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為什麽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卷?

來源: bebe2014 2019-08-21 14:44:2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773 bytes)

徐光啟為什麽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卷?

楊澤忠

 

摘要:1611年,徐光啟在修訂完利瑪竇留下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手稿之後表示對後麵的內容將不再續譯。這其中的原因,我們認為並非是由於《幾何原本》前六卷在當時的影響不大,而是:一、當時的環境產生了改變,西方傳教士再不能隨意向國人傳授西方科技;二、同徐光啟交往的西方傳教士並不諳熟《幾何原本》。這兩個方麵綜合起來使徐光啟對於續譯失去了機會和信心。
關鍵詞:徐光啟,幾何原本,九卷,續譯


一、引言
  1607年,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在為他與徐光啟(1562-1633)合作翻譯完成的《幾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寫到:“太史(徐光啟)意方銳,欲竟之。”[1]由此可見,徐光啟對於《幾何原本》的翻譯非常熱衷,本打算是要翻譯完整的。可是,到了1611年夏天,其在偕同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二人讎訂上述內容時卻又寫下了如下的話:“續成大業,未知何日,未知何人,書以俟焉。”[2]很明顯,徐光啟決意停止翻譯後麵的九卷了。為什麽呢?是當時身體不適?查徐光啟行跡,1611年前後未有他生病或體虛臥床的記錄。[3]是公務繁忙無暇寫作了?可就在上述讎訂之後,徐光啟還寫成了《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和《夜晷圖說》四書。[4]究竟什麽原因呢?這是個有意義且饒有趣味的問題,未見前人探討,本文擬就這個問題進行一下分析。

二、徐光啟停止續譯並非緣於《幾何原本》前六卷的頒行
  1607年,利瑪竇拒絕了徐光啟的意願——完整翻譯《幾何原本》十五卷,但並沒有把話說死。在《幾何原本》序言中利瑪竇說:“餘(利瑪竇)曰止,請先傳此,使同誌者習之,果以為用也,而後徐計其餘,太史(徐光啟)曰然。”[5]是不是《幾何原本》前六卷頒行之後果真“無以為用”從而導致徐光啟決定就此罷手續譯的呢?我們翻閱當時的文獻,發現並非如此。1607年8月,徐光啟丁父憂回到了上海。在上海期間,1608年其根據利瑪竇在翻譯《幾何原本》時對其的講述寫成了《測量法義》一書,然後,其將此書中的內容與我國傳統文獻中的測量之法進行了比較,又寫出了《測量異同》一書。之後,其利用《幾何原本》中介紹的西方公理化方法整理了我國傳統文獻中的勾股知識,於1609年又寫出了《勾股義》一書。大體在編寫此書的過程中,其還寫出了《幾何原本雜議》一文。在此文中徐光啟說《幾何原本》有“四不必”、“四不可得”、“三至”、“三能”,是“金針度去從君用,未把鴛鴦繡於人”,從而對《幾何原本》給予了高度讚揚。[6]孫元化(1582-1632),上海嘉定人,大抵在這個時間認識了徐光啟。他從徐光啟那裏接觸到了《幾何原本》,然後認真學習和研究,於1608年左右連續寫出了《幾何體論》和《幾何要法》兩書。李之藻(1565-1630),浙江杭州人,徐光啟的好朋友,他曾與徐光啟一同聽利瑪竇講解《幾何原本》。1608年李之藻參考《幾何原本》寫出了《圓容較義》一書。還有,據當時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Julio Aleni,1582-1649)的《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跡》記載,利瑪竇去世之後西方傳教士請求神宗皇帝賜地埋葬,神宗皇帝困於無有先例問計於首輔葉向高(1559-1627),葉說可以,可有人反對,於是葉向高反駁道:“從古來賓,其道德學問,有一如利子者乎?姑無論其他,即其所譯《幾何原本》一書,即宜欽賜葬地矣。”[7]最後利瑪竇終獲賜地下葬。由此看見當時《幾何原本》的影響和作用不可不謂大。徐光啟不可能由此而決定停止續譯後九卷。相反,基於上述情況,說使得徐光啟打算繼續翻譯《幾何原本》後九卷的念頭更為強烈也許是有可能的。

三、環境的改變應是首要原因
  1611年,徐光啟之所以說出違背自己心願的話——決定停止續譯,我們認為首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氛圍改變了,是環境限製了他的理想和行動。1610年以前,中國耶穌會的總管是利瑪竇。利瑪竇在中國曆盡波折,深諳我國文化狀況之特殊,所以,他一直奉行曲線傳教的策略,即以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先鋒,廣泛吸引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然後再圖傳播教義。這種策略雖然笨拙,但顯然行之有效。這可以從當時耶穌會逐漸擴大,很多的知識分子紛紛與之友好可以看得出來。但1610年之後就不一樣了。利瑪竇之後在中國的耶穌會是龍華民(Nicolas longobardi,1559-1654)神父作總監。龍華民在傳教策略上向來與利瑪竇有齟齬。龍華民希望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傳教上,而不是用在給國人講解西方科技上。相比利瑪竇看中士大夫,龍華民更青睞在社會底層勞作的廣大民眾,認為那樣傳播教義更快捷。不僅如此,利瑪竇還一貫溫文爾雅,寬厚待人,一幅長者風範,龍華民則不然,他對屬下極為嚴厲,禁忌頗多。[8]由此,徐光啟懾於權威,從而罷手《幾何原本》續譯是很有可能的。要知道,徐光啟於1603年入耶穌會,到1610年已有8年的會齡——是個老會員了,此時他不可能再隨意行事。特別是在教會新的和原來截然不同的規範剛剛頒布的時候。
  退一步講,即使徐光啟作為一個中國的士大夫,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不顧耶穌會的約束——比如丁父憂回上海。可其他人就不行了,特別是那些來中國的外國神父。他們必須聽從龍華民的指揮,不能隨便違背教規。因為根據當時的宗則,外國神父的工作、升遷和聲譽等幾乎全部聽命於教會總監的安排和評價。這樣,徐光啟在翻譯西方科技文獻的時候就失去了外援。沒有了外援,徐光啟又不懂拉丁語,那還有什麽作為?由此,1611年夏天,在請龐迪我和熊三拔二人幫助校訂了《幾何原本》前六卷之後,徐光啟很可能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乃放出了絕筆之言。
  1611年,在修訂過《幾何原本》前六卷之後,徐光啟曾請教熊三拔作《簡平儀說》,之後在序言中他說:“儀為有綱熊先生所手創……熊子以為少,未肯傳,餘固請行之,為言曆嚆矢焉。”[9]1612年,徐光啟又請教熊三拔作《泰西水法》,之後在序言中也說:“迄餘服闋趨朝,而先生已長逝矣。間以請於熊先生,唯唯者久之,察其心神,殆無吝色也,而顧有怍色。餘因私揣焉:無吝嗇者,諸君子講學論道所求者,亡非福國庇民,矧茲土苴以為人,豈不視猶敝蓰哉!有怍色者,深恐此法盛傳,天下後世見視以公輸墨翟,即非其數萬裏東來,捐頂踵,冒危難,牖世兼善之意耳?”[10]由此,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上麵所說的問題,即如果不是熊三拔自私的話,那一定是龍華民禁止傳手下向國人傳播西方科技的原因。而說熊三拔自私,還能幫助徐光啟寫就《簡平儀說》和《泰西水法》兩書——特別是《泰西水法》有六卷之多,還能幫助五官正周子愚寫成《表度說》等,恐怕難以自圓其說。所以,後者是原因的可能性極大。

四、無人諳熟《幾何原本》後麵的內容可能是主要原因
  利瑪竇去世時,在北京的神父尚有龍華民、龐迪我、熊三拔和陽瑪諾(Emmanuel Diaz Junior,1574-1659)四人。龍華民,意大利人,1592年來華,1609年到北京,1610年執掌中國耶穌會,直到1654年去世。陽瑪諾,葡萄牙人,1601年來華,1610年到中國,後來選為中國耶穌會的副會長。他們二人很可能與徐光啟的關係不十分融洽,至少在1612年的時候他們和徐光啟並十分熟悉。因為這兩年中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麽交往記錄,在徐光啟留下的文獻中鮮有他們二人的名字。就是以後,他們與徐光啟的交往與合作也極少,所以此二人不多討論。
  龐迪我,西班牙人,1599年來華,1600年與利瑪竇在南京會麵,之後作為助手長期跟隨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熊三拔,德國人,1606年來華,同年到北京協助利瑪竇工作。龐迪我和熊三拔二人都是利瑪竇“科技開路,曲線傳教”的大力支持者。1606年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前六卷的時候,兩個人都在場,都參與了其中部分問題的研討——這也許就是為什麽徐光啟於1611年偏找他們兩人來讎訂譯稿的原因。因此,他們應當和徐光啟很熟悉,也關係融洽。這也可以從後來徐光啟又專招他們兩人與李之藻共同修訂曆法以及他們於1616年共同寫作《辯揭》一書可以看得出來。可是,他們是不是熟悉《幾何原本》後九卷的內容呢?無人提及。
  我們考察龐迪我的生平,發現其18歲即1589年4月進入托萊多修道院,前後差不多共修行了6年。這期間其學習過的課程主要有:語法、修辭、拉丁文、希臘文、藝術、神學、教規、建築學和自然學科。未提及數學和《幾何原本》。[11]並且,龐迪我在我國傳教近20年,共留下《七克大全》、《人類原始》、《天神魔鬼說》、《受難始末》、《龐子遺詮》、《實義續篇》、《辯揭》和《中國基督教之意見書》八本書,以及一幅繪有四大洲的世界地圖。分析這九份文獻,沒有一份和數學有直接關係的。不僅如此,就是與自然科學有關的文獻也僅有那幅世界地圖而已。有的資料說,龐迪我與熊三拔曾於1610年12月在徐光啟的領導下修訂我國曆法,撰寫成帙,但後世終未見其手跡。[12] 近來又有人傳言在湖北發現其與孫元化合撰的《日晷圖法》,不知什麽內容。但根據書名以及當時的著作《日月星晷式》來看,即使確實,內容也決不會太深奧。[13]
  再考察熊三拔的生平,發現其於1597年才入耶穌會,之後進羅馬學院學習,不久即肄業離開了羅馬。熊三拔在中國傳教約15年,共留下《泰西水法》、《簡平儀說》、《表度說》、《中國俗禮簡評》和《陸若漢神父著述注解》五本書,以及一些關於教義和傳教經曆的信劄等。[14]分析熊三拔的書籍,僅有前三本書和自然科學有關係,且均非繁雜深奧。關於其中使用到的幾何知識,沒有一處來自《幾何原本》後九卷的內容。《幾何原本》原本十三卷,到了克拉維烏斯神父(C. Clavius,1538-1612)時期,修訂為十五卷。這十五卷,前麵的基本保持原樣,後麵的兩卷是後人對前麵內容的研究、補充和修訂。[15]在十三卷中,前麵六卷是平麵幾何,第七卷至第九卷是數論知識,第十卷無理數知識,第十一卷是立體幾何知識,第十二卷是窮竭法應用和圓麵積知識,第十三卷是五種正多麵體知識。我們對照熊三拔的書和《幾何原本》,發現前者使用的數學知識均隻和後者的前六卷有關係,未發現熊三拔對《幾何原本》後九卷內容的使用或引用。同時,在熊三拔留下的其它文獻中也未見到他提及《幾何原本》後麵九卷內容的文字。
  由此,我們推測龐迪我和熊三拔兩位神父實際上並不熟悉《幾何原本》後九卷的內容,甚至有可能都不太懂。再甚至,有可能他們連前麵六卷的內容也不熟悉。利瑪竇在的時候,無論是翻譯《幾何原本》,還是用《幾何原本》的知識來進行科學活動,因為有利瑪竇主力,還顯現不出他們的笨拙。但在利瑪竇去世之後,該他們走到前台擔當主力的時候,他們這方麵的缺陷就暴露無疑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徐光啟擲筆的。想想看,1611年,徐光啟請他們來幫忙,本來僅是對別人翻譯好的東西進行讎訂,很簡單的事情,可遇到兩個不太懂數學的人,其水平甚至有可能還不如自己呢,自己又不懂拉丁文,還能怎麽辦呢?此時,就此擱筆等待來日、等待高人也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們認為兩位神父不諳《幾何原本》的內容是導致徐光啟停止翻譯的直接原因,也可能是主要原因。

五、結束語
  徐光啟於1611年夏天在修訂利瑪竇留下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手稿時寫下了明顯含有不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內容意義的話,通過前麵的分析,我們認為,並非由於當時《幾何原本》前六卷無人注意或沒有用處,而是由於當時的環境與以前大不相同了。龍華民執掌耶穌會之後,禁止傳教士向國人傳授西方科技,很大程度上束縛了西方傳教士與國人的接觸和交流。另外,與徐光啟比較熟悉的兩位神父龐迪我和熊三拔並不諳熟《幾何原本》內容,其數學水平與利瑪竇相去甚遠,這兩方麵的因素綜合起來,是使徐光啟感慨太息,決定停止續譯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5]〔意〕利瑪竇.幾何原本序[A]·天學初函[C],台灣:台灣學生書局,1965.1921。
[2][6] [9][10](明)徐光啟.徐光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9, 76, 74,67。
[3][4]梁家勉.徐光啟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7,98。
[7]〔意〕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跡[M].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藏本。
[8]陳月清.北京基督教發展述略[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60。
[11]張鎧.龐迪我與中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12。
[12][14]〔法〕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5.73-76,107-110。
[13]胡鐵珠.日月星晷式提要[A]·中國自然科學典籍通匯[C](天文卷八).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83。
[15]梁宗巨.歐幾裏得和他的《幾何原本》[A]·幾何原本[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

所有跟帖: 

不敢相信孔子的繼承人會樂見《幾何原本》薄了聖人的光環 -技術員- 給 技術員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1/2019 postreply 15:07: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