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人民日報】看,今天的蘇聯——資本主義全麵複辟

看,今天的蘇聯——資本主義全麵複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2)(1—5)

學習
 

現在的蘇聯是資產階級專政,是大資產階級專政,德國法西斯式的專政,希特勒式的專政。

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是列寧創造的黨。雖然,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現在被修正主義者篡奪了,但是,我勸同誌們堅決相信,蘇聯廣大的人民、廣大的黨員和幹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義的統治是不會長久的。

1 蘇修經濟困難重重

秉軍

當前,蘇修的經濟已日趨衰落,各種矛盾更加尖銳。

計劃落空經濟混亂

蘇聯複辟資本主義以來,包括剩餘價值規律在內的各種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在它的國民經濟中重新發生作用。盡管他們繼續製訂計劃,規定發展比例,但結果是,計劃落空,比例失調,經濟陷入嚴重的困境。

目前正在執行第九個五年計劃(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它的一些重要計劃指標顯然已無法完成。比如,五年計劃規定國民收入每年應平均增長百分之六點八,但是頭三年平均增長百分之五點三,去年更低,增長了百分之五,今年的計劃也隻規定增長百分之六點五。輕工業、食品工業的增長指標,連蘇修計劃機構的頭目也承認“不可能達到”。另一些指標,年年調整,年年壓縮,以便製造完成甚至超額完成計劃的假象。以工業勞動生產率為例,五年計劃前四年規定應增長百分之二十九,而實際上隻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六點四,顯然沒有完成計劃指標。可是,蘇修把這四年中的一九七四年的計劃壓低到百分之六,最近據宣布達到百分之六點五,於是就作為“超額完成”而大吹大擂。蘇修就是采用這種欺騙手法來掩蓋他們計劃破產的醜態。

為了適應蘇修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它的重工業,主要是軍火工業不斷膨脹,而民用工業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從一九五三到一九七三年,消費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由百分之三十點八降到百分之二十五點五。蘇修領導集團為緩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曾一再許願要使消費品生產的增長超過生產資料的增長,可是第九個五年計劃的前四年並沒有改變過去的情況,今年幹脆規定生產資料的增長為百分之七,而消費品的增長為百分之六。問題的本質是:大炮擠掉了牛油。勃列日涅夫關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許諾也成了泡影。

蘇修頭目最近不得不供認,在完成計劃當中,還存在“困難和缺點”。蘇修報刊接著透露:在五年計劃已經過去的時期裏,“並非所有部門都能保持計劃規定的速度”,部分企業沒有完成“計劃”。比如,鋼鐵企業連年完不成主要鋼材的生產計劃,一九七三年,低合金軋鋼材的生產任務隻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六。鋼鐵、機械、化工、輕工等部門的許多企業由於追求利潤、獎金,經常不顧協作單位的訂貨而破壞供貨合同,造成工業生產中的極大混亂。多年來,蘇修主要靠增加投資來維持工業的增長率。投資雖多,但效率很低。蘇聯自己的調查材料表明,有半數新企業沒能在規定期限內達到設計能力。烏伐洛夫化工廠是蘇聯最大的幾家化工廠之一,它一九六八年投產的設備,到一九七四年底發揮效能的還不到三分之一。蘇聯工業企業經常開工不足,勞動生產率很低,浪費大得驚人。據報道,蘇聯在開采石油時,每年大約要損失二百億立方米共生石油瓦斯。消費品質量的低劣也是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蘇修承認,大約有半數消費品達不到質量標準。

農業歉收糧食進口

蘇聯的農業情況更是一團糟。農業政策屢遭失敗,曾使赫魯曉夫時期的六個農業部長先後被撤職,它最後成了赫魯曉夫本人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一上台,曾拍著胸脯擔保要把農業“引上不斷高漲的道路”。可是,曾幾何時,勃列日涅夫也隻得無可奈何地哀歎,農業這個部門,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蘇聯經濟中一個最複雜而又最困難的部門。在他執政的十年期間就有六年糧食減產。據蘇修公布,去年糧食生產比前年減產百分之十二,比計劃少收一千萬噸。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糧食每年都有出口。而自從複辟資本主義以來,蘇聯的農業生產每況愈下,以致常常要在國外市場上大量搶購糧食才能彌補國內的糧食短缺。據蘇聯官方公布的材料,僅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兩年共進口糧食三千九百四十萬噸,除去出口的數額,淨進口二千九百九十萬噸。去年又繼續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進口糧食數百萬噸。今天,蘇聯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由於糧食短缺,畜牧業的情況也很不景氣。生豬的存欄頭數一九六三年以來大幅度下降,直到一九七四年還未達到一九六三年的水平。綿羊和山羊每年的存欄總頭數也比一九六三年為低。由於畜牧業落後,造成肉類、奶類供應緊張。最近幾年蘇聯一直從國外進口肉類、奶類、雞蛋、蔬菜、食糖等。

資金匱乏大借外債

由於經濟困難,再加上瘋狂擴軍備戰,使蘇修的財政狀況極為緊張。蘇修自稱其國民收入為美國的三分之二,而軍費開支卻同美國不相上下。他們把大量資金投入軍火工業,造成資金嚴重不足,不得不向西方國家乞求貸款。近年來蘇修經常吹噓的幾項較大的工程,如生產小轎車的伏爾加汽車製造廠、生產卡車的卡馬汽車製造廠、開發西伯利亞自然資源的一些工程等,無一不是靠西方的貸款搞起來的。蘇修禦用文人恬不知恥地說,蘇聯今天如果要“辦一件重要事情”,特別是要實現一項“大規模計劃”,“沒有貸款是辦不到的”。據不完全統計,蘇修近十年來向西方國家借貸款項總額已達八十五億美元,一九七○年以後借的占百分之八十。事實證明,蘇修已經到了沒有西方貸款就過不了日子的地步。

為了彌補資金的不足,蘇修還在“經濟一體化”的幌子下,迫使“經互會”成員國向它提供資金、設備。據報道,單是捷克斯洛伐克從一九六○至一九七○年就向蘇聯提供了約二十億盧布的貸款和投資。在“協調”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計劃時,蘇修又向東德等五國索取長期“專用貸款”十多億盧布。由此可見,蘇修對它那個“大家庭”成員的盤剝也愈來愈厲害了。

蘇修還在本國勞動人民的頭上打主意。他們巧立名目,增加賦稅,榨取人民更多的血汗。僅居民稅一項,就從一九六○年的五十六億盧布增加到一九七四年的一百六十七億盧布,十四年內增加了兩倍。國內發行的公債,到期的已達二百五十八億盧布,蘇修宣布去年年底前償還十億盧布,其餘的則采取變相賴賬的辦法,推遲到一九九○年還清。

蘇修目前麵臨的嚴重經濟困境,是國內複辟資本主義,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

(載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七日《人民日報》)

2 蘇聯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

蘇聯中央統計局最近公布了一九七四年蘇聯發展國民經濟國家計劃的執行結果。盡管這個材料中的許多數字是經過蘇修當局精心粉飾的,但是,人們隻要對這個材料進行一些分析,就不難看出,一九七四年蘇聯經濟情況進一步惡化。工業中沒有完成計劃指標的項目所占比重之大,遠遠超過這個五年計劃開始以來的任何一年,農業又一次大幅度減產。

蘇修叛徒集團在蘇聯全麵複辟資本主義後,大力推行以利潤為中心的“新經濟體製”,大搞國民經濟軍事化,使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蘇修所製定的曆次五年計劃都是以大部分主要指標未完成而告終。

對比蘇聯中央統計局公布的一九七四年生產“成就”和蘇修過去公布的計劃指標,在那些可供比較的項目中,工業方麵約有五分之四的項目沒有完成五年計劃規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標。未完成計劃的項目包括電力、石油、天然氣、鐵、鋼、黑色金屬軋材、合成樹脂和塑料、化學纖維、渦輪機等許多重要產品。蘇聯《共產黨人》雜誌去年年底透露:“蘇聯鋼鐵工業企業牟年都完不成最有用品種的金屬產品的生產計劃。”蘇聯《真理報》去年年底承認,由於“燃料工業某些企業沒有完成任務”,“隨著寒冷的來臨,這就可能對滿足國民經濟和居民的需要產生影響”。

交通和基本建設部門也沒有完成計劃。海洋、汽車貨運以及鐵路、公共汽車、航空客運等都沒有達到五年計劃規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標。基本建設的情況更加嚴重。蘇聯中央統計局供認,“在基本建設中繼續存在著嚴重缺點:國民經濟和工業一係列部門沒有完成增加固定資產和生產能力的計劃”,“未完成的建築工程量在這一年有所增加”。煤礦基建計劃僅完成百分之七十,煉鐵——百分之七十,煉鋼——百分之四十三,成品軋材甚至僅完成百分之三十八。

在經濟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集團為了推行社會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需要,仍然堅持“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方針,結果使那些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經濟部門——農業、消費品工業等陷入更嚴重的困境。

勃列日涅夫集團在這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曾經再三許諾:“在工業中優先發展消費品生產”,使消費品生產的增長超過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向市場充分供應消費品”等等。然而,這個五年計劃頭四年執行情況證明,四年裏,消費品生產的增長沒有任何一年超過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一九七四年消費品生產增長率仍然是大大落後於生產資料生產增長率。

在生產資料生產中,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項目,如輕工業設備、食品、肉奶、魚品工業設備等,一九七四年的產量連一九七三年的指標都沒有達到。向農業提供拖拉機、穀物聯合收獲機和化肥等方麵的指標也沒有達到。一九七四年向農業提供的穀物聯合收獲機甚至少於一九六六年。在消費品生產方麵,問題更加嚴重得多。從蘇修自日公布的材料也可以看出,棉布、毛料、綢緞、亞麻布、針織品、縫紉品、皮鞋、甜菜砂糖等,在這個五年計劃的頭四年中沒有一年完成計劃指標,一九七四年針織品和皮鞋的產量隻分別達到指標的百分之八十四和八十六。甜菜砂糖比計劃少生產一百多萬噸。這一年棉布和針織品產量僅相當於一九七一年計劃產量,而皮鞋產量甚至比一九七一年指標還要低。蘇聯《真理報》去年十二月承認,輕工業、食品工業和日用器具製造業等部門的企業,“經常完不成日用品的生產計劃”。至於產品質量,那就更談不上了。蘇聯《消息報》供認:“在輕工業方麵,優質產品僅占各種產品生產總量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

蘇修叛徒集團複辟資本主義給農業帶來的惡果尤其顯著,使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的十年間,糧食就出現了六次減產。據蘇聯中央統計局材料,蘇聯糧食產量一九七四年比一九七三年減少約二千七百萬噸。其他主要農產品,如甜菜、葵花子、土豆、蔬菜等,也普遍減產。甜菜、土豆的產量遠遠低於一九六八年的水平,比一九七三年分別減產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二十五。奶、肉、羊毛的產量等都未完成五年計劃規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標。

消費品生產連年完不成計劃,“向市場充分供應消費品”的諾言又怎麽能兌現呢?為了給商店撐門麵,蘇聯一九七三年在西方市場上搶購了兩千萬噸糧食,大量的肉類、黃油、砂糖等,一九七四年繼續在西方市場上搶購這類商品。蘇修還從它的“兄弟國家”榨取了大量畜產品、水果、蔬菜、皮鞋之類消費品。正象奧地利《薩爾茨堡新聞》所嘲諷的:勃列日涅夫集團正在為使蘇聯人“能在西方的麵包上再塗上西方的黃油”而辛苦奔波。盡管如此,消費品還是不能“充分供應”。蘇聯中央統計局在這項公報中談到蘇聯消費品供應時也不得不半遮半掩地承認。“居民對其中某些(消費品)的需求還不能充分滿足。”

經濟情況盡管不斷惡化,勃列日涅夫集團仍然要打腫臉充胖子,千方百計吹噓所謂的“成就”。方法之一是玩弄數字遊戲。蘇聯糧食在一九七四年又一次大幅度減產,在蘇聯中央統計局的公報中卻拿一九七四年產量同曾經有過兩次大減產的一九七一到一九七三年的年平均產量比較,這樣一來似乎一九七四年就有所“增產”了。方法之二是一再壓低指標。在公報中紙漿造紙工業是“超額完成”計劃的。但是,實際上這一部門的主要產品紙漿、紙張和紙板不僅沒有完成五年計劃的原訂指標,而且也沒有完成曾在一九七三年年底大大壓縮過的一九七四年度修訂指標,也許所謂“超額完成”的隻不過是一九七四年在執行過程中又一次壓縮的指標而已。方法之三是幹脆把失敗吹成“成就”。農業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親自抓的部門,就是這個部門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十年間出現了六次大減產,實在不好交代。而《真理報》今年一月的社論竟硬著頭皮說,蘇聯農業由於“始終不渝地實現”勃列日涅夫的農業政策,“已經可靠地成為社會主義經濟中高度發達的部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這些拙劣的伎倆並不能變成現實的物資,也掩蓋不了蘇聯經濟的嚴重困境。

(載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日《人民日報》)

3 蘇修工業陷入嚴重混亂狀態

由於勃列日涅夫集團全麵複辟資本主義,在工業部門普遍推行利潤掛帥的所謂“新經濟體製”,蘇聯的工業生產出現了日益嚴重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使社會的生產力受到巨大的破壞。

在資本主義利潤原則的支配下,把持著蘇聯企業大權的資產階級分子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多得獎金,就拚命生產利潤高的產品,而不願生產獲利少的產品,從而使社會生產和流通領域中的無政府狀態、混亂狀態大為加劇。例如,據蘇聯《經濟報》報道,薩拉托夫搪瓷製品廠原計劃一年生產十四萬九千個居民需用的小鍋,但由於這種產品利少,隻生產了四萬七千二百個。與此同時,這個廠卻超額完成了費工少獲利大的大鍋生產。結果,居民所需要的小鍋便很難買到。據《經濟報》一九七四年透露,卡拉幹達冶金聯合企業按計劃應生產一至八毫米的鋼板十九萬八千噸,而實際隻生產了三萬二千六百噸,卻大批地生產獲利多的一點九至三點九毫製的厚鋼板來頂替薄鋼板供應給用戶。這家刊物承認,“任何一個經濟工作者不用費力就可以舉出幾十個這樣的例子”。

由於對賺錢多的商品競相生產,又造成某些商品大量積壓。蘇修中央在一九七四年四月的一項決議中也不得不公開承認,輕工業中的工廠企業“沒有對其產品在居民中的需求給予應有的考慮”,致使“在商業係統積壓了大量的無銷路的商品”。據透露,一九七三年十月份,在蘇聯批發和零售商業網中積壓的無銷路的非食品商品價值達四十五億盧布。烏克蘭日用品批發站頓涅茨克貨站,一九七四年向某廠訂購了八千隻不鏽鋼餐勺,僅上半年就給它運去了三萬三千隻。與此同時,貨站還積壓著“五金工人”聯合公司製造的四十萬隻鋁鑄餐勺和餐叉。據透露,大量無銷路的產品堵塞了商業網,使幾十億盧布的資金不能周轉,而且為保存這些商品,每年就得花幾千萬盧布。

“新體製”推行後,企業為了追逐利潤,不顧產品質量,偷工減料,粗製濫造,還經常把廢品、次品冒充“合格”產品投入市場。阿塞拜疆石油工業機器製造聯合公司所屬企業生產的產品占蘇聯采油機器產品總數的三分之一,但它生產的設備中沒有一種符合質量標準。白俄羅斯生產的工業品隻有百分之六十合格。愛沙尼亞黨的第一書記承認,這個共和國的工廠、企業“廢品和次品造成的損耗仍然很大”,“機器製造和儀器製造業合格產品的比重下降”;在格魯吉亞,在四百家企業中就有二百多家破壞規定的質量標準。蘇聯輕工業部所屬企業生產的產品中,符合國家標準的隻有百分之一點四。

在資本主義利潤原則的支配下,“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的現象日益增多。每當采用新技術影響蘇聯資產階級的利潤和獎金收入時,他們就拒絕采用新技術、拒絕試製新產品。據蘇聯報刊公布的材料,蘇聯每年全國注冊的新技術項目大約有三分之二得不到采用,技術創造和發明得不到運用和推廣。例如,化學和石油機器製造部的新技術項目一九七三年隻采用了百分之十二,建築、築路和公用工程機器製造都同年隻采用了百分之二十一。機床製造部和工具工業部一九七三年采用新技術的計劃比一九七二年減少了六分之五,汽車工業部減少了十分之九。

為了不減少利潤的提成,許多企業根本不去考慮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改進生產,誰這樣做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而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費。據統計,蘇聯一九七○年在工業和建築業需要的六千五百八十萬噸金屬中,有一千二百六十萬噸變成廢料。在機器製造業中平均有百分之三十的金屬變成廢料。有些企業的金屬浪費竟達用料的一半。黑色冶金業連年達不到降低軋鋼消耗定額計劃,僅此一項一年就超額消耗鋼錠二百萬噸。據蘇聯《計劃經濟》雜誌一九七四年解釋,。目前黑色冶金部門並不關心降低他們所生產的產品金屬用量的消耗”,“力爭軋製重量大而不是節省材料的型材,因為這樣容易完成噸位計劃”。

在“新體製”的支配下,蘇聯工業企業總是千方百計地壓低生產計劃指標,不充分利用生產設備能力,以便不費力氣地“超額完成”計劃,領取超額獎勵。據報道,在蘇聯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企業生產設備能力沒有被充分利用。蘇聯部長會議勞動工資委員會主席說,“許多企業設備的利用為其設計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計劃經濟》雜誌一九七四年第七期透露,在一萬四千個生產基本工業產品的企業中,有一萬零五百個企業的生產能力未被充分利用。

蘇聯工業生產中的無政府狀態及其帶來的損害,是蘇修叛徒集團在蘇聯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必然反映。它表明,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經濟必將日益陷入難以解脫的困境和危機之中。

(載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4 蘇修推行“新經濟體製”的惡果

北京大學經濟係世界經濟專業理論小組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修正主義上台,也就是資產階級上台。”蘇修叛徒集團篡奪了蘇聯黨政大權以後,為了全麵複辟資本主義和適應社會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實行了所謂的“經濟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後,進一步加快了赫魯曉夫時期已經開始的“經濟改革”的步伐。一九六五年九月,蘇修召開中央全會,決定全麵推廣“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新體製”(簡稱“新經濟體製”),使“改革”進入了所謂的“新階段”。目前,蘇修主要經濟部門已幾乎全部改行“新經濟體製”了。

多年來,從蘇修領導集團到他們的禦用文人,都喋喋不休地宣揚“新經濟體製”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向****邁進的強大手段”。勃列日涅夫在蘇修二十四大報告中再次聲稱:推行“新經濟體製”是蘇修經濟政策的一個“中心問題”,因而--要“貫徹”下去。

讓我們來看看所謂“新經濟體製”究竟是什麽貨色。根據蘇修企業《條例》,“新經濟體製”的基本內容是:鼓勵企業追逐利潤,利用價格、利潤、獎金、信貸等“經濟杠杆”對企業進行“經濟刺激”,並給予企業一係列“經營機動自由”,如:企業有權“占有、使用和支配”其財產,有權編製和自行批準生產財務計劃,有權招收和解雇職工,規定職工工資和支配獎金等等。企業《條例》還賦予經理、廠長一係列特權。由此可見,所謂“新經濟體製”原來並沒有什麽新穎之處,剝去畫皮,撕去偽裝,不外乎是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經營原則,是蘇修新型官僚壟斷資產階級追逐最大限度利潤、榨取工人血汗的製度。

推行“新經濟體製”,就是把追逐利潤作為企業一切活動的出發點,以便進一步加強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掠奪。

推行“新經濟體製”,就是使工人重新淪為受雇傭的奴隸,加強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壓迫,推行“新經濟體製”,就是以小恩小惠對勞動人民進行腐蝕,使他們忘記階級鬥爭,好讓蘇修統治集團為所欲為。

總之,蘇修推行的“新經濟體製”根本不是什麽“向****邁進的強大手段”,而是蘇修複辟資本主義、加強法西斯統治、榨取工人血汗的大棒和皮鞭。

這個以資本主義的利潤原則為核心的“新經濟體製”的全麵推行,給蘇聯經濟造成了一係列惡果,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實行“新經濟體製”以後,各企業為了追逐利潤,多得獎金,就競相生產利潤率高的產品,而不願生產利潤率低的產品,使各經濟部門的比例關係受到嚴重破壞。例如:鋼鐵、機械、化工、輕工等部門的許多企業由於追求利潤、獎金,經常不顧協作單位的訂貨而破壞供貨合同,造成生產中的極大混亂。縫紉工業部門的企業,競相生產利潤率高的成年服裝,不願生產利潤率低的童裝。這種情況反映在市場上,是一部分產品奇缺,一部分產品滯銷。一九七三年,蘇聯縫紉工業部門生產的一些服裝隻及訂貨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與此同時,又有不少服裝滯銷。據蘇聯報道的材料,一九七三年蘇聯滯銷的非食品消費品的價值,高達四十多億盧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產品積壓了五年以上。由於這種原因和其他原因,蘇修的所謂國民經濟計劃的執行情況十分不妙。

蘇修新型官僚壟斷資本的統治,成了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大障礙。“新經濟體製”的推行,使科學技術發展更加緩慢。由於試驗新技術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利於當年利潤指標的完成,不少企業就抱著陳舊設備不放。據蘇修報刊透露:蘇聯.每年注冊的新技術項目,有三分之二得不到采用。蘇聯機器製造業中,陳舊設備約占百分之三十六,冶金部門的不少設備是三十多年前安裝的。石油化學工業中六百多種標準工藝流程和藍圖都是二十到三十年前的過時貨。由於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加上企業的唯利是圖,造成許多產品質量低劣。例如,輕工業產品質量之差,已激起了廣大消費者的強烈不滿。據報道,一九七一年蘇聯消費者向輕工業部門提出的抗議書所涉及的產品有七百六十萬雙鞋,一百五十萬雙襪子,一百七十萬頂羊毛帽子,七十五萬件衣服。

由於蘇修領導集團推行“新經濟體製”,使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的情況更加嚴重了。根據蘇修官方公布的數字,蘇聯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由五十年代的百分之十點三,降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七點一和七十年代以來的百分之五點二;工業生產的增長率,由五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一點八,降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八點五和七十年代以來的百分之七點一。

“新經濟體製”帶來的另一個惡果,是加劇了蘇聯社會的兩極分化。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積累規律時曾指出:“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的積累”。今天的蘇聯社會,也早已呈現出這種景象。一方麵是新型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窮奢極欲。他們根據“新經濟體製”的規定,利用職權,巧立名目,獲取巨額工資和獎金,收入比一般工人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另一方麵是勞動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按家庭人口平均計算,全蘇城鄉每月收入低於官方承認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達數千萬之多。不僅如此,蘇修還通過抬高物價的辦法來搜刮民脂民膏。實行“新經濟體製”以後,由於企業有權抬高某些產品的價格,就使廣大人民群眾用微薄的貨幣收入所能買到的消費品的數量越來越少。對蘇修六十多種日用消費品價格的綜合計算表明,一九七二年與一九六○年相比,上漲了百分之三十左右。據西方報刊報道,近六年來,蘇聯最普通的廚房用桌的價格上了八點三四盧布,碗櫃價格上漲了五點七六盧布,兒童愛吃的糖果價格在這兩年內也上漲了百分之十一點二。還要指出的是,實行“新經濟體製”以後,由於企業經理可任意解雇職工,使大批工人失業。蘇修通過上述種種方式,殘酷地壓迫和剝削蘇聯勞動人民,從而使資本主義製度下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種種現象,在今天的蘇聯又重新出現。

蘇聯原來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人民在列寧、斯大林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中,曾建立了光榮的業績。然而,由於蘇修叛徒集團篡奪了蘇聯黨政大權,他們把無產階級專政改變為資產階級專政、法西斯專政,資本主義已經在蘇聯全麵複辟。今日的蘇聯,同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占有製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造成累累惡果。這是蘇聯經濟受資本主義規律支配的具體表現,是不可避免的,無法解脫的。隻有徹底埋葬社會帝國主義製度,重建無產階級專政,才能鏟除這個製度造成的一切禍害。

(載一九七五年二月三日《人民日報》)

5 蘇修大搞利潤掛帥阻礙新技術的采用

蘇聯一些工業生產部門由於推行利潤掛帥的資本主義經營方針,新技術的采用受到了阻礙,導致了日益嚴重的技術停滯。蘇聯《真理報》今年一月在一篇社論中不得不承認,“許多單位年複一年地完不成采用新技術的計劃,完不成生產(特別是輔助工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的計劃”。勃列日涅夫自己也曾經透露,蘇聯有些企業領導人象魔鬼害怕正神一樣害怕(技術)創新。這是蘇聯目前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腐朽性的突出表現之一。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談到資本主義的壟斷時指出:“這種壟斷也同任何壟斷一樣,必然要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向。既然規定了(雖然是暫時地)壟斷價格,那末技術進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進步的動因,前進的動因,也就在相當程度上消失了”。蘇修叛徒集團把蘇聯國營企業變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企業。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根本不關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需要,而把攫取最大限度利潤作為經營企業的主要目的和最高準則。他們利用壟斷地位,通過壟斷價格,就可以攫取到最大限度利潤,因而對新技術不感興趣。蘇聯《貨幣與信用》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承認,一九六九年蘇聯工業實際贏利率比正常水平高百分之四十,而儀表製造業甚至高一點九倍,電機工業高一點六倍。這樣高的贏利率“破壞企業集體對產品更新的興趣”。蘇聯(《真理報》)說:“如果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更新設備,就會在一定時期內減少產量,減少獎金、利潤,而這對企業領導人員來說是個災難”,因而“工廠大門象大壩一樣堵住車間,不讓新技術進去。”據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報》今年四月底刊載的全蘇設計科學研究所所長的文章透露,這個研究所在過去十五年中“設計了幾十種新機器、儀表和器械的試驗樣品”,但是“我們舉不出一種儀表或機器是得到成批生產的許可的”。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使勞動力的價格降低到它的價值以下”,是資本家加強對工人剝削的手段之一。蘇聯官僚壟斷資產階級也是如此。蘇修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蘇聯有大量的家庭按人口平均收入低於“保證最低標準物質生活”所必需的水平;這樣的家庭至少“涉及到二千五百萬人”。由於這些廉價勞動力的大量存在,蘇聯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寧願使用這種廉價勞動力,不願改進技術。正象蘇聯《共產黨人》雜誌所承認的,“相對廉價的勞動力阻礙著技術進步的發展,因為從改進贏利率指標的觀點看來,采用手工勞動比使用替換手工勞動的機器更合算。”目前,蘇聯工業中,手工勞動占一半以上。蘇聯《勞動報》今年四月透露,在西伯利亞最大的秋明毛紡聯合企業中,“手工勞動也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幾乎所有車間內的運輸工作、許多裝卸工作以及其他操作至今沒有機械化”。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報》透露,在號稱“‘最年輕的’一家基本上已經高度機械化的黑色冶金企業”——卡拉幹達冶金聯合企業中,“幾乎有一半工人是從事手工操作的”。

蘇聯機器製造部門的新資產階級分子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任意提高新設備的價格,往往比原來同類設備的價格高出好幾倍。這也嚴重地妨礙了新技術的推廣。據蘇聯《貨幣與信用》雜誌報道,蘇聯新生產的一種自動鑽探機比目前生產中廣泛使用的鑽探機,實際生產效率隻提高一倍,但價格卻高九倍。另據蘇聯《經濟問題》雜誌報道,蘇聯毛紡工業的新舊機床相比,新機床價格的增長超過生產效率增長的三倍左右。使用單位購買這類設備之後,企業贏利率大幅度下降。蘇聯《貨幣與信用》雜誌透露,根據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和中烏拉爾一百多家機器製造廠的情況分析,采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價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占百分之十時,贏利率為百分之三十,但采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比重占百分之五十時,贏利率卻降低為百分之八到十。這樣,各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和高獎金,當然不願意購買和使用新技術。

在今天的蘇聯,新技術得不到采用和推廣,生產力發展受到人為的阻礙,決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蘇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一九七三年出版的《蘇聯政府決議匯編》透露,蘇聯“每年國內注冊的發明隻有約三分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得到應用”。據蘇聯《經濟報》透露,在采用業已注冊的新技術方麵,一九七三年化學和石油機器製造部隻采用了百分之十二,建築、築路和公用工程機器製造部隻采用了百分之二十一,機床製造和工具工業部隻完成引進新技術計劃的百分之十六。蘇聯《真理報》承認,一九七四年,動力、黑色冶金、煤炭和建築材料等主要工業部門都沒有完成推廣新技術計劃。

由於新技術得不到采用和推廣,蘇聯工業企業中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成為蘇聯國民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根據蘇聯報刊公布的材料計算,一九七一年,蘇聯百分之三十四的金屬切削機床、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的紡織機器都是早已過時多年的老產品,黑色冶金工業中的壓延設備甚至有百分之二十以上是沙皇時代的。為了維修這些陳舊機器,每年占用一百多萬台機床,即相當於機床總數的三分之一,占用三百萬工人,需要開支一百二十億盧布。

勃列日涅夫集團為了實現奪取世界霸權的野心,特別重視發展軍火工業,拚著老命在武器上同另一個超級大國爭奪數量和技術優勢,但這個“打扮成軍事巨人的叫化子”在軍火工業之外卻日益陷入技術停滯的局麵。因此,勃列日涅夫集團對技術停滯趨向深感不安,一再哀歎“與實際實現科學成就以及把它們運用於成批生產中去的有關環節是最薄弱的”。蘇聯的技術停滯趨向是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本身所決定的,不管勃列日涅夫集團采取多少措施,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麵。隨著蘇聯資本主義複辟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這種腐朽現象必將越發變得嚴重和普遍。

(載一九七五年七月八日《人民日報》)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722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