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有一種古老而神奇的墓葬形式,就是在江河沿岸的懸崖峭壁之上,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於壁立千仞的懸崖上。人站在懸崖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懸掛的棺木,常常會有一種驚駭的感覺。
這種懸棺葬的形式在我國的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均有發現,北方山西寧武也有少量出現。不過,這些懸棺主要集中於福建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威信等地區。
各地發現的懸棺,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懸棺多係整木挖製的船形棺,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懸棺大多是整木挖製的長方形棺木,其上為人字坡蓋,屬於元、明時期。
由於和我國傳統的土葬形式完全不同,這種懸棺的建造工程極為凶險,所以,人們推測這種懸葬形式主要在古代的貴族中盛行。
那麽,這種神秘的懸葬形式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那一口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具冷冰冰的屍骨,又是怎麽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呢?
懸棺是怎樣產生的?
生活在福建的佘[shē]族人,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佘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生下三男一女。後來他們全家遷居到鳳凰山生活。
因為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岩洞中。這種懸葬法被他的後代沿襲了下來,形成了古代佘族人的懸棺葬習俗。
佘族的“佘”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這個傳說點明了古代佘族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但是,古代南方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會是這個傳說嗎?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懸棺葬並不是“死不落地”,而是落土而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懸棺岩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一種變化形式。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岩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岩洞裏,死後還應當葬回原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麵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實行懸棺葬的少數民族都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且懸葬形式大都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這都說明懸棺葬習俗是一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
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的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
至於將棺木高置於水旁的懸崖峭壁之上,主要是為了盡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後人也會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
懸棺是怎樣掛上去的?
人們雖然對懸棺墓葬的產生進行了許多的推測,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是:這些懸棺又是怎樣安全地懸掛到這懸崖峭壁之上的呢?
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梁陳時期的顧野王(519-581年),他的解釋卻又充滿了神話的色彩,他把武夷山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安息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麽困難。
但是,後人對這種說法卻很難理解:神仙既然是長生不老的,他們怎麽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呢?
當然,換個角度來思考,也許是顧野王看到這些懸棺的時候,讚歎不已的同時,認為懸棺靠常人的力量是難以淩空懸掛在懸崖之上的,除非是有神仙相助。
到了唐代,有一位叫張鷟(約660—740年)的人,在《朝野僉載》中,記載了古人在臨江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
在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取懸棺好取,但是要完好地將懸棺放置於峭壁之上,可就不容易了。
比如,怎樣在峭壁之上鑿孔?怎樣打入擱置懸棺的木樁?用什麽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這些問題,其困難之大是難以想像的。何況3000年前的古人怎麽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公斤重量的鋼繩?
還有一種說法是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事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峭壁上,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懸崖峭壁之上懸棺的奇特景觀。
我國這些遺存的懸棺,大多是處於臨水的山崖上,時間最久遠的至少有三千年的曆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
在漫長的歲月中,河道、地貌都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貴溪縣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內都經曆了河水對河床的衝刷侵蝕,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也是有可能的事,也許當時放置棺木的高度不會像現在所看到的這樣高峻危險。
懸棺為何千年不朽?
懸棺千百年來一直暴露在大自然環境下,我國的南方又是一個高溫、多雨的地區,一般來說,這種環境極易導致棺木和屍體加速腐爛。
可是,事實正好相反,很多地方的懸棺不僅棺木保存完好,即使打開懸棺,裏麵逝者的骨骸也基本保存完好。既然懸棺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都不利於棺木長久存留,那麽,懸棺又是如何實現千年不朽的呢?
在四川僰[bó]人和羌人留下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他們實施懸棺葬的初衷:僰人認為,人死後屍體不能沾地氣,否則魂靈不能升天,而“懸棺葬”就能使逝者魂靈升入仙界;羌人也認為將逝者掛在絕壁的懸棺中,就可以使肉身懸空,靈魂得到飛升,上天入地,獲取神力,從而庇佑子孫。
由此,民間也有一些迷信者認為,懸棺曆經千年而不朽,正是因為逝者靈魂升入了仙界,所以他的屍身得到了神靈的庇護,棺木便神奇地保存了千年不朽。
這些說法當然是不可信的,所以,又有人猜測,是不是懸棺內放有奇異的香料;還有人認為放置懸棺的岩壁具有神奇的防潮止朽的功能。
然而,這些說法都是經不起科學的考證,這樣的說法都不足為信。
考古工作者經過考證後發現,懸棺所用的材料非同一般,這些製作懸棺的木材大多是木質堅實、抗腐性很好的楠木。這種樹木生長周期長,木質在樹種中屬於上乘,用其製作的棺木,即使埋入地下也可百年不腐。
楠木的密度很大,有的懸棺重量可達500公斤,要4個壯漢才能抬起。這種棺木一般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而成,密封性很好。這種結構,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屍身與空氣的接觸,從而延緩其腐敗,也有利於棺木內部保持幹燥。
但是,在南方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楠木棺材在露天環境中保存的期限一般也不會超過百年,而大多懸棺已經存在了千年以上,顯然,即使用楠木做懸棺的材料也不能解開人們心中的疑竇。
這些上古遺存下來的懸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疑惑,至今也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我們在不斷詢問何時才能真正揭開謎底的同時,也不禁佩服古人那超凡的智慧。
本文參考自:《中國曆史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