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魏蜀吳三國,為何曹操能夠兵強馬壯,除了軍事原因外,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複有一定作用;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魏蜀吳三家誰的綜合國力強,誰就能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占得先機,正是由於曹操在北方大力推行兩件事,才大大加強了曹魏的實力,魏國才能抵擋住諸葛亮的北伐,笑到了最後。
第一件事:食鹽換牛
東漢時期,中原地區的農業牛產中普遍使用了耕牛,這是我國農業技術的一大飛躍。耕牛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種麵積,糧食產量得以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但古代農業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一旦遭遇長時間的、大範圍的災害,糧食產量連續銳減,養不活新增的人口,政府又無力賑濟災民,走投無路的農民隻能拿起武器造反。
曹操認識到打勝仗的第一要務是籌集足夠的糧草,必須搞好農業生產。這時,一位名叫衛覬的大臣向曹操建言道:“如果能給農民提供耕牛,勞動效率將大大提高,何愁沒有足夠的軍糧?”
曹操對此建議非常感興趣,追問道:“那耕牛從哪兒來呢?”衛覬答道:“食鹽專賣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如果把賣食鹽的錢用於購買耕牛,再把耕牛租給農民用於牛產,問題就迎刃而解了。”202年,曹操下令正式推廣“食鹽換牛”,為農民免費配備耕牛。這樣一來,國家征收的糧食多了,農民留下的口糧也多了,一舉兩得。
第二件事:推廣水排
冶金技術的高低就決定了軍隊的實力。三國時期的冶金過程通常是建一座高爐,然後點火熔煉礦石,熔煉速度的快慢取決於爐內的溫度,必須保持爐內有持續的高溫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冶金任務。要保持高溫就需要外界不斷地向爐內吹風,這就要依靠馬力了,用馬拉動鼓風機給爐內送風。可當時能用的馬匹都被抽調到前線打仗去了,哪還有足夠的馬匹投入生產?
曹操為了解決馬匹數量不足的問題,招募了大量民夫參與冶煉,用人力鼓風,這樣做雖解決了燃眉之急,卻產生了新的問題:人力畢竟比不上馬力,一匹馬能幹好的活,放在人身上可能需要很多人才能辦到,無意間占據了大量寶貴的農業人口,間接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轉機出現在曹操平定荊州之後,一位叫韓暨的人出現在曹操麵前,說他發明了一種水排技術,完全可以取代馬力和人力為曹軍冶金。什麽是水排呢?簡單說就是在河流的湍急之處興建一個圓筒型水輪,再通過傳導裝置將水流推動產生的力量,連接到岸邊的風囊之中,利用水力源源小斷地向風囊提供動力,保持熔爐內的高溫。這種水排技術不但解放了大量人力,其效率還遠超馬力,可以晝夜小停地熔煉鐵礦,為部隊提供足夠的兵器,為農民提供足夠的農具。曹魏的冶煉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三四倍,軍隊從硬實力上超越了劉孫兩家。
得知這一喜訊的曹操大喜過望,立刻下令在全國推廣,並讓獻帝下旨褒獎韓暨,任命為司金都尉,專門掌管全國的冶金工廠,地位之高僅次於九卿。
蜀軍引以為傲的“諸葛連弩”為何蜀軍仍無法戰勝魏軍?主要原因還是弓箭的生產速度不夠,冶金技術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