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村劉家紀事

來源: Katrina2005 2019-11-17 09:27:0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750 bytes)
  • 鄰村劉家紀事

從京廣澳高速湖南耒陽新市出口向東行8公裏,就是耒陽市新市鎮坪上村,距耒陽城東26公裏,東經112度,北緯26度,麵積約25萬平方米,現住人口1883人。村落位於丘陵中間的小盆地中,共有六個組,向東邊山腳延伸有雷家衝、石門口、新屋裏三個小村,各為一個組,毗鄰相接呈“6“字型布局,95%的村民姓劉,俗稱坪上劉家,是耒陽劉姓源頭古村之一。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17.jpg

 

坪上村位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砂質土壤,紫頁岩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下藏煤炭,山間長竹木。村民農時耕作,閑時挖煤挑炭、加工篾貨土產,過著豐衣足食的農家生活。這裏環境優美,曆史攸久,特產優良,構建奇異,民俗獨特,民風強悍。

耒陽墨莊劉氏開枝概況

據宗譜記載,坪上劉家村是中華墨莊劉氏後裔。以韓愈《劉氏墨莊記》載江西新餘荻斜村宋朝尚書、工部員外郎劉式為一世祖,至七世劉友榮遷入耒陽南門,生宗嘏、宗叟、宗彭、宗美、宗粵五子,開派耒陽劉氏五忠堂五大房。四房宗美徙居耒陽大和圩祿田,生劉慶甫,慶甫生劉夢週、劉夢通。劉夢通是明朝庠生,五忠堂十一世祖,於洪武(1368一1398)年間,由耒北祿田遷入耒東坪上洞中壘家築園、繁衍生息。現今23代,8千餘人,分布耒陽新市、大市、馬水、亮源、坪田,衡南寶蓋等地35個自然村和四川、雲南、台北等多個外遷處。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18.jpg

坪上劉家為留守子孫,每年正月初一,都有附近外遷子孫前來正廳朝祖祭拜。2016年,四川敘永七百後裔派遣劉功軍等6個代表,到坪上正廳祭拜了祖先。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ZjdV0kic4ujGQDicWic4jPicLr07zLa9a0eON68PmTFjGE5o6icuVbCmWAS3nVLzQFYN7mlYWqv2EjCqYlqlP9IicDQ/640?wx_fmt=png

高爐片著名聚落群

坪上劉家大灣係清一色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108棟民宅成八卦型構建,由屏牆背、柿樹背、樟樹背、爛園背、歧睿背、哈鵝塘、桅子塘、謝家山、廟園裏這五背二塘一山一裏九方地比鄰而建。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19.jpg

 

內設正廳、大房廳、三房廳、七房廳、滿房廳、樓眼廳、廣公廳七個廳堂和天祿閣、瀛洲齋、墨莊塾三所學堂。配置水井巷、瀛洲巷、碼頭南巷、碼頭北巷、大房巷、七房巷、三房巷、滿房巷共八條麻石巷道相互交通,巷穿路、屋通巷、迂回曲折,形成迷宮。一些提擔叫賣的小商小販,常在巷道迷路,走不出村口。1944年耒陽淪陷,日本鬼子也隻是在村外吆喝,不敢闖入侵擾。改革開放後沿外圍五向擴建而成現今鳥瞰五星圖。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ZjdV0kic4ujGQDicWic4jPicLr07zLa9a0eON68PmTFjGE5o6icuVbCmWAS3nVLzQFYN7mlYWqv2EjCqYlqlP9IicDQ/640?wx_fmt=png

坪上劉家滿房正廳

坐落於村落東北的劉姓滿房正廳,建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9月28日淩晨2時。正廳位於村落中央,一扇正門,二條槽門,兩條耳門,三開間、四殿深、五個天井、十八根圓柱。整棟建築青磚雙牆垛,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青瓦覆蓋,青磚鋪地,門前參門照壁(已毀)。這幢古香古色的特大正廳,因其寬大聞名遐邇。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0.jpg

族內議事均在廳內舉行,大廳沒有窗戶,由五個天井直取陽光,廳堂寬敞明亮,可擺酒席80桌,容數千人聚會,青磚地麵曾留下四個一米見方的圓形坑窩,見證著祖先鍾鳴鼎食的盛大往事。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村裏《順義堂》武術團常在廳內表演,坪上花鼓劇團常在廳內搭台唱戲,集體化時都是在廳內搭台開會搞宣傳,至今記憶猶新。現今治喪,落雪下雨時都是在廳內擺五方、設十殿、畫河圖,風雨無憂,十分方便。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1.jpg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2.jpg

廳內上堂兩邊各設廂房,東牆耳門進入廚房。床櫃桌櫈、鍋甑灶案、碗盆家當,一應俱全,常設專人管理。共和國前立有“秋分會”、“燈油會”,現今留有東衝水庫之收入,為經費來源。經費的管理製度森嚴,生日婚慶謝師等喜宴,務必一月前於下堂貼出告示,以張貼先後為序;喪祭冥奠如遇多人同堂,以所合日辰為序,餘者分男左女右停柩中堂壁邊等候,秩序井然。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3.jpg

廳堂祭祖虔誠。今見中堂東西兩壁所刋鹹豐二年(1852)燈油會碑文,刻記著古人龕前點燈,夜夜不歇。譜載《秋分會序》規定每隔五年秋分節日,所屬各自然村長老齊聚正廳祭祀祖先。住村子孫每年七月半中元節,都會製作祖傳特產“釀豆腐”,按房定日到正廳集體奉祀茶飯,盛傳至今。大多生日喜慶、遠行大事、正月初一都會來廳堂焚香禮拜。香火旺旺,綿延不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ZjdV0kic4ujGQDicWic4jPicLr07zLa9a0eON68PmTFjGE5o6icuVbCmWAS3nVLzQFYN7mlYWqv2EjCqYlqlP9IicDQ/640?wx_fmt=png

三所學堂書香傳家

坪上劉家開基祖劉夢通是當今耒陽劉氏五忠堂26萬人丁中,“夢”字輩唯一讀書入泮人(庠生),因之香書傳家,代代重視教育。村東建有“瀛洲齋”,村南建有“天祿閣”,村北建有“墨莊塾”三所學堂。瀛洲齋榮為現在耒陽之首、衡陽之最的鄉村坪上小學前身。天祿閣大躍進時拆毀。墨莊塾土改時改給劉德順、劉克求兩戶居住,唯此原貌是存至今。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4.jpg

 

墨莊塾為二層磚木結構,一條大門靠左垛開立,進大門即從過道進入廳堂,廳堂前開天井,兩邊為教室,木板樓麵,如此而已。正對校門牆壁一塊《重修墨莊塾記》的漢白玉石碑,可惜在文革中被刮磨粉遮,麵目全非,文字缺三斷四。但是,我們走進私塾,可目睹古代紈絝子弟,富二代少爺的學習環境,想像出他們的天堂而珍惜今天的幸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ZjdV0kic4ujGQDicWic4jPicLr07zLa9a0eON68PmTFjGE5o6icuVbCmWAS3nVLzQFYN7mlYWqv2EjCqYlqlP9IicDQ/640?wx_fmt=png

五品大員劉振德官邸

官邸係清末建威將軍劉厚基的救命恩公、欽賜五品銜督糧府卯、訓導、直隸州判劉振德(譜名岐實、學名輝光、筆名書鈿)故居,現名坪上新屋裏。

關於劉振德救劉厚基的故事流傳至今。劉振德比劉厚基大31歲,任官前一直在坪田教書。厚基本姓廖,幼年失父而隨母下堂劉姓,家庭寒苦,因犯偷盜罪被廖家逮住準備處以家法浸死,刑前邀請地方紳士見證。振德先生地方威望極高,尊為“德五爺”,先晚夢見在去學堂的路上跪著一隻斑額大虎,攔路哭喊“先生救命”,早晨起來後就見廖家下貼議事,便直奔現場。五爺來到禾桶旁,彎腰掀開桶邊,一邊審問厚基,一邊偷偷解繩索。厚基力大無窮,一下掙脫逃跑了。五爺望重,劉家又是大姓,廖家亦莫奈其何。厚基逃命後直接投了果子軍,從此隨繼父姓劉,當總兵後接德五爺在督糧府管理帳冊,官銜五品。筆者幼時也聽家父繪聲繪色地講述過這個故事。

劉振德官邸座落在坪上大灣北向洞口山腳處,東迎石門口,西送石拱橋,前望劉灣。清朝道光戊子(1828)年,劉振德祖父劉鬆茂立村,振德任五品後修造官府,為清代多功能庭院式磚木青瓦結構。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5.jpg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6.jpg

院子坐北朝南,正棟廳堂居中,兩邊橫棟槽門牌坊陪襯,山字牆垛三棟一體整齊劃一,飛簷廡殿頂,左右對稱。一對麒麟把守門口,一挺桅杆筆插藍天,青霄雲上,文光射鬥。廳堂為三開間三進殿十廂房二天井格局。上下堂旁設東西廂房,上堂四間,下堂兩間,三堂接壤處各留天井采光。中堂由12根大金柱支承抬梁式木架結構,木板造型吊頂;正中裝有古代官邸專製的中門將上堂關隔(現存門框與樞紐);中門前麵兩邊,挨著廊柱對稱,豎向擺設著兩條寬厚修長的巨大條櫈;倚中堂東西壁開門,各向外延伸共建四間客房;中堂四隅洞開耳門通往左右橫廳。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7.jpg

橫廳兩邊為各種用房,供其家人居住、生活、學習、娛樂。走廊四通八達,晴雨無虞。雕窗畫梁,金璧輝煌! 據上輩人說,籌備基地時為買下廳堂北隅一塊瓜地,硬是扛來一箱銀圓,讓賣主自己擺滿所購。

查閱縣誌族譜,果然是人才濟濟,名布朝綱:譜中載有清朝宣統皇帝封賞的聖旨兩道原文。耒陽光緒縣誌《人物》篇連載劉振德、劉肇榮、劉岐漢、劉勝殷該灣四個人才。從開灣始祖至共和國前藩衍了八世七代,世代不離功名頂戴,計數竟有44人之多!其中五品州判1人,州同銜1人,府知事1人,儒林郎2人,安人2人,從九品3人,邑附生2人,國學9人,警察所長1人,業儒22人;一代1人,二代2人,三代3人,四代9人,五代14人,六代11人,七代4人。的確是人文鵲起、甲第蟬聯。

還有四代孫、清敕儒林郎州同銜劉覲侯先生的軼事膾炙人口。覲侯(1849一1915)曾在衡陽石鼓書院講學二年,長沙嶽麓書院講課五年,教出的學生無不及第,因替時任朝廷大臣巡撫的弟子王安邦給皇帝取了象膽,被宣統帝召見,因之名振朝野。相傳徐特立先生曾出聯:“四水江第一,四隅南第二,先生居江南,是第一還是第二?”覲侯先生脫口而對:“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老夫本儒人,不在前亦不在後。”

先生滿腹詩書卻對社會一竅不通,在當地形成出自覲侯先生典故的歇後語,舉不勝舉,如:覲侯先生抓賭——認字可以、打牌不行!覲侯先生撒尿——水火不留情。覲侯先生吃豆腐——有鬼。覲侯先生湯淘飯——怪哉!覲侯先生呷飯——三碗不可少。覲侯先生認贓——我天天呷。覲侯先生見主——打擺子咯樣。覲侯先生裁桅杆——那不管。覲侯先生的豬油醰——這個可以。覲侯先生看對子——個個狗屁。覲侯先生還鄉——當麵不認。覲侯先生洗澡——腳盆罩嗨猁(羊)。覲侯先生買砂罐——你做出來!現在當地還以“覲侯先生”來取笑對方,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解放後,住在官邸的紳士全部被鎮壓,變成生產隊的倉庫,官廳內梁上70餘塊字匾被拆去,用作木板鋪蓋樓麵,整棟倉庫沒有另添半塊新木板。出府鳴道用的“肅靜”、“迴僻”令牌也在文革中焚為灰燼。改革開放後百廢俱興,凡是前來這灣參加喪儀的老先生,都是先立村前整冠束帶,扣好領口,並告誡同行後學“這是斯文聖地,切勿亂言褻瀆先師”之後,才畢恭畢敬地步入廳堂。 如今新屋裏280餘人,耕讀傳家,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oZjdV0kic4ujGQDicWic4jPicLr07zLa9a0eON68PmTFjGE5o6icuVbCmWAS3nVLzQFYN7mlYWqv2EjCqYlqlP9IicDQ/640?wx_fmt=png

別具特色的曆史遺存

麻石古井。距正廳照壁南角約30米處,有一口長方形水井,長28米,寬8.5米,深4.5米,容積1071立方米,簡直就是一口水塘。井壁、台階、台坪、圍牆、道路全部用麻石砌成。氣勢磅礴、水質清純,供應著全村1500餘人的飲用。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8.jpg

泉湧如柱,從不幹涸,1963年大旱,上至坪上賀家大灣,下至黃泥圩場,常常有人半夜三更來此偷水。140勘探隊曾架機抽水勘探,因無法抽幹無功而返;泉甘如露,含多種稀有元素。

曾有民謠對附近村莊特色進行總結:“賀家灣的柿子,劉家灣的女子,新屋裏的頂子,廖家灣的驢子,黃泥塘的粑子,栗山下的胖子,竹山下的麻子。”劉家灣的女子就是這井水喝出來的美貌;泉清如鏡,深不見底,四麵陽光普照,水波粼粼,童叟頻至而從未發生溺水事故。

石拱橋。出村向北,就有一條約10米寬的水溪,由東向西從坪上劉家田野中間穿越而下,把劉家田野隔成南北兩段。為了耕作方便,不得不在溪北山腳派族人居住,石拱橋就跨建在連通南北兩處族人的溪流上。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29.jpg

橋身為紅石,橋麵是麻石,橋高4.2米,寬3.25米,跨長15米、洞寬6米,兩頭登階引橋各21級、坡長各10.5米,連接南北石路。橋麵長5米,麻石欄邊。南從羊角坪、梓邊塘、水口、大陂市、一把傘、青龍塔入耒陽;北從黃泥圩、隱靜寺、桐木、坪田進安仁,在坪上爛園背有路邊小商鋪。拱橋由坪上劉家募資捐建,順理成章取名曰“劉家橋”。

坪上村民把劉家橋的保護視為己任,上世紀八十年代丟失一塊欄石,全村人聞風出動、尋覓追查而找回。也正是坪上人鼎力保護,才避開了大躍進、文化革命的厄運而幸存原貌。 拱橋建造年代有待考證,現據300年前湖廣填川大移民時,遷徙四川瀘州的劉功軍一行尋宗問祖時講,他們的祖先傳下來說是從坪上祠堂去的,坪上有大水井、石拱橋。

由此可見建橋年代至少在300年前。 1975年冬,大興農田基本改造,坪上人為保住古橋,沿引橋延伸為中軸修築機耕路,並從橋梯斷頭,北向不予接通。去年連通南北、硬化鄉村公裏也是沿橋側繞道,永保古跡長存,以作曆史的見證,以作坪上人的念想,以作失散宗親尋找祖藉地的標誌!

真安寺。坪上村在共和國成立前的行政名是“湖南省衡州府耒陽縣敖山鄉金穀裏滿州保”。據光緒耒陽縣誌記載:“真安寺,在敖山鄉金穀山下,永定元年僧守德建”。永定元年是南宋陳朝,公元557年,距今已有1461年的曆史。

真安寺座落在金穀山下扶椅形山地,距坪上劉家村東半華裏。據寺內僧人介紹:寺內最初常年供祀的是釋迦牟尼佛始祖塑像,而後逐漸增多,現今已設滿堂佛像。寺內香煙縈繞、晨鍾暮鼓,無有怠日。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30.jpg

1927年春大革命失敗後,耒陽黨員轉於地下秘密工作,真安寺設為中共地下聯絡站。王來蘇、伍鴻基、劉民新等革命前輩曾在此運籌帷幄。於今飲水思源、緬懷先烈,真安寺功不可沒。

大躍進時代,坪上村拆去安樂廟和真安寺磚瓦木材,在廟對岸水渠上建了一座水碾榨油廠,千年古刹夷為平地!

現在的真安寺,是1995年坪上人募捐集資複建的。雖然是原址原樣複製而成,其藝術性不知遜色多少,單就殿堂菩薩而言,遠不及古代那樣栩栩如生了。

石門口水庫。出官邸、過堰下直達石門口,是一道狹窄的峽穀出口,山嘴巨石兀立、恰似山門鎮守溪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屏障。

石門地下蘊藏著煤炭,村民劉德成家中挖薯窖曾挖出黑煤,集體化時曾於石門左右辦有“王椏衝”、“石門口”兩個小煤礦。石門內有一開闊地帶,一個小小的村莊檀山灣,住著坪上劉家幾戶人家,耕種著這片肥沃的田地。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31.jpg

田地向南,一條峽穀出口芭蕉坪;田地向東,又一峽穀直達烏泥坑。兩股四季清泉,南源泉眼洞、東源泉塘衝,各沿山穀小溪緩緩流入檀山灣前,匯成一股,嘩嘩流出石門,往新市注於耒河。灣前一條小橋,橋邊一座涼亭,三三兩兩,過往著遠近行人,如詩如畫。石門內是三道高山隘口交匯腹地,兵家必爭。

據坪上石門口住戶,現今健在的95歲民間武士劉長生、83歲老會計劉德俊,89歲病故的老隊長劉德桂三人去年回憶:抗日戰爭瀕危時期,國民黨37軍一個永興藉團長,欲帶著部下從郴州開赴永興保存勢力,暫二軍、平安隊奉命在此葫蘆口攔截,雙方展開激戰,終於把這團軍隊攔截下來,重奔抗日前線。8月初,我國37軍、74軍、暫2軍、遊擊隊與日軍在這裏展開激戰,把鬼子逼到了衡陽繳械投降。現在山上還有炮坑彈殼,石上還留彈頭擦槽,見證著這段紅色的曆史。

1959年農曆8月,政府調集了新市、高爐、芭蕉、大市、遙田、肥田、永濟七個人民公社的全部勞動力來興修石門水庫。人山人海,靠著最原始的肩挑鋤挖人力夯,堵截石門,修築大壩,檀山灣搬遷了,石門內永遠平靜了。坪上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各家各戶都騰出住房,提供用具讓遠地民工駐紮。曆時一個月零三天,一座中二型水庫就修築竣工,這就是石門水庫。

水庫儲蓄著兩股甘泉,灌溉著近萬畝良田。養出的石門魚香甜脆嫩,年產萬斤也供不應求。當今盛世繁華,歌舞升平,登壩眺望,峽穀叢生,迂迴曲折,綠樹成蔭,倒映水中,波光粼粼,花香馥馥。一個湖心小島伸頸露腦,插嘴水底,一幅“鸕鶿捕魚”的美景盡收眼底。倘若駕駛一葉小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將是何等的快樂!

劉祖胡氏墓園。石門水庫南邊山脈號稱蜈蚣形,山脈落腳山脊就是劉祖胡氏墓園。墓園主人是坪上劉家始祖劉夢通的母親胡氏三娘,墓葬距今593年。

胡氏三娘是耒陽劉氏五忠堂四房宗美公的唯一媳婦,生夢週、夢通兩個兒子,長男世襲耒北祿田,次男分派耒東坪上。已繁衍27代,現今4萬餘人,300多個自然村,分布耒陽每個鄉鎮辦事處及雲貴川各省市。曾孫劉彥斌、江西九江知府,玄孫劉文貫、河南彰德府司馬,9世孫劉伸、四川重慶太守,16世孫劉振德、欽賜五品銜,18世孫劉秀琤、欽賜六品銜,嘉慶族譜刋載明清大器嗣孫43名。去年頒發六修通譜共載現今芳名錄931人。

http://lsjz.d9jk.com/wp-content/uploads/2019/01/cfcd208495d565ef66e7dff9f98764da-132.jpg

劉祖胡氏三娘享年85歲,是我國明代人間奇跡,460年後的耒陽光緒縣誌還把80歲以上的老人收錄《壽考》專欄,所以晚於兩兒去世。聽坪上老輩人“三子守墓五子還鄉”的說法,胡三娘的兩個兒子逝世後帶著八個孫子一塊生活,祖母逝世奉安後各回原地。守墓後人開枝散葉,後又分支外遷開派石門口、皂田灣、打石坳、小源、酸棗衝、新市對河坪等自然村,現今留守人口430餘人。

祖母葬後,耒北公山衝曾孫劉彥斌當了九江太守,雷家衝也成了氣候,於是建造了新的祖先堂。進堂兩邊廳柱凋刻著“有關名教書宜讀;無益身家事莫為”,龕前兩柱凋刻著“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這兩幅警世名聯,距今已有五百餘年。耳聯麵195×26cm,字麵20×17cm,1997年雷家衝老幹部劉東方壽慶時用油漆刷新了字體,2012年修理廳堂時因木柱老化難承重荷,拆除存放在神龕兩側,以勵後嗣。

 

所有跟帖: 

中國的曆史是可信的!因為家有家譜,地方有地方誌,各縣有縣誌.................... -Katrina2005- 給 Katrina200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7/2019 postreply 09:30:18

圖沒了 -小寧波♂- 給 小寧波♂ 發送悄悄話 小寧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17/2019 postreply 10:28: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