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第二段譯文裏頭有句話,翻譯得主謂語含混;我就將原文仔細看了下,作了修改。其它地方可能還有類似錯誤,沒時間深入,就此而已。
這段話的原文是:
On the other hand, most U.S. officials believed that it had no vital interests in China worth going to war over with Japan。
比較好的翻譯:
另一方麵,大多數米帝政界人士相信,此刻米帝在中國沒有至關利益,就此(為中國)對日本開戰會得不賞失。
日本,中國,美國和珍珠港之路,1937-41
一開始,美國官員認為中國的發展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麵,他們反對日本侵入中國東北,以及日本軍國主義在該地區的崛起,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與中國的長期友誼。另一方麵,大多數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沒有重要利益值得與日本開戰。此外,中國民族主義者和共產黨人之間的國內衝突使得美國政策製定者不能確定在幫助這樣一個內部分裂國家方麵取得成功。因此,很少有美國官員建議在1937年之前采取強硬立場,因此美國因為害怕挑起日本而沒有幫助中國。
1937年7月7日,當中國和日本軍隊在北京附近的馬可波羅橋發生衝突時,美國向中國提供援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使兩國陷入全麵戰爭。當美國看到日本軍隊橫掃沿海然後進入南京首都時,民意輿論堅定地支持中國人。當日本軍隊轟炸美國時,日本的緊張局勢升級。 Panay從南京撤離美國公民,造成三人死亡。然而,美國政府繼續避免衝突,並接受了日本人的道歉和賠償。 1940年,兩國之間陷入了不安的停戰。
1940年和1941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正式確定了美國對中國的援助。由於美國政府慢慢開始收緊對日本的限製,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購買戰爭物資的信貸。美國是日本軍隊所需的石油,鋼鐵,鐵和其他商品的主要供應商,因為它受到中國抵抗的拖累,但在1940年1月,日本廢除了與美國的現有商業條約。雖然這並未導致立即禁運,但這意味著羅斯福政府現在可以限製軍事物資流入日本,並以此為杠杆迫使日本停止對中國的侵略。 1940年1月以後,美國通過更大的信貸和Lend-Lease計劃加大對中國的援助戰略,逐步實施對日本所有軍事用品貿易的禁運。
在這兩年中,日本政府作出了若幹決定,這加劇了局勢。日本的政治領導人無法或不願控製軍隊,於1940年8月通過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尋求更大的安全。他們這樣宣布日本打算將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從亞洲驅逐出去。然而,這個由日本主導的項目旨在增強日本的經濟和物質財富,使其不依賴於西方的供應,而不是“解放”亞洲的長期主體。事實上,日本將不得不發動軍事征服和統治運動,並不打算退出中國。
與此同時,與西方國家的幾項協議隻會使日本對美國構成更大的威脅。首先,日本於1940年9月27日與德國和意大利簽署了三方協議,從而將歐洲和亞洲的衝突聯係起來。這使中國成為全球反法西斯鬥爭的潛在盟友。然後在1941年中期,日本與蘇聯簽署了一項中立條約,明確表示日本的軍隊將進入東南亞,美國在那裏擁有更大的利益。與維希法國達成的第三項協議使日本軍隊能夠進入印度支那並開始其南方進攻。美國通過暫時停止與日本外交官的談判,對日本出口實施全麵禁運,凍結日本在美國銀行的資產,以及沿緬甸路向中國運送物資,應對這一日益嚴重的威脅。
盡管在美國越來越多地對日本實施禁運後談判重新開始,但他們沒有取得什麽進展。華盛頓的外交官幾次接近達成協議,但美國的親中情緒使得很難達成任何不涉及日本退出中國的決議,這種情況對日本軍方領導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由於禁運導致嚴重短缺,無法撤退,並確信美國官員反對進一步談判,日本領導人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就美國領導人而言,他們並沒有放棄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也懷疑日本是否有軍事力量攻擊美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