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紫禁城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曆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設計者蘇州人蒯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不幸當年五月,前三殿遭雷擊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明廷又重建了前三殿及乾清宮。
交趾 ,又名"交址",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初期範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 秦朝 以後,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後其地域範圍曆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範圍及其文化遺跡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以現存史料看,參與明初紫禁城及北京城設計、建造的交趾匠人,數量並不少。那麽,他們是如何千裏迢迢來到北京的?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大越國的屬臣胡季犛篡奪了陳朝的皇位,廢陳少帝,自立胡朝(大虞國),年號聖元。永樂五年(1407年),明廷以胡氏篡位為由,派遣英國公張輔將軍親率大軍八個月內平定了大虞國,並於其地設交趾都、布、按三司,張輔任安南總兵官。
彼時明成祖朱棣接受群臣建議將北京定為京都,正式興工建衙署、宮殿。京都初建,急需各類建設人才。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記載,建北京城時“成祖北遷取民匠戶二萬七千以行,減南京戶口過半”,缺人,更缺人才,尤其是大量技術精湛的工匠一時難以找尋。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朱棣把目光投向了交趾。
據《明太宗實錄》卷六十四所載,永樂五年(1407年)二月朱棣敕諭征安南總兵官張輔:“克安南之日,其境內才德賢知之人及有一善可陳、一世可用者,廣為詢問,悉以禮遣送北京。”五月十九日朱棣再次勅令“交阯但有醫、巫、筮、樂、工行院,及香匠、磚匠諸色工匠技藝人等,盡數連家小起送赴京。有身材長大者、能使銃者、能修合銃藥者、善駕船諳曉海道者,及諸色捕戶連家小送來。”(李文鳳:《越嶠書》卷二《書詔製敕》)這次的諭旨中朱棣對於征調交趾人才的甄選標準說得非常具體,主要是學有專長的實用工匠,諸如造磚、造香匠役等等。明初大量交趾人連同家小遠涉千裏,北上建設北京城,即由此開始。
從永樂五年至永樂十一年,這樣的甄選工作先後進行了三次,首批七千七百人,第二批九千人,第三批一百三十餘人,明廷從交趾總共搜羅各類人才一萬六千餘人,規模是相當大的。
對於南來水土不服的交趾匠役,明廷也做了妥善安置,史料載,“上念南土遠來不耐寒,命工部悉給錦衣”,“上以冬月氣寒,南荒之人不耐,命工部遣官以綿衣靴襪即途中賜之”,“命所司給鈔米衣服居室,病與醫藥”。對於入京的交趾幼童,朱棣派遣官員教他們讀書,攻研中國經史(關立勳:《中國文化雜說》)。後來成為紫禁城營建者之一的交趾幼童阮浪,“世家交趾,永樂中太宗皇帝因安南作亂遣將征之,眾悉歸附,時公甫十餘歲,特俊爽被選入掖庭,太宗見而奇之,冀成其才,命讀書於內館。”明廷如此下力氣培養交趾幼童,是希望他們日後成材為朝廷所用。
交趾人參與營建北京宮殿的很多,在史料中未留下姓名的恐怕不在少數,而史料所載,做出突出貢獻的還有阮白、阮浪等人。正統元年(1436年)交趾人黎澄為工部侍郎,後升工部尚書,工部是管理宮殿營建的最高機構,黎澄可以說是交趾來華建築師中身居要職,較有代表性的一位。
有人說,明廷甄選阮安等大批交趾人參與紫禁城營建,是不是因為明廷看重交趾當時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建築水平?事實上,參與營建紫禁城的交趾人大多幼年時即入宮當差,不太可能從交趾本國習得精湛的建築技能。相反,正是因為明代朝廷的著意培養,並安排他們負責營造事宜,才使得他們學有所長。
總之,明初紫禁城、北京城的營建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許多傑出的交趾工匠參與了設計建造。相較於中國工匠,交趾來華匠人畢竟數量有限,所起作用無須過分誇大,但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