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城憶舊(三)五馬街

來源: 龍劍 2019-12-20 13:20:0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46 bytes)

                                                             溫州城憶舊(三)五馬街

過了四顧橋向東就是溫州最熱鬧的街道五馬街,現在被評為溫州文化曆史街區,是溫州唯一的步行街。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這裏才把五馬河填沒成為街道。清同治八年(1869)《中英新修條約》簽訂,溫州對外開放為商埠。清光緒三年(1677),根據不平等《煙台條約》,溫州正式被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五馬街正是這時候建造,和溫州其它街道不同,五馬街一開始就造了147座巴洛克風格的洋房,洋氣十足。而在建築細節上,又揉入中國元素,如拱形門楣和精細磚雕。

現在的五馬街西起四顧橋,東至南大街(解放南路),與公園路稍微錯開一點相接。街長四百米,早在1934年就拓寬到十二米,街兩側擁有十四條小巷,一九八四年四月定為溫州市標誌性購物步行街。西口是一座五馬奔騰拉著車帷的銅雕。現在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百年老店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三家。

老香山在大同巷口,是一家銷售人參鹿茸之類高檔補品為主的中藥店,五馬街上還有同類藥店元昌、葆大幾家。老香山門麵靠近屋頂處有“1868”四個數字,表明它開始於1868年,迄今已超過一百五十年。西藥店有溫州著名的愛國實業家吳百亨(1894—1973)開設的“百亨藥房”,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馬街。

五馬街中段坐南朝北的金三益服裝商場原為金三益綢布店,始建於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湖州吳興縣金緒寶三兄弟合資開設,專營蘇湖綢緞商號。初在鼓樓下,名金同益,後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經營高中檔精粗紡呢絨、絲綢、純棉布料為主。幾年後遷五馬街現址,擴大店麵,到民國時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綢布號大戶,被譽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四間屋門門,中間兩爿門進出,門台橫額上掛著“金三益”金字招牌。湖州絲綢名聞全國,那時候,在溫州要買到正宗的綢緞,非金三益莫屬。

金三益東隔壁是大眾電影院。大眾電影院原名中央大戲院,當時是溫州結構和設備最好的戲院。它和縣前頭(靠近南北大街分隔處打鑼橋)的解放(原名大華)電影院是民國時期溫州僅有的兩個電影院。當年我就在那裏看的白楊主演,賺了不少眼淚,風靡一時的兩集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上集八年離亂和下集天亮前後)。

過了大眾電影院就是五馬街東口的五味和,是溫州曆史最悠久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光緒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500銀元,打算再溫州市區合夥開設蜜餞店並取名叫“五和”。馮伯禎曾聘請清末著名書法家,慈溪的梅調鼎做家庭老師,於是請他書寫店招。梅調鼎推敲再三,認為在“五和”兩字中間增一“味”字為好,意寓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既朗朗上口,又含所經營商品的特色,於是揮筆寫下“五味和”三字。光緒三十二年(1906),生意日漸興旺的五味和,在五馬街開出了新店,到現在又有一百十幾年了。

大眾對麵是一座假五層建築,門麵是五層樓,第五層是空的,隻有臨街門麵牆沒有房子,是民國時期溫州的最高建築。也是當時溫州最好之建築,1933年建成,業主叫許漱玉,字雲章(1880—1967)。底層東首為“雲章洋貨行”,西首為“雲章綢緞局”。兩店貫通,門楣上寫著“許雲章”三個大字,後來改名為國貨公司。

所有跟帖: 

溫州是個好地方啊,美女多國民黨潛特也多,文革的武鬥也是厲害得很啊。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0/2019 postreply 23:19:3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