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的隕落:大明天雄軍統帥盧象升之死

漫話史海 
  •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內有西北中原一帶農民軍起義不斷,外有女真八旗軍隊接連入侵。在這兩股勢力持續地摧殘下,大明王朝在崇禎年間已經積重難返,瀕臨滅亡。在這行將國破家亡之際,大明王朝也湧現出很多傑出的將領,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力挽狂瀾,如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一批名將。孫承宗、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孫傳庭的陝西秦軍;還有盧象升創建的大名府的天雄軍;這三支軍隊堪稱是明末明軍中的精銳王牌部隊,在明末對金以及對農民軍的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募兵勤王,初露鋒芒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初二,後金的皇太極率領八旗大軍繞過寧錦防線(寧遠--錦州防線),假道蒙古,從喜峰口突入關內,相繼攻陷遵化、迂安、灤州、永平,直指京師(今北京)。京師危急,崇禎皇帝下令天下勤王,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募兵一萬餘人北上勤王,引起了崇禎皇帝的注意。崇禎三年(1630年),盧象升任右參政,為防止後金軍再次來犯,受崇禎皇帝重用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備,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人稱“天雄軍”。

 
 
 
 
 

盧象升以同鄉、親友關係招募軍隊,組建了天雄軍。天雄軍最大的特點是以親戚關係為基礎的軍隊,士兵們一般都是老鄉、朋友、兄弟、甚至家人等,彼此之間關係密切,團結緊密。在戰爭中往往一個人的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窮追猛打。但是如果隻要有一個人逃跑,就會有很多人逃跑,導致戰鬥潰敗。但是以盧象升為核心的天雄軍沒有這種弱點,因為盧象升治軍嚴謹,每次參戰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因此將士都甘願聽令,天雄軍也成為明末一支不可多得的精銳王牌部隊。

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崇禎三年(1631年)建立天雄軍後便領兵與流竄至京城南部和河南北部的農民起義軍鏖戰,並將之擊潰。因為盧象升每次打仗時都身先士卒,親自衝鋒在前,而且死戰不退,所以農民軍都非常害怕遇到盧象升的天雄軍,都稱他為“盧閻王”。

 
 
 
 
 

象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逐賊危崖,一賊自巔射中象升額,又一矢仆夫斃馬下,象升提刀戰益疾。賊駭走,相戒曰:“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明史·列傳》

崇禎七年,盧象升率天雄軍於京城南下湖北,在黃龍灘,烏林關,太平河等地剿滅起義軍,殲敵五千餘眾。 崇禎八年五月,闖王高迎祥率軍30萬進攻汝州,天雄軍在城西與起義軍交戰,先以火器和連弩大量射殺敵方騎兵,後以重裝騎兵直搗中軍,擊潰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敗退,盧象升後以兩千天雄軍追擊十餘萬農民軍,在確山又將他們擊敗。盧象升所率領的天雄軍,自崇禎六年(1633年)到崇禎九年(1636年)三年間與農民軍數十戰每戰皆勝,將闖王高迎祥打到遁入山中,徹底扭轉了朝廷對農民軍不利的局勢。

為國盡忠,全軍盡墨

崇禎十年八月,清軍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貝勒嶽托為右翼,分別從青山關毀邊牆和密雲處毀長城而入,兩軍在通州會師,京師危急。崇禎帝詔令盧象升和宣(宣府)、大(大同)、山西總兵入京拱衛京師。令盧象升總督天下兵馬,賜尚方寶劍。

 
 
 
 
 

但因盧象升力主開戰,與監軍太監高起潛和內閣大學士楊嗣昌議和的意見相左,所以在盧象升調兵時處處阻撓,不聽指揮。因此盧象升雖然名為督管天下兵馬,但實際上掌握的軍隊,算上自己的天雄軍,也不過兩萬。盡管如此,楊嗣昌還覺不夠整死盧象升,竟然指使保定巡撫張其平“閉闉(城門)絕餉”,把盧象升晾在野外,斷絕糧餉。又謊報雲州、晉州有軍情,讓王樸帶走了盧象升大部分的兵力。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所部五千天雄軍在巨鹿賈莊遭遇清軍鐵騎,盧象升馬上派楊廷麟向距離此地僅五十裏的擁兵數萬關寧鐵騎的監軍太監高起潛部求援,高起潛竟然“不應”,故意不救。以至於盧象升部被數萬精銳清軍鐵騎層層包圍,清軍“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兩軍從辰時激戰至未時,盧象升的天雄軍戰至彈盡糧絕,最後短兵交接,盧象升親自衝擊敵陣,手殺清兵數十人,最後身中三箭四刀,力戰而亡,以身殉國,享年僅39歲。而盧象升所率五千天雄軍,更是奮勇殺敵,無一退縮投降,全軍盡墨。 盧象升的天雄軍也是明末三大精銳王牌軍中唯一一支在與清軍作戰中悍不畏死,整建製犧牲的軍隊。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