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勢的衰頹再也掩蓋不住了。在諾曼地登陸後,德國投降已經隻是時間問題,於是美國召集了所有44個同盟國的代表,在1944年七月於新罕普夏州的渡假勝地Bretton Woods的一家豪華旅館裏開了三個禮拜的會,會談的主題就是戰後的國際金融體製。參加會談的國家雖多,其實真正的話題是英鎊該如何為美元讓位,所以實際上是美國代表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四年後就被發現是蘇聯的間諜,隨即很及時地“心臟病發”而死亡)和英國代表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大名鼎鼎的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間的角力,其他的國家隻是在旁幫美國掠陣。當時英國的戰時經濟全靠美國接濟,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凱因斯知道不可能再維持英鎊的國際地位了,因此他無私地建議創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由全世界共管。美國當然回答:“Absolutely No”,從而否決了這個正確的方案。Bretton Woods的結果是美元成了國際儲備貨幣,同時建立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前者由美國人當總裁,後者的總裁由歐洲人選,但是總部也設在華盛頓,兩者距離美國財政部不到半英哩,基本上都是後者的附屬機構,受美國財政部長指揮。
在1950和1960年代,美元雖然是國際儲備貨幣,但是Bretton Woods的規定是仍然依循金本位製度,一兩黃金35美元,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要多印鈔票必須先買下額外的黃金,因此美國的金融霸權所占的便宜並不大。到1971年,尼克森覺得憑空印鈔票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片麵撕毀了Bretton Woods協定。其他西方強權抗議之後,尼克森在當年十二月簽了新的Smithsonian協定,哄騙列強說印鈔票到此為止,隻把黃金價調整為38美元一兩。實際上聯邦儲備銀行根本就沒有關掉印鈔機,到1972年,大家都知道被美國騙了,又拿他沒辦法,隻好跟著也印鈔票,於是1970年代就成了通貨膨脹完全失控的十年。
John Connally,尼克森的財政部長。當其他國家向他抗議美國違反條約,亂印鈔票的時候,他回答:“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可是是你們的問題。”)把美國在外交上一貫的流氓心態,表達得淋漓盡致。
雖然大家一起印鈔票,真正能從空氣中擠出銭來的隻有美國,這是因為隻有美元才是國際儲備貨幣,大家的外匯都必須是美元,也就是不論聯邦儲備銀行怎麽拚命印,其他的中央銀行都必須照單全收,否則不但你的貨幣升值影響出口,對衝基金(Hedge Fund)可以借利率低的美元換成你的貨幣來炒你的地皮或股市(這叫做Carry Trade),泡沫爆炸以後爛攤子還是你的(日本就是這様被整垮的,所以中共不敢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反過來,美國根本不收藏其他國家的貨幣,所以別的央行跟著印鈔票來買美元,這些鈔票就隻能留在國內,直接衝撃物價,結果就造成這個很奇怪的現象:美國拚命印鈔票,通貨膨脹卻發生在別的國家,而且越是財務體質弱的國家,受衝撃就越大。當然凱因斯作為一代大師,完全預見了這個問題,但是他低估了美國人的無恥程度,以為一紙協定可以把美國綁住,結果美國金融霸權穩固之後,就片麵丟棄了他原本承諾的義務,從此可以隨意做銭。這些銭當然不是真正無中生有,而是從全世界其他國家榨出來的,套句台灣人愛用的話,就是美國國庫直通其他國家的國庫,高興搶銭就搶銭。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已經做了三輪的“量化寛鬆”(Quantitative Easing),實際上就是堂而皇之地大印美鈔,到這個月底正式結束,總共印了五萬億美元,也就是搶了全世界五萬億美元;這數目比美國十幾年戰爭浪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三萬億美元還要大得多。那為什麽要停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雖然通貨膨脹主要由其他國家消受,美國自己還是會受到間接影響。經過六年搶了全世界五萬億美元,美國的生產毛額年增率已經超出了3%,通貨膨脹率雖然表麵上還隻有1%,但是它的反應是滯後於經濟成長的;再印下去,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衝過頭了。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在旁虎視眈眈,如果欺人太甚,隻怕各國的中央銀行都開始把外匯改存人民幣。畢竟當初條約是美國自己撕毀的,現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純粹是靠“網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