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老家溫州城有六十多年了,老家舊貌依然留在記憶中揮之不去。溫州城建於東晉初,是浙江建城較早的一個城市,恐怕整個浙江省隻有紹興建城早於溫州。據明代嘉靖年間的《溫州府誌》記載,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決定修建郡城。這時恰巧當時最著名的風水學者郭璞客寓溫州,於是就請他“為卜郡城。”據說城剛建好的時候,出現白鹿銜花來賀的祥瑞,所以溫州城被稱為鹿城,現在市中心區域就叫做鹿城區。溫州是中國少數先經過專家慎密規劃然後再建城的城市之一。
當年郭璞登臨甌江岸邊的西廓山,看著南岸分布九座不高的小山頭,建議跨九座山中最大的華蓋山東側築城牆。他說跨山築城可以使溫州避免受兵燹之災,缺點是遭遇圍城的時候難免缺水,於是溝通全城水係。並對應二十八星宿開鑿二十八口水井備不時之需,山腳下向南是城西護城河:九山河。九山河向南通到流往瑞安的塘河,靠甌江的河口建有陡門,漲潮時關閉,防止鹽分較高的甌江潮水倒灌。曆史上郭璞的預言曾兩度被證實。宋代方臘幾乎攻占浙江全省所有城池,唯獨溫州城被圍四十多天未被攻破。明代倭寇騷擾東南地區,占領城市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溫州城卻一直未被攻占。現代抗日戰爭時期,溫州曾三次淪陷,中日雙方在西郊蓮花心護國寺一帶交戰非常激烈,小時候學校組織到護國寺遠足春遊野炊,親眼見到戰爭遺跡,但城區始終未受戰火蹂躪。解放戰爭時期溫州城更是和平解放,不見戰火。
二十八口水井隨著歲月流逝大多已經消失,但還有少許遺跡可尋。北大街(現在叫解放北路)墨池坊上的墨池,南大街(現在叫解放南路)謝池巷上的謝池就是遺留下來的兩口井。這兩口井都有花崗岩打造的正方形井欄,大約兩米見方,周圍居民十分愛惜,井水相當幹淨。我還懷疑鬆台山上的那口仙人井也可能是二十八口水井之一,盡管井欄不是正方形的。墨池和謝池這兩口井能夠一直保留下來,都是和名人有關。墨池因據說王羲之在此洗硯台,硯台上的殘墨入池而得名。謝池的命名則是因為該井位於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描述的池塘旁邊。據史書記載王羲之和謝靈運這兩位東晉名人都擔任過永嘉郡守,即溫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謝靈運任過郡守毫無疑問,他在永嘉開創了南朝的山水詩可以為證。王羲之是否擔任過郡守,有人質疑說隻是受過任命,並未到任,但都一致肯定他來過溫州。
溫州人視郭璞為開城鼻祖,並將西廓山改稱郭公山,並在山下建郭公祠。郭公山麵積7.5公頃,海拔17.2米,我在溫州的時候山上還有一座廟,叫最勝寺,香火挺旺盛。山腳有白蓮塘等古跡,此外還在郭公山臨江處建了富覽亭,望向甌江,東麵江中心就是著名景點江心嶼。如今溫州舊城牆早已全部拆除,但是為紀念這位開城鼻祖,2008年元月市政府在郭公山南邊的小廣場上樹立了一座郭璞雕塑。這座雕塑重約十五噸、高四米,基座約八噸、高1.3米,山景與沿江的江濱路景致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