此,拓跋氏也進入了一個部族全盛的新的曆史時期。

遊牧民族有著堅強的體魄,個人的征戰能力都很強,部族整體卻相對鬆散。這種鬆散的結構,會隨著部族中一個出類拔萃人物的出現而改變,走向統一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所有遊牧民族的一個共同點。拓跋氏也一樣,部族滾雪球似的壯大,分開隻是暫時的。就像當年匈奴的冒頓單於一樣,拓跋猗盧完成了部族的強勢整合。三部的統一,讓拓跋氏空前壯大,有了征戰的資本,也就開始了和匈奴鐵弗氏幾十年的恩恩怨怨。代國最終滅於鐵弗劉衛辰(劉虎之孫),北魏興起後,又滅掉鐵弗後裔赫連勃勃(劉虎曾孫)建立的大夏國,似乎也是冥冥中的天意。

拓跋氏也是在不經意間被卷進來的。當時,並州刺史劉琨和匈奴鐵弗氏的劉虎展開征戰,劉琨便向正值兵強馬壯的拓跋氏借兵,拓跋氏初現鋒芒,劉虎不得不“西走度河,竄居朔方”。因對鐵弗征戰有功,晉懷帝封猗盧為代王,統管句注陘北(句注山之北,句注山在今山西代縣境內)之地,“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這便是拓跋氏在曆史上最初的國家形態---代國。之後,拓跋鬱律(拓跋猗盧的侄子)“西兼烏孫故地,東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馬將有百萬”(見《魏書》),已是北疆一個實力雄厚的小國政權。到其子拓跋什翼犍時,又大破高車、討沒歌部,每次都“獲牛馬羊數百萬頭”(以上見《魏書》),風光一時。

之所以說代國是一個政權,不光體現在它“置官屬”的形式上,還有它的嚴政。部族時代,拓跋氏“國俗寬簡”,有糾紛,多“以言語約束”,而“無囹圄考訊之法”,有著典型的部落特色。到了拓跋猗盧統一全境後,便“明刑峻法”、“每以軍令從事”(見《魏書》),嚴厲到什麽程度呢?部族中有人犯法,“凡後期者皆舉部戮之”,就是說如果不及時去接受處罰的話,整個部落的人都要殺光。所以,當時常見“有室家相攜,悉赴死所”(見《北史》),一家子扶老攜幼的前去接受處罰,沒人敢逃跑。到拓跋什翼犍時,不但在行政上,“餘官雜號,多同於晉朝”,更是“法令明白,百姓晏然”(見《魏書》),在法律上也更加完善。法令和嚴政,讓代國具有了國家政權的特征,而非先前的部落聯盟性質。

拓跋什翼犍,是後來北魏帝國的奠基人拓跋珪的爺爺,也是代國的最後一任國王。他的威風,實在是沒有趕對好的時候,代國到他手裏達到空前的鼎盛,卻又在他的手裏遭受滅亡的厄運,蒸蒸日上的代國,偏偏遇到了勢不可擋的前秦。當然,這一方麵,是前秦統一的大勢所趨;另一方麵,也是拓跋氏和鐵弗氏征伐的矛盾繼續。拓跋氏與鐵弗氏之間,時戰時和,從未停止。到了劉虎的孫子劉衛辰時,便引前秦兵攻代,最終將其滅國。

幸運的是,代國被前秦滅亡後,前秦並沒有將拓跋氏的部眾牽離故地,或是將他們遣散,隻是將他們一分為二,讓劉衛辰和劉庫仁(匈奴獨孤部人)分而治之,這就為以後北魏的複興,在客觀上提供了機會和保障。事實上,代國的這段曆史對拓跋氏的影響頗深,而拓跋氏的子孫對這段曆史也是情有獨鍾:拓跋珪複國首先稱代王,之後才以魏為號,自稱魏王。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也一直是以“大代大魏”自稱的。

所有跟帖: 

寫得好,將曆史的煙塵很清晰地展現出來! -LingYuan- 給 LingYuan 發送悄悄話 LingYu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1/2020 postreply 11:22: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