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陳平既欣賞,又有看法。臨終前,他對陳平做出了評價,要點有二:一個是這個人聰明;另一個是隻能當副職,不能任一把手。
評價是中肯的,陳平的確太有才了,每次身陷險境,總有辦法轉危為安。似乎也是因為過於聰明,處置風險能力太強,所以讓人有點兒不放心。至於為什麽不能當一把手,這也和聰明過頭有關,他喜歡走捷徑,出怪招兒,不按規則出牌,所以,當副職尚可,任一把手就顯得有失體統。
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臣,善於分析大勢,運籌帷幄。陳平常常隱在張良背後,做些拾遺補缺的工作。他的強項不在於兩軍對陣,而在於戰場之外。他善於用金錢和女人來解決戰場勝負問題,很多計謀都直指敵人的弱點,成本低廉,相當實用。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持,漢處劣勢,陳平獻反間計,讓劉邦出錢,到項羽軍中搞陰謀活動,離間上下關係。劉邦拿出黃金4萬斤交給陳平,不預算,不查賬,也不審計,任由陳平支配。離間計果出奇效,項羽對自己的謀士範增產生了懷疑,對部將鍾離昧不予信任,楚軍戰鬥力嚴重受損。同年4月,項羽把劉邦圍在滎陽城中,形勢萬分危急,陳平組織兩千婦女從東門出城假做投降,乘著楚軍跑來看熱鬧的機會,陳平領著劉邦從西門逃之夭夭。
陳平從參軍入伍開始,先後置身魏王咎、項王羽以及漢王劉邦門下,後來,又曆經高帝、盈帝、呂後和文帝等四個時期。他洞明世事,機敏處事,多次身臨險境,次次化險為夷,且屢屢得到升遷。最初,他投靠魏王,獻過計謀,人家沒看上,後又遭到小人陷害,他立馬溜之大吉。投靠項羽後,他奉命平定了一起叛亂,但隨後叛亂者的地盤卻被他人占據,項羽對此大為惱火,決定殺掉陳平等人。陳平嗅出了危險味道,趕在項羽動手之前成功逃離。
劉邦討厭儒生,不喜歡讀書人,陳平就不談文化,不說百家之言。劉邦老打敗仗,每在焦躁時,陳平就獻上一計,劉邦很是受用。劉邦死後,呂後執政,這個女人心黑手狠,野心很大,想獨霸權力,又擔心大臣們不買賬。陳平當然看出了端倪,也明白內中的風險。他決定避開矛盾,妥協退讓。於是,他不理政事,天天喝酒作樂,有人向呂後告了陳平一狀,呂後很高興,暗暗地誇陳平懂事。為了安全,陳平有時會放棄原則,會裝聾作傻,有時甚至公開承認自己品行不端。總之,靠著各種手段,他活得安然,獲益多多。
公元前201年,劉邦接到告狀信,說韓信要造反,手下人都嚷嚷起兵打韓信。陳平知道韓信功勞太大,劉邦不會殺他,起兵肯定荒唐,一點兒都不靠譜兒。為此,陳平建議劉邦遊雲夢澤,在那裏會諸侯、抓韓信。這顯然是個好主意,劉邦利用這個方法不費吹灰之力就抓住了韓信,正如陳平所料,劉邦沒為難韓信,又讓他當了淮陰侯。
有人告樊噲圖謀不軌,當時樊噲領兵在外,劉邦命陳平前去抓人就地正法。陳平明白,樊噲是皇帝故人皇後妹夫,殺了肯定惹禍,所以留了一手,隻抓不殺,把人交給劉邦,意思很明白,殺與不殺你皇上看著辦。結果是,人還沒送到京師,劉邦就死了,呂後馬上放了樊噲,官複原職。
呂後執政後,想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王,她知道劉邦曾和大臣們盟過誓: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事情有難度,但必須辦,她決定先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個別做些工作。漢代設置左右兩位丞相,以右為大。呂後先找右丞相王陵,王認為這是扯淡,絕對不行。呂後又找左丞相陳平,陳卻完全讚同,還提供了立諸呂為王的理由。呂後十分高興,立馬調整人事,把王陵調任虛職,讓陳平當了右丞相。
呂後死後文帝執政,陳平和文帝不熟,心裏沒底,為安全起見,就提議讓周勃當右丞相,自己降一級,當左相。他知道周勃沒文化,當不好一把手。後來,文帝問起天下案件審理和錢糧收入情況,周勃吭吭哧哧不能答。再問陳平,陳平說這兩件事都有主管人,一問便知。文帝緊追不舍地問,你們當丞相的管什麽?陳平說:丞相佐天子,理陰陽,鎮四夷,親百姓,督促官員履行職責。文帝認為回答得非常好。周勃很尷尬,自知才疏學淺,隻好退休了事。陳平左右合一,任專職丞相。
陳平有智慧,運氣也不錯,事情無論多麽複雜,他都弄得相對簡單,時時處處得心應手,進退自如。人生本來簡單,幾十年彈指而過,但人本質上又偏愛複雜,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明槍暗箭,每個人活到最後都變得很不簡單,成就越大苦水越多。陳平其實活得挺不容易。
漢高祖劉邦評價陳平:很聰明但不能當一把手
所有跟帖:
•
感覺周也算曠世之英才,卻做不得人主。
-壁上觀-
♂
(0 bytes)
()
11/08/2019 postreply
14:16:51
•
關鍵是陳平背景太複雜,古代皇帝都喜歡從一而終的人。
-衡山老道-
♂
(0 bytes)
()
11/08/2019 postreply
17: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