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伯

來源: bebe2014 2019-08-09 12:35: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10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bebe2014 ] 在 2019-08-09 13:03:0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969年8月,兵團發布命令正式組建六師。在兵團黨委會上王少伯主動請纓,提出要帶頭開發六師。並毛遂自薦向兵團黨委提出:如果讓我當師長,一定幹出個樣來。兵團黨委經研究把王少伯的職務上報到沈陽軍區,果然很快就下了命令。那年,他43歲,是兵團最年輕的師長。
 
      在他的率領下,吹響了向撫遠荒原進軍的號角。這批隊伍由一大批老轉業官兵和4萬知青組成,他們高舉當年開發北大荒的精神的紅旗,向荒原進軍。
 
      他們在淺過膝、深沒腰的人稱“大醬缸”沼澤地中,頂著蚊子、瞎蠓和小咬的侵襲,開懇荒地。並作到當年開荒,當年種地,當年打糧,當年做貢獻。到1971年,就開出107萬畝土地,在農墾史上創出奇跡。
 
      王少伯親自把師部所在地命名為“建三江”。從此,在中國和世界的版圖上都標出這響亮的名字。他以個人的魅力和氣魄,贏得全師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和全師的幹部、轉業官兵和知青結下血溶於水的深厚情感。王師長臨走的時候,他坐著吉普車,走過六師的每個團,向他難以割舍的幹部、老職工、知青一一惜別。他每到一個單位,那裏都是全團傾巢出動。機關幹部、轉業官兵、知青、學生和幼兒園的小孩兒,排成整齊的隊伍,含著熱淚夾道歡送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不久,王少伯便被提升為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

---

王少伯是蘇北人,入新四軍,15歲入黨,當排長,17歲當連長,後調到39軍115師343團。這個團的前任領導有徐海東、王平、劉震、吳煥先、陳先瑞、吳信泉、張雲天、張池明等中將以上幹部。王在343團當營長,團長是王扶之,。曾在朝鮮戰場上大戰砥平裏,殲滅美軍450人。在朝鮮參加1~5次戰役,參戰45次,殲敵4380人。因343團在四平保衛戰,攻克錦州,攻克天津,攻克鎮南關中都是主力,因而被評為十大英雄團之一。

 

最艱苦是六師最輝煌也是六師

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六師師長:王少伯

建三江是兵團組建後開發出來的,是塊寶地。

北大荒原始沼澤地多,被人稱為「大醬缸」,人走進漂垡甸子,常有滅頂之災。因而「大醬缸」的腹地沒一家人,沒一間房,沒一條路。冬天雪茫茫,夏天水汪汪,軍用地圖上標記,隻有在冰封的冬天,騾馬炮兵才能通行。

 

中蘇珍寶島戰鬥之後.黑龍江邊疆緊急備戰。

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瀋陽軍區在珍寶島、哈巴羅夫斯克(伯力)方向,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防宇600部隊。並命令瀋陽軍區從戰鬥部隊和生產建設兵團抽選大批現役軍人,組建六師師團機關。兵團還抽選一些有農業生產經驗的老同誌和知青當骨幹,組建一支邊生產邊備戰的準軍事戰鬥部隊。瀋陽軍區和兵團黨委將我從兵團一師副師長任上調任六師師長,那時我43歲,是全兵團最年輕的師長。

從六師組建到兵團改製,農林部、黑龍江省委、兵團,都不主張積極開荒,理由是能開荒的地方,過去早開發了。我考慮打仗沒有糧食不行,這樣的寶地不開發也是浪費。在兵團黨委全會上,我據理爭辯,全師逢會就講。

六師沒有我沒到過的地方,我提出當年建點,當年開荒.當年種地,當年打糧,當年做貢獻(過去農場慣例是一年開荒,二年養,三年才打糧)。並提出多建點,多開荒,多打糧,多做貢獻。在調查研究中,我們往往一出去就是多少公裏,常常吃不上飯,我們就打烏鴉燒著充饑。草皮挑開後.水分蒸發較快,說明能開荒。我們把師領導班子及機關幹部拉到現場觀看,打通他們的思想。

 

我強調用現有的機械種好現有的土地。早種,種在冰上,收在火上。提出邊翻邊耙,複式作業,爭取時間,節省油料等措施。

為了多開荒,師裏天天對各團進行評比,介紹好的經驗,表揚好的單位、好的機組。1971年,六師一年開出102萬畝土地,在農墾史上是空前的。

當時機械少,開出的地種不上,我讓大家用小棍捅眼,種子背在掛包裏,人工種大豆。1975年是個豐收年,全師大豆上綱要,得到省委書記楊易辰的表揚。開荒頭三年年年盈利,在農墾史上,新建單位盈利也是沒有的。

那時,六師從未貸款,從未發不出工資。

為解決水患,在修水利中,我們提出先小,先通,樹成行,地成方,條條河道通三江。

為從根本上解決水患,我親自請來水電部長錢正瑛,向她彙報,講了六師的決心。她說,我在北京聽說你挺能幹。我向她要別拉洪河的水利基建撥款,她答應了。這是建三江地區來的第一位中央委員、國家部長。她接見了師部全體人員。

為了大發展,我又向中央申請修建全國第一條支農鐵路——福前鐵路,得到了批準。

在原始沼澤地帶修鐵路,中外沒有經驗.我親自指揮參戰。

三江沒電.我又向吉林省革委會主任王淮湘去借,要來三江最大發電機組。勤得利(27團)跑腿有功,我又給他們建個發電廠。

這些均未通過兵團。我們六師最小,我決心要建成全兵團最大的師。現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三江終於實現了我當年的願望。現有耕地600多萬畝,成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

回想六師剛組建時,包括師部在內,都住帳篷和地窨子,麵粉供不上吃,吃過蒸小麥粒,也缺過油鹽。那時下地時,瞎蠓、蚊子、小咬三班倒,有的地方比抗美援朝還要艱苦。

當時規定不準蓋樓、堂、館、所。三師因蓋俱樂部,師長、政委受了處分。為了群眾福利,我蓋了全兵團唯一的六層樓醫院和能坐上千人的建三江會場。上邊追查,因沒有不準蓋會場,我們沒有挨批評。

省城來了新電影片子,我們經積極爭取,使得電影發行站能保障各團不僅天天晚上有電影放映,而且還能保證與省城的新片同步放映。

師部、各團都有宣傳隊。省裏匯演,兵團抽調六師代表兵團去演出。演出獲得圓滿成功,演了16場,主辦者還挽留他們再演。省裏又安排六師宣傳隊到各地巡迴演出。在演出鋼琴伴唱《紅燈記》時,我用個人的錢為宣傳隊買了鋼琴,我離開建三江時,留給宣傳隊了。

為了紀念現役軍人、知識青年、農場老職工開發荒原業績,我把荒原上地名進行了重新命名,有建三江、換新天、好山河、漁米鄉、誌四方、胸五洲等等。

我們成立了郵政局,得到郵電部的支持,把建三江等新地名通報世界各國,國內外發往建三江的信件我們都可收到。

我們經請示黑龍江省,成立了商業批發站。站裏有各個城市的知青,所以我們的商品最全。我們還成立新華書店、銀行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辦起來的。

六師的幹部戰士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創出了輝煌的業績,永遠值得驕散和自豪。組建一年,上級機關沒來一人。一是怕沒地方住,二是怕向他們要東西、要錢。

我向全師提出: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迎著困難上,踏著苦字走,不向上級來伸手,苦幹實幹加巧幹,誓叫六師麵貌變。我提出的口號被同誌們編成歌,在各個連隊傳唱。

全師各單位每個人,再苦再累都不向上級叫苦。59團我起名永四邊,要熱愛邊疆,勝過家鄉,紮根邊疆誌如鋼,建設邊疆,貢獻力量,保衛邊疆,緊握鋼槍。

 

為了加強聯繫,我叫通信科楊軍等從建三江架線到佳木斯。原始沼澤地無法通過,他們就利用冬天架通電話,使全師幾百個連隊都通了電話,使知青與家裡也能通了電話。

我要求成對建設連隊。沿公路十字路口一邊一個連,4個連建在一起,小城鎮式的,便於連接電燈、電話,便於看病、上學等。

1971年,冬天下了罕見大雪,春天雨不斷,給春播帶來極大困難。全師像打仗一樣,上下一片忙碌,都積極想方設法,沒有一個向上叫苦的。兵團農業處的農業專家王強見了十分感動,代表兵團親自起草向中央發電報。全師最後到6月初才種完。大豆還好,小麥顆粒不飽滿,影響收成,出粉率低,但作種子還行。

由於春天雪大、雨水多,播種期後延,麥收也就後延到8月下旬。正當雨季,窪地機械下不去,隻好用人工,全師用小鐮刀水中撈麥,掀起龍口奪糧的熱潮。

我同兵團蒲更生副政委來到25團17連麥地。我們看到,處處紅旗招展,遍地是人,場麵十分感人。三江黑土層深,麥地裏連水帶泥沒膝深,向前移動兩腿非常吃力,個別女孩子跪在泥裏往前割。瞎蠓咬、蚊子叮,又沒有空去打。有的受傷了,包紮著仍不肯下火線。

蒲副政委說,你們太辛苦了!姑娘們回答:這正是鍛煉的好機會。明明困難嚴重,卻沒有人提一個苦字。蒲副政委說,六師部隊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他回去向兵團常委及機關講,要好好支持新建的六師,多撥些機械支持他們。

隨後,中央電視台童國平、胡偉等記者來了,拍攝英雄兒女戰荒原。寫作解說詞的,是現在上海市浦東政協副主席邵煜棟等人,文字內容十分感人。在中央台播出後,北京的老同誌紛紛打來電話,說他們看到了報紙上登了多組照片。六師報道組在《人民日報》發表一篇《喚醒沉睡的撫遠荒原》,很有影響。還有一篇《多快好省開發荒原》。省報趙殿君、王亞光等記者寫出《開發撫遠荒原的英雄兒女》。還有黑龍江廣播電台、《合江日報》、佳木斯人民廣播電台、《兵團戰士報》都陸續報道了六師的成績。

為了慶祝全師大豆上綱要,我親自指揮建六師勝利大門。門上邊是我書寫的「建三江」三個大宇,每個字兩米大。晚上,字內有燈,點亮後,紅光閃閃。大門兩邊的對聯是:「唯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背麵是:「說了算,定了幹,誓叫六師麵貌變」。錢正瑛來時,甚為讚揚。全師每連一台新大解放車,插上紅旗,同時到師部報捷,佳木斯電台現場直播。建三江像過年一樣熱鬧,激動的心情難於表達。

有一次坐火車,一位同誌問我到哪?

我說「哈爾濱」。

從哪上的車?

我說「建三江」。

他說,你是六師師長吧?

我說,你怎麼知道的?

他說猜的。

他是建三江的,對我說,感謝你申請修建成這條鐵路,同江、撫遠、富錦、友誼的人民都感謝你。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改製後,唯獨把我一人調到瀋陽軍區守備五師作師長。其他現役軍人有的留在農場,有的轉業回家鄉。肖全夫副司令找我談話說,你在兵團雖說是帶知青,這同帶部隊一樣,六師最好,你帶部隊有方,現挑選你到滿洲裏重要戰略要地去挑重擔。

領導過獎了,其實有些地方我做得還很不夠。

1969年,我們到六師後過第一個春節。我考慮一下來那麼多知青,有可能糧油鹽一時供應不上,便帶領師裏幹部們都到連隊去,看看有沒有問題。

1970年,我號召連連養豬,見母必留。

我要求四季保證女同誌有熱水洗腳,凡大了結婚必保證有房子住。師部首先做表率,讓各團參觀。

團、師部都有大招待所,每周都開出幾台大客車送知青探親。冬天長途汽車冷,我讓客車都改裝暖氣,盡量解決知青探家和群眾的交通不便問題。上了六師的客車,一路歌聲,一路笑語,外來人無不稱讚。

我要求女知青盡量做適合她們做的炊事工作。那時蒸籠很大,女知青弄不動,我提議在房樑上安個掛鈎,用繩一拉,蒸籠蓋就打開了。我看女知青揉麵太累,就建議用扛子壓,這樣就省力多了。

冬天,我怕凍著知青,要求每個屋有個尿桶。第二天早上,值班的負責倒掉。

我對連隊講話,問問有沒有人欺負女知青,如有一定嚴厲處分。為了照護女同誌,我向兵團提出,不能讓女知青下冷水。不能有危險地方向知青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的師救火把知青的臉燒壞,還到處講用,這樣不妥。兵團採納了,提倡安全生產。

六師的知青,可親可愛。有突擊精神,不給獎金,隨叫隨到,從不甘心落後。尤其是25團,對師部全力支持。團部師部像一家人一樣。我在4營開荒選點,那時一片荒草,周圍沒有一個村莊,到處都是一人高的小葉章草,睡在板子上,喝草甸子裏的水。25團領導和知青設法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關心我。

六師發展得快,是和25團的有力支持分不開的。25團的知青最多,六師的工作搞得好,與廣大知青的積極努力是分不開的。

30年過去了,那些可愛的知青我一直銘記在心裏。
 
 


 

所有跟帖: 

十分感人 !讚!!! -Tiger666- 給 Tiger6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9/2019 postreply 19:28: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