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曆史,就不能不說唐朝,而說唐朝,就不能說那個“一門五帝”的唐睿宗李旦。說李旦“一門五帝”,確實是表述一個史實。在所有的中國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並不稀奇,大多數皇帝的父親也是皇帝;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曆史上隻有唐朝的睿宗皇帝和中宗皇帝兄弟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父親是皇帝(高宗李治),母親也是皇帝(武則天),一個哥哥是皇帝(中宗李顯),自己是皇帝(睿宗),兒子也是皇帝(玄宗李隆基),是為“一門五帝”;睿宗本人和哥哥李顯一樣,雖然都是兩度登基稱帝,但與哥哥不同的是,他的兒子也是皇帝,因此,李旦堪稱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六味地黃丸”。
唐睿宗李旦,少年時,名李旭輪,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氏幼子),中宗李顯同母弟。李旦這一生,充滿著波折詭譎,卻也不失榮華:他兩度登基,三讓天下(其中兩次讓帝位,一次讓皇太子位),皇帝也做了八年。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能夠自保平安並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李旦在躲避政治鬥爭旋渦的衝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
李旦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六個月大的時候就被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史書說“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看起來,若生在今天,也是學霸一類的人物。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封為豫王。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改封冀王。這一年,他把自己名字當中的“旭”字去掉了。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封相王,並封右衛大將軍。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改名為“旦”,改封豫王。
睿宗李旦最有名的還是他三讓天下的典故,雖然讓了天下,失去了皇帝那至高無上的尊榮,但他若無此舉,莫說是當皇帝,就算是齊家保身也是困難。睿宗是在嗣聖元年(公元684年)春二月七日,第一次讓出帝位,這是其父高宗皇帝死後的第二年,他取代了李顯,此時的李旦才二十二歲。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死後,他於當年六月二十四日,取代中宗遺子少帝李重茂,第二次登基。
先看李旦的第一次登基: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將即位不到兩個月的李顯廢除。第二天,作為武則天幼子的李旦便榮登大寶。李旦繼位後,王妃劉氏被立為皇後,長子永平郡王被立為皇太子,年號為“文明”,並大赦天下。但除此之外,他什麽都不能做,隻是個傀儡,不能上殿聽政,不能居於正殿,更不能對太後武則天說“不”,國家大事,都是母後說了算。同年,武則天改元“光宅”等,一年換用三個年號,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出,武則天對朝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掌控。隨後,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起兵,給了她殺雞儆猴的機會。武則天為防激變,在鏟除異己的同時,假意還政,麻痹李唐宗室及忠於李唐的大臣警惕之心。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則天迫於輿論壓力,下詔還政於帝。李旦深知其中利害關係,為求自保,決不同意,武則天得以繼續把持朝政。為表示對皇帝的尊崇,武則天將李旦的幾個兒子都封為王。卻把實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氏一人專決,李旦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曆。同時,改元為載初(公元689年)。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布的詔書就改稱“製書”。為了配合武則天,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願,請求武則天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對派,紛紛遭殺戮和滅門,武則天已勢不可擋。因此,李旦上表請求武則天登上大寶,並自請改姓為武,由皇帝降為皇嗣。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沒有皇太子的名分。此舉雖然窩囊,但卻讓他得以保身。睿宗第一次登基後的一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其結果是他的母親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作為皇嗣的李旦,日子過得也不那麽安穩。不知什麽原因,李旦被武則天寵信的宮婢韋團兒構陷。韋團兒告發,李旦的兩個妃子劉氏與竇氏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劉氏與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之後,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李旦再次即位以後,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於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皇嗣也不敢發問,在母後麵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麽事發生。隱忍自處,以保全身家性命。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則天將廢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房州召回。而李旦則“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可以看出,李旦稱病隻是一個借口,他是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中。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後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皇位繼承人的。結果,李旦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李顯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避免與皇兄衝突,雖然讓出了榮華,但卻保護了自己。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複位,史稱唐中宗。中宗李顯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李旦不久便請辭。由於李旦的謙讓,他在中宗複辟以後的政治旋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李顯雖然為帝,但對於李旦並不忌諱,蓋因李旦不貪慕榮華之故。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中宗四子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後誅殺,迫少帝李重茂遜位,史曰“唐隆之變”。六月二十四日,唐睿宗複辟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鏟除了韋皇後一黨的勢力。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由於唐睿宗無法麵對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為了求得政治的穩定,他決定以禪位終結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三郎李隆基受禪為帝,是為唐玄宗。唐睿宗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獄,仍然自決,命令稱誥、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予”,決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稱製、敕。後來,玄宗發動“先天政變”消滅太平公主一黨,睿宗才徹底放權。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二十日,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廟號睿宗,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綜觀睿宗的三次讓天下:一讓母親,係情非得已;二讓皇兄,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願晚年平安。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身家平安,有驚無險。司馬光說他“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正是唐睿宗的第三次讓天下,才有了其後的“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