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被武則天遮蓋的明君

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提及唐高宗時,圍觀群眾多會興致勃勃的談起他那名揚天下的妻子——武則天。通常,唐高宗被認為是一個比較平常的皇帝,沒有太多的作為,同時比較懦弱。這種觀點在影視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他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女皇武則天。

正是這樣一位被忽視了的皇帝,其在位34年間,唐代的版圖達到了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能建立如此版圖的唐高宗,自然也是一代明君。

高宗甫上位,便致力糾正太宗時代的苛政。例如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眾地方官詢問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表意見。

高宗和其父一樣善於納諫、勤於政事。

永徽五年(654),天下大旱,他親下詔書命令在京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各進封事,極言闕咎”。九月,他又對五品以上的官員說:“先前我侍奉先帝時,見你們屢屢上書言事,終日不絕,現在為什麽無人上書呢?難道真的是天下無事嗎?從今往後,大家仍要勤於進諫,假如無法當麵奏聞,可以隨時呈遞文本。”

《舊唐書·蘇世長附蘇良嗣傳》記載,高宗曾派宦官至長江沿岸采辦異竹,準備移植於園圃之中。不料,這名宦官乘機作威作福,所到之處,橫征暴斂,滋擾百姓。後來,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良嗣將他囚禁起來,並上疏朝廷說:“遠方求珍異以疲道路,非聖人抑己愛人之道。又小人竊弄威福,以虧皇明。”高宗看到奏疏後,當眾讚揚了蘇良嗣的忠直,並立即讓人把采得的竹子拋入江中。

這種記載並非個例,他對於民眾的關心也非虛假。顯慶元年(656)二月,有人上疏稱:“去年莊稼歉收,百姓有吃糟糠的。”高宗聽後,馬上派人實地查看,得知所言非虛後大驚失色,立即下詔減掉自己日常飲食的三分之二。這次減膳行為一直持續到三月份天降大雨後才在群臣的強烈要求下恢複了常膳。

在高宗治下,唐朝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戶口數大幅度增加,物價也相當便宜。初唐戶口,武德年間為兩百餘萬戶,貞觀時不滿三百萬戶,永徽三年(652)增長到三百八十萬戶。永徽五年(654),糧食大麵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鬥兩錢半,粳米每鬥十一個銅錢。麟德二年(665),由於連年豐收,一鬥米才賣五個錢,麥子、豆類上市都無人問津。

《資治通鑒》卷一九九給出的評價為時有“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故有學者指出,高宗“這位以仁孝著稱的君主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守成君主。”

這實際上是不準確的,高宗時的武功哪怕放在曆史長河中,也是光芒耀眼的。

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以開疆擴土。

隋唐時期的皇帝樂此不疲地對朝鮮半島大動幹戈,隋文帝乃至唐太宗都未能取得對朝鮮半島高句麗征伐的成功,但高宗總章元年(668)滅掉高句麗,成功解決了困擾隋唐兩朝、四位君主的朝鮮半島問題。

但對朝鮮半島的成功比不上滅掉西突厥。在隋唐時期,突厥一直是中原王朝很大的隱患。對於建立初期的唐朝來說,突厥甚至威脅到了國家的存亡。

唐太宗時期雖然滅掉東突厥,但西突厥逐步發展,對唐王朝形成威脅。顯慶二年(657年),高宗經過9年戰爭平定西突厥叛亂,並設置都護府,控製了西域,除掉了對唐王朝最大的威脅。

這些功勞或許不能全歸於唐高宗,然則全歸於武則天,也是不對的

所有跟帖: 

幾十年是多少事,曆史學家可以發現不少一一對……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0/2019 postreply 11:11: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