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地水庫

來源: bebe2014 2019-08-09 09:59:0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06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bebe2014 ] 在 2019-08-09 11:57:3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我國的雷州半島,曆史上是較為幹旱地區①,建國後的1955年,湛江地區受旱農田達206萬畝,占耕地麵積44%,早造旱死農作物4.1萬畝,丟荒4.6萬畝,糧食減產三成。
根據1956年廣東省亞熱帶開發計劃的安排,為消滅雷州半島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決定興建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工程,並成立“雷州青年運河建設委員會”,由地委書記孟憲德兼委員會主任,副專員王勇兼任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受益的廉江、遂溪、海康、吳川、和湛江市郊區分別由縣長或縣委書記擔任縣(區)工程指揮部指揮。省水利廳派出以設計院工程師何多基為首的20餘名工程技術幹部到現場設計和指導施工。
工程於1958年6月10日動工,庫區工程高峰期民工達5萬餘人,至翌年9月基本建成。灌區工程(即青年運河主河及以下各級渠道)高峰期工地民工達30萬人,1960年5月各主要幹渠建成,開始部分發揮效益。1963年春,庫區、灌區建成,共完成土石方7300萬立方米。1987年統計:用去總工程費10772萬元,另累計維修經費44萬元
 
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建成後,雷州半島的廉江、遂溪、海康、湛江市郊區、吳川、等縣區155萬畝農田得到了灌溉保證,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63年雷州半島出現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從上年秋季起連續8個月未下過透雨,由於鶴地水庫發揮了重大作用,120萬畝稻田按時插下秧,早造增產糧食近億斤。而1943年大旱,農業減產失收鬧饑荒,餓死人以萬計。
鶴地水庫建成投產後,由於原設計依據的洪水數據偏小,防洪標準偏低,經複查壩高不能防禦百年一遇洪水加10級風浪。1960-1965年間,水庫受到4次9-10級台風襲擊,主副壩石護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且壩線很長,沿黎湛鐵路東側填築的主、副壩37座都有隱患,先後出現過管湧、漏水及白蟻洞等險象,水庫蓄水嚴重威脅下遊16萬人口、20萬畝農田和鐵路的安全。經省、地水電部門研究,湛江地區水電局於1973年提出鶴地水庫擴建工程設計任務書和初步設計,擬建一座新主壩取代32座副壩,縮短壩線6730米,增加集水麵積53平方公裏,擴充興利庫容1.18億立方米。水利電力部組織到現場進行設計審查後,於1975年4月批準鶴地水庫擴建工程的初步設計,審定國家投資4656萬元,主要內容包括:黎湛鐵路改線19.5公裏;新建主壩一座,長461米;可增加總庫容2.75億立方米;增建渠首第二電站裝機3200千瓦;新建龍營西圍,圍墾麵積3.2萬畝,用以安置移民1.22萬人。
擴建工程於1975年6月開工,到1982年12月,已完成黎湛鐵路改線17.4公裏,新建龍營西圍,第二電站,導流輸水隧洞,主壩壩基帷幕灌漿及保留主副壩的加固等。後因移民問題未解決,主壩未能填築。1983年因國家壓縮基建投資而停工緩建。
擴建工程緩建後,為保下遊安全,經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決定限製水庫蓄水,將原正常蓄水位40.5米降為38.2米,後又調為39.3米控製運行,減少興利庫容1.28億立方米。
因移民問題難度很大,90年代初,湛江市政府提出擬改變擴建工程的方案為原主副壩加固方案。
-----------------------

『徒手』建壩

和如今工程機械化不同,60多年前,水庫建設主要依靠的是鋤頭、簸箕、拉車、扁擔。

今年82歲的遂溪縣市民梁儀是鶴地水庫的建設者之一,對當年的建設情況仍記憶猶新。

“一人帶著一把鋤頭,一點糧食,一塊床板,就趕到鶴地村了。”梁儀說,當時參與建設的群眾參照部隊做法,以團、營、連為單位,在工地旁搭起工棚住下來,帶來的床板直接鋪在地上就是一張床。

當時,工地上很少有推土機,土方工程幾乎全靠牛車拉鬆、群眾肩挑手推。普通農民挑著的家什,幾乎就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家當。特別是耕牛,一個生產小隊隻有幾頭。但整個工程卻先後投入耕牛7000多頭,牛車達3萬輛。運土送石,牛車是最具容量的運輸工具,但耕牛有限。由此,工地上出現了各種小創新,其中“牛拉列車”最受追捧。人們把車廂做小,串連成列,由一到兩頭牛同時拉動5—8個裝箱,猶如列車行進。牛因此備受農民珍愛、嗬護。為防太陽暴曬,農民們疼愛地為每頭牛編織披上柔軟透氣的“牛衣”。以至現在,雷州半島的一些村民仍不吃牛肉。人們在奮鬥創業中與鞠躬盡瘁的耕牛結下的深情,銘刻於心。

建庫開河的日子裏,30多萬勞動大軍一樣吃苦耐勞、拚搏奮鬥:鹽送稀飯當主食,手捧河水解口渴;每天勞動12小時以上,“三天一突擊,五天大戰役”的勞動競賽是家常便飯。大家不畏艱險,鬥誌高昂,父子上陣,夫婦同往,老幼齊爭上工地的例子到處都是。

鶴地水庫的重要工程之一是截流九洲江。梁儀說,當時九洲江水流流速達每秒7.7立方米,土石投下去立即被衝走。1958年12月16日,工程指揮部下達截流命令,頃刻,千萬個沙包堆疊,直擋急流;同時,2000名青年手拉手排成人牆,河水讓路。經過14小時奮鬥,鶴地水庫截流成功,確保大壩順利建起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