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習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長,平生詩作存世不過十餘首。
1908年,蔣介石獲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士官預備學校——振武學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鄉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蔣介石對帝國主義列強尤其是俄國和日本的侵華野心有清醒的認識。1909年,他有一首小詩《述誌》,述說一個熱血青年的報國之誌: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誌豈在封侯!
此詩可謂蔣氏代表作,其平生之誌趣、抱負、性格乃至命運,都可以從中窺見。以詩質論,則粗豪無文,正是赳赳武夫本色。
1925年2月,蔣介石率軍東征陳炯明,連克東莞、石龍、常平。2月10日,作《常平站感吟一絕》:
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鴞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
此役原計劃以滇粵桂聯軍十萬之眾為主力,東征開始後,滇軍楊希閔部和桂軍劉震寰部卻按兵不動,唯右翼的粵軍和黃埔校軍進展迅速,並付出重大犧牲,這就是詩中的“孤憤”之感的來由。
1926年北伐時期,《江西日報》創刊,應江西省主席李烈鈞之請,當時鎮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作詩道賀,發表在12月1日該報創刊號上。詩題《賀〈江西日報〉誕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麽,是什麽?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麵,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有趣的是,這樣一首白話詩、自由詩,也就是所謂新詩,竟會出自蔣介石的手筆!在人們慣常的印象中,蔣似乎一直是守舊的,代表著文化保守主義。
1935年7月,正值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麵軍會師,一路部署圍追堵截的蔣介石忙裏偷閑,於27日登峨眉山,作《遊峨眉口占》二首:
朝霞映旭日,梵貝伴清風;
雪山千古冷,獨照峨眉峰。
步上峨眉頂,強消天下憂;
逢寺思慈母,望兒感獨遊。
這就是蔣介石的詩,可以說把詩跟曆史背景融合起來看,才會有意思。
來源:紫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