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被認為是人類難以生存的“生命禁區”,鐵道兵在荊棘中開路,在雪嶺冰峰中鋪軌,曆史使命賦予鐵道兵作為開路先鋒極度艱苦、緊張、昂揚的生活旋律,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讚歌,“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了林業部、鐵道兵《關於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並指示:“開發大興安嶺林區是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鑒於過去幾次試圖開發,進去都沒有站住腳。這次既然我們下決心進去,就一定要站住腳,一定要取得全勝。”
為了打開“綠色寶庫”的大門,來自祖國各地的林業和鐵路戰線的2萬多幹部職工、科技人員,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多官兵早在1963年春天先遣部隊就匯集到祖國最北部的“高寒禁區”大興安嶺,在高寒奇冷、人跡罕至的莽莽林海中,開始了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大會戰”。
嫩林鐵路嫩江至塔河段,於1964年8月17日開工。嫩林鐵路首先修建嫩江至塔河436.34公裏的鐵路,而後逐步向前推進。鐵道兵3個師的部署,從南向北依次是:第九師負責嫩江至大楊樹段,第三師負責大楊樹至大楊氣段,第六師負責大楊氣至塔河段。這條鐵路最北部地處北緯53°,每年冰凍期達7個月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57攝氏度。有終年冰雪不化的永凍層。
座落於加格達奇北山上的“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兩根衝天的鋼軌中鑲嵌著鐵道兵兵徽,碑後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曆史的圖文牆,牆高3米、寬10米、厚1.5米,正麵兩側為體現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背麵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摘要如下:“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至1983年,共修建鐵道792公裏,橋梁124,隧道14座,為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8萬多鐵道兵將士用雙手鋪就了大興安嶺的發展之路,有300多位戰士為了嫩林鐵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