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如母,《史記》裏三位偉大的母親

曆史是男人寫的,曆史也是女人寫的,曆史是男人和女人共同書寫的,而且有時女人比男人寫得更為精彩,更為動人,也更加璀燦。

卒母之明

吳起是衛國人,吳起作為一個將領,他的飲食與衣著,全都跟士卒中最下級的相同。晚上睡覺的地方,不加鋪蓋,行軍的時候,不騎馬乘車,親自背糧食,一切都跟士卒同甘共苦。有位士卒長有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出膿汁。這個士兵的母親聽了這個消息,不禁失聲痛哭起來。旁人不解地問:“你的兒子,隻是一個兵卒,而貴為上將的吳起親自為他吸出潰瘡的膿汁,你為何反而哭起來了呢?”那名士兵的母親解釋說:“這個你們就有所不知了,往年吳公也曾為我孩子的父親吸過膿瘡,孩子父親為報答他的恩德,在戰場上,格外賣力殺敵,死在敵人手裏。而今,吳公又為他的兒子吸吮膿瘡,我不知道這孩子又會為他賣命戰死在哪裏了。因此我要為他而哭。”

吳起本來是衛國人,少居裏中,以擊劍無賴,為母所責。起自齧其臂出血,與母誓曰:“其今辭母,遊學他方,不為卿相,擁節旌,乘高車,不入衛城與母相見!”吳起在外地求學期間,母親去世,吳起不去奔喪,仰天三號,旋即收淚,誦讀如故;吳起初在魯國為將,魯齊交惡,吳起娶齊國妻,為了杜絕魯國人的猜疑,殺妻自證;後吳起在魯國不被重用,又由魯國竄至魏國,再由魏國竄至楚國,一人而事三主。這樣一個不孝、不仁、不忠之人,一個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至上的人怎會把國家和士兵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這樣的人雖有一些善行義舉,也完全是權宜之計,或騙人的把戲。

至於說預知了其兒子的命運,這更是這位母親的過人之處。雖然司馬遷在文中沒有交待其兒子的下落,但從其父親的結局看,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戰爭這部機器所吞噬的下場。至於說看清了戰爭的本質,雖然文字中沒有直接的表述,但從字裏行間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蛛絲馬跡。這位母親之所以要為兒子而哭,除了有兒女情長的因素外,主要還是因她看清了戰爭的本質,覺得兒子死得沒有必要,死得不值。她的這一哭除了為兒子悲慘的命運所悲痛外,也是對這種不義之戰的一種控訴。這一點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也有同感,即“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期間大多數的戰爭無非是為了權貴們的爭權奪利,根本沒有正義可言,為這樣的戰爭去死隻能是輕於鴻毛。

趙母之識

趙國的大將、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將要出征,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將。”趙王問道:“這是為什麽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侍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他所結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全部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現在趙括一日作了大將,麵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於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後也全部收藏起來;況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國王您認為他像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的心思和用心實在是相差太大了。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兵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還是要派遣他為將的話,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你的。”

趙括既已領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最終沒有加罪於她。

陳母之智

陳嬰這個人,是過去東陽縣的令史,居住在縣城中,為人一向誠信謹慎,被稱作長者。東陽縣的年輕人殺掉了縣令,相聚得兩萬人,欲擁立陳嬰為王。陳嬰的母親因此對陳嬰說:“自從我作了你們家的媳婦以來,還不曾聽說你的祖先中有過地位顯赫的人。而今突然獲得大名聲,不是什麽好兆頭。不如依附歸屬於他人,這樣,事情成功了,仍然得以封侯,事情失敗了,也容易逃亡,因為你不是世上被指名道姓的人物。”陳嬰於是不敢稱王,對他的軍官們說:“項姓世世代代為將門,在楚國享有盛名,如今想要辦大事,將帥就非這種人不可。我們依靠名家望族,滅亡秦朝更是必定的了!”他的部下聽從了他的話,即讓部隊歸項梁統帥。

麵對這樣的誘惑,平素被人稱之為長者的陳嬰,也曾有過心動,但在這令人激動的時刻,陳嬰的母親則表現得十分清醒、淡定和從容,她沒有被眼前的利益所惑或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經過一番利弊權衡和全麵而深入的分析後,力排眾議,果斷地幫陳嬰做出了堅定而明智的決定,即反其道而行之,依附歸屬於他人。這樣事成,則可封侯,事敗,則易於亡。

陳母之所以能做出這樣一個正確而又左右逢源,進退有據的決定,主要是基於對其子陳嬰的實力、其家庭的影響以及對時局的研判和把握而做出的。正如陳母所言,你家過去沒有出過權貴,你陳嬰也沒有什麽過人之處,有點威望和影響也隻是僅限於東陽一個彈丸之地而已,隻是時勢使然,才使你突然暴得大名,這是不祥之兆。僅憑此既不足喜,也不足以成功,隻有依附於他人、名人才有可能保身進階,即進可以封侯,退可以保身保家。

令人驚奇的是,以後時局的發展幾乎完全是按照陳母的預計而進行的。不久,項梁率兵過江(項梁是楚國貴族之後,有勇有謀,在楚國有很好的聲譽),陳嬰便率領東陽義軍投奔了項梁,並和項梁一起共立熊心為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封五縣,隨後與項梁一起發兵西進,直擊秦軍。

後來項羽兵敗,又投靠劉邦,戰後論功行賞被封堂邑侯,後來又做了楚元王的丞相。在漢高祖功臣列表中,堂邑侯封地僅600戶,後來增加到1800戶,王侯中排行第86名。而與陳嬰同期的其他豪門望族或自詡為王者、強者的群雄們,如項梁、項羽和自封為王的像什麽楚王、魏王、燕王和齊王們,或因實力不濟,或因不識事務,或因造化弄人,而紛紛落敗,或曇花一現,或折戟沉沙,或死於非命。

所有跟帖: 

以平民百姓的視角來看,任何戰爭都是不義的。 -心戚然2- 給 心戚然2 發送悄悄話 心戚然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4/2019 postreply 12:35: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