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則采用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本文內容已被 [ 競選 ] 在 2019-10-18 00:13:3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毛澤東曾在上世紀60年代談將來如何打仗時說:打仗沒有什麽巧妙,簡單說就是兩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打得贏就是集中兵力消滅敵人,集中五個指頭啃他一個指頭,割掉一個,他就少一個。總之要割掉。所謂割掉指頭,就是把敵搞過來,除打死打傷外,把官兵、槍支、彈藥都奪取過來,這就叫打得贏。那麽打不贏呢?就走,走得遠一點,使敵人不知你到哪裏去了。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說的是“打”與“走”的關係。在這裏,光走不打是逃跑主義,光打不走是拚命主義。“打得贏就打”,主要體現進攻性。毛澤東指揮紅軍三次反“圍剿”,作戰13次,都是進攻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中的9次主要作戰,也都是進攻戰。人民軍隊以劣勝優,從被動轉為主動,基本上都是靠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實現的。“打不贏就走”,主要體現流動性。也就是說,沒有固定的作戰線,哪裏好打就在哪裏打,哪裏好殲滅敵人就在哪裏作戰。“走”的目的是為了打。“走”是為了避敵主力,是為了尋找敵之弱點。“走”的時間往往要大於打的時間。如毛澤東指揮紅軍的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前後曆時60多天,6次作戰僅占7天時間,其餘時間都是在“走”或短暫的休整中。“走”是擺脫被動的主要形式。毛澤東說:“在許多情況下,‘走’是必須的。……走是脫離被動恢複主動的主要方法。”並認為,打和走,是技術條件落後的軍隊的作戰特點,也正是其軍事指導的長處。人民軍隊曆史上最有名的“走”,就是長征。正如毛澤東所說,從瑞金算起,我們走了一年多時間,每人開動兩隻腳,走了兩萬五千裏。在毛澤東“得意之筆”的四渡赤水中,為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以“走”製敵,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縱橫馳騁在雲貴高原,用“走”甩開了強大的敵人,最終結束了被敵窮追不舍的被動局麵。“走”還是調動敵人的重要手段。1948年3月,國民黨軍傅作義部采取“以主力對主力”的方針,即我集中,敵亦集中,敵以約30個團的兵力堆在一起,使晉察冀野戰軍割不開、咬不爛,無從下手。毛澤東則指示:“你們隻有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殲滅敵人,迫使敵人分散配備,才能克服你們遇到的敵人大量集中不利我軍殲擊的困難問題。”即通過寬大機動創造和尋找敵之弱點,並抓住其弱點殲滅之。總之,“走”是手段,“打”是目的。不會“走”就不會“打”,一切“走”都是為著“打”。這也正是毛澤東的遊擊戰的指導思想之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