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鴉片戰爭失敗,我們知道很多原因,比如武器製度落後、清廷昏庸無能、缺乏死戰意誌等。那麽,從清朝當時參與者來看,這一場戰爭的失敗,究竟是因為什麽呢?清朝官員一份密折,揭開這一謎團,但結論卻令人難以理解,大大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
奕山(見下圖),康熙帝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玄孫,道光皇帝的侄子。1841年1月,道光帝將主持廣東軍務的欽差大臣琦善革職之後,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
1841年,奕山上了一份密折,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核心就在於漢奸(當時觀點:漢人中的敗類)。
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虎門之失,夷船近在咫尺,兵丁並不點放炮位,各自逃走,提督關天培手斬數人,不能禁止,是以被夷炮打傷而亡......省城大小衙門俱有漢奸探聽信息,傳送夷人,每紙賣銀二十元,甚至憑空捏造,以惑眾聽,詭計多端,機事不得不密……是防民甚於防兵,而防兵又甚於防寇。
密折指出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一是綠營兵丁無用,甚至做了漢奸,所以不肯向英軍開炮,二是民間漢奸多如牛毛,從後勤到情報等各方麵幫助英軍。
所以,奕山密折的核心是“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是防民甚於防兵,而防兵又甚於防寇”,即除了旗人之外,廣東漢人都存在“通夷”的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的奕山大名鼎鼎,先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向英軍投降,簽署賣國的《廣州和約》,隨後任伊犁將軍、黑龍江將軍等,又與俄國先後簽署《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賣國賊”,不僅賣國之後沒有受到清廷處罰,反而一路官運亨通。
顯而易見,奕山結論完全不可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道光和諸多官員們卻深信不疑!
比如廣東的琦善、林則徐等,尤其“民族英雄”林則徐,在他的家書中,留下這麽一句話,足見當時清廷官員對漢人之防備。
此次爬沙角後山之人,大半皆漢奸,或冒官衣號衣,或穿夷服,用梯牽引而上.......然處處皆有漢奸探聽事情,不出數日,自必盡知。(林則徐認為漢奸直接參戰,但實際查無此事 )
英軍來到浙江之後,在清朝官員嘴裏,浙江也是漢奸輩出,乾隆曾孫、統管浙江軍務的揚威將軍奕經等浙江官員宣稱,“江、浙一帶,漢奸極多,往往窺伺軍情,造言惑眾”,甚至在寧波地區,“半係漢奸”,還有“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外夷止十之二三,內奸則十之六七”等。
後來,天津、江蘇等地,英軍所到之處,“漢奸”猶如泉湧。英軍到天津時,道光直接下旨要求嚴查漢奸。尤其鎮江八旗守將海齡,鎮江保衛戰之前,海齡緊閉四門,在城內大殺“漢奸”,而所謂漢奸,其實就是普通漢民。
可以說,隻要英軍一到某地,漢奸立即層出不窮,不是幾百、幾千的出現,按照清朝官員描述,這可能是幾十萬、甚至更多。
即便百年屈辱之下,中國實力到了最低穀,漢奸輩出的抗日戰爭中,也沒有駭人聽聞的出現這麽多漢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還自我陶醉在天朝上國,怎麽可能有如此之多的漢奸,顯然荒謬。
比如民族英雄關天培之死,廣州參讚大臣上書聲稱,因為綠營官兵做了“漢奸”,不肯向英軍開炮,最終關天培(見上圖)不幸中彈而死。實際上,虎門之戰中一門大炮突然自爆,“忽至炸裂,兵無人色,皆走”,導致500綠營死傷,於是剩下的綠營由此逃走。然而,大炮因質量問題而自爆怎能公開?於是綠營就成了替罪羊,變成了不肯炮打英軍的漢奸。
上文清朝官員談到的漢奸中,的確有給英軍做事的,這部分姑且稱之為“漢奸”,但剩下的99.99%都肯定是無辜者。
既然子虛烏有,為何清朝皇帝和官員眾口一詞,指責漢奸才是戰敗的根源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推卸戰爭責任。選擇漢奸作為“替罪羊”,這是建立在清朝一個客觀事實基礎之上,即滿漢之別。統治者的滿人,對漢民根本沒有信任可言,而是防之又防,當遭遇外部強敵之後,就更恐慌於漢人勾結夷人造反。因此,對於這麽一個“替罪羊”,經過一係列的自我催眠之後,最終清朝官方深信不疑。
明朝倭寇之亂、葡萄牙人騷擾沿海等事件中,皇帝和官員也沒有認為“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原因就在於明朝沒有滿漢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