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老爹,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在600多年後,他將被現代人奉為“化學元素周期表之父”。
元素周期表裏暗藏玄機:
要說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化學巨匠,你可能嗤之以鼻。可你不得不信!他為了將這一偉大發明發揚光大,早早地就給自己的子子孫孫們取名時用上了。
▲惡搞朱元璋。
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铌。
朱公錫、朱在鈉、朱成鈷。
朱成鈀、朱恩鈰、朱恩鉀。
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
朱效鈦、朱效鋰、 朱詮鈹。
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
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
你仿佛發現了點什麽?是的,明朝王爺們姓名的最後一個字全是化學元素!
▲明太祖朱元璋。
可是,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由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的,而翻譯成中文更是到了清末。難道朱元璋能未卜先知?
另外,點名第一位朱慎鐳童鞋,“鐳”是在1902年才被居裏夫人發現的,而你是萬曆年間人,你這麽牛,你爹爹知道嗎?
▲惡搞朱元璋。
個中原委,請聽西奇妹緩緩道來。
朱元璋其實文化程度並不高,但老朱家對於取名還是很有自己的“心得”的,他們按照出生日期來取名。雖然這個做法可能實在”隨便“,但總之朱元璋被取名叫做“朱重八”,因為他是八月初八出生的……不僅如此,朱爸爸叫朱五四,朱祖父叫朱初一、朱曾祖叫朱四九等等……
如果朱元璋沒有成就霸業,那麽“朱重八”這個名字完全沒有問題。可老朱後來建立了明朝,也是有身份的人了!別人問英明神武的明太祖叫什麽,你說叫“朱重八”,顯得相當LOW。於是他給自己改了名字,叫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吃了沒文化的苦的朱元璋,決定不能讓自己的26個兒子們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親自取名,取得不錯。
朱標、朱樉、朱棡、朱棣。
朱橚、朱楨、朱榑、朱梓。
朱杞、朱檀、朱椿、朱柏。
朱桂、朱楧、朱植、朱栴。
朱權、朱楩、朱橞、朱鬆。
朱模、朱楹、朱桱、朱棟。
朱?、朱楠。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征?名字全是“木字旁”的!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整齊很漂亮?
▲明成祖朱棣。
在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後,勤勞的朱元璋決定幹脆寫個朱氏子孫取名寶典,一勞永逸,將子子孫孫們的困難都提前解決一下,防止再取出“朱重八”這樣的名字來。這份寶典是這樣規定的:
明代宗室子孫用三個字取名。
這第一個字嘛:朱(這不廢話嘛)。
第二個字:從老朱寫的一首26字打油詩中按順序取字,26字用完的話,從頭再來一輪。
第三個字: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作偏旁,然後根據五行相生來定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明成祖朱棣劇照
這應該是一套非常完備的取名體係了吧?
可!是!朱元璋嚴重低估了明朝皇室的繁衍能力。
洪武初年,皇室僅有5位子孫。
到了永樂年間,朱氏子孫增至127人。
▲明朝王爺們的名字排成元素周期表。
嘉靖年間,朱氏子孫暴漲至至19661人。
啊!要命了!名字中的第三個字,老朱沒說可以循環使用,也就是說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不夠用了!怎麽辦?
愁眉苦臉的王爺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商量來商量去,說太祖隻規定了最後一個字的偏旁是金木水火土,也沒有說這些字一定要特別文雅。於是,他們就給孩子們取出了這樣的名字:
朱申鋸、朱恩錢、朱覲錐、朱彌鏟、朱彌鉗……
雖然“鋸”啊、“鏟”啊、“錐”啊,聽起來都和工具一樣,但總算能符合祖訓了,至於有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一片苦心,王爺們也顧不上了。
就這樣熬過了幾年,到了萬曆三十二年,朱氏子孫竟然激增至80000多人。
這下就糟了,饒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麵對80000多個急於取名的孩子也一籌莫展。
▲明朝王爺們的名字排成元素周期表。
怎麽辦?王爺們又聚在一起商量對策,商量來商量去,說太祖隻規定了最後一個字的偏旁是金木水火土,也沒有說這些字一定要是現成的,我們可以造字嘛。於是,他們就給孩子們取出了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後來就到了清末,清末有一個人叫徐壽,他是一位化學家和翻譯家。當時的元素周期表剛傳入中國,迫切地需要翻譯成中文,徐壽又是化學家又是翻譯家,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在翻譯時,有些金屬他是知道的,比如金銀銅鐵錫,所以他規定金屬全部使用金字旁。所有氣體元素,都用氣字頭。剩下的呢,就都用石字旁。
可是,不久後他就遇上了與明朝王爺們一樣的問題——字不夠用了!
▲化學元素周期表。
怎麽辦?正當徐壽絞盡腦汁也找不到靈感的時候,碰巧他翻開了一本《明史》,在看到王爺們的名字時,他大喜過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立馬將偏旁合適的皇帝們挑選出來,排成一張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