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原因:數以千萬計的共產黨員卻沒有共產黨人
【本文為作者鹿野向察網的獨家投稿,首發於2017年7月2日,本文原標題為《蘇聯國歌作者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竟是······》,轉載請聯係我們,並標明出處。】
之前,我就斯大林名列俄羅斯民調榜首談了談自己的看法。現在想再補充一下蘇聯國歌作者米哈爾科夫對蘇聯解體原因的論述,以作為相關新聞的參考。
蘇聯與俄羅斯的文學史上有一個奇跡,就是詩人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曾經三次為國歌填詞。米哈爾科夫生於1913年,父親是十月革命後被沒收了大部分財產的貴族,兒子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是著名導演。其在2009年去世,享年96歲,是蘇聯文學史上最高壽的作家之一。米哈爾科夫在1943年30歲時第一次為蘇聯國歌作詞。斯大林親自對國歌歌詞進行審定,並且七次就此同他會談,使得詩人一舉成名。而當時他還不是共產黨員,後來在1950年的時候才加入蘇聯共產黨。1977年十月革命60周年之際和2000年普京上台後,米哈爾科夫應邀兩度修改歌詞,前一次刪掉了“斯大林”的名字,後一次則進一步刪去“列寧”、“共產主義”,增加了“上帝保佑”的內容。
附帶說一下,蘇聯解體後葉利欽時代曾經用沙皇時期的《愛國歌》作為國歌的曲子,並且征集過國歌的歌詞。當時,被北島視作老師的詩人葉甫圖申科興趣很高。他是蘇共黨員,但其曾經在819事件期間積極支持葉利欽,鼓吹應該取締蘇共。不過,他把精心準備的歌詞交給葉利欽之後,葉利欽卻表示,這種首鼠兩端的人如果要是給國歌填詞的話恐怕會損害國家形象,沒有采用葉甫圖申科的詞。正因為推崇沙皇時代的公知們臭不可聞,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蘇聯時期的國歌,所以普京上台以後宣布恢複蘇聯時期國歌的曲調,並且讓原國歌詞作者米哈爾科夫繼續填詞。
不過,在這裏我重點想說的還是這個詩人對於蘇聯解體原因的認識。米哈爾科夫曾於2003年90歲生日時接受采訪,對蘇聯解體的教訓作出了總結。這個總結在俄羅斯人中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值此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我想跟大家一起簡單的回顧一下這個談話,作為蘇聯興亡經驗教訓的參考:
米哈爾科夫認為,了解盛極一時的蘇聯為什麽突然垮台,首先必須要明確“共產黨員”和“共產黨人”這兩個概念。“共產黨員”指的是加入了共產黨,有黨證的那些人。“共產黨人”指的是信仰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並且願意為這一信仰流血犧牲的人。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共產黨人不一定加入了共產黨,共產黨員也不一定信仰共產主義。
米哈爾科夫宣稱,他自己就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不是共產黨人。因為他本人是信仰基督教的,而真正的共產黨人最起碼應該是無神論者。同時,他雖然擁護蘇聯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製度,但是卻做不到願意為維護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製度流血犧牲。自己這樣達不到標準的人大量入黨本身就是一種問題,但更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蘇聯領導機關上。
米哈爾科夫表示,自己在1943年完成蘇聯國歌創作之後,對於斯大林時代和之後各個時代的蘇聯領導人都有比較密切的交往。據他多年的觀察,斷定斯大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他不僅真誠地相信共產主義,而且願意為共產主義事業犧牲自己。例如,假如斯大林要是領導蘇聯走資本主義道路,完全可以塑造一大批當代俄羅斯財閥寡頭式的人物。這既能夠得到蘇聯領導幹部的支持,自己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相反,如果要是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就阻礙了蘇聯一些人的發財之夢,對他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不過,因為斯大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所以他不可能為個人的利益選擇走資本主義道路。雖然國歌裏不再有斯大林的名字,但是任何人都不應該否認斯大林是偉大的領導人,因為其真正實現了共產黨把工農大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承諾。
但是在斯大林去世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據米哈爾科夫自己跟蘇聯領導人多年的交往得出的結論是:斯大林去世之後的曆屆蘇聯領導人當中,雖然都是共產黨員,但是沒有一個是共產黨人。甚至像他自己那樣不信仰共產主義也不願意為維護社會主義製度流血犧牲,僅僅是擁護共產黨執政和社會主義製度的領導人也越來越少,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一類狂熱反對共產主義信仰,蓄意搞垮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共產黨員領導人”逐漸占了大多數。
米哈爾科夫宣稱,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在共產黨執政的蘇聯共產主義者就會受重用。其實,隨著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幾十年如一日的“非斯大林化”,雖然其形式上還是共產黨執政,但是事實上共產主義已經成了體製內最大的政治不正確。像斯大林這樣願意為共產主義事業犧牲自己的共產黨人是最排斥的。這種人連入黨都很困難,更不要說升職了。相反,那些不信仰共產主義的“共產黨員領導人”最喜歡反共人士,諸如政界的戈爾巴喬夫,文學界的葉甫圖申科之類,越反共在黨內升官越快。
以米哈爾科夫自己長期工作的蘇聯作協和俄羅斯作協為例,也可以看出蘇聯解體時的基本形勢。當時,蘇聯文學界分化為愛國派和自由派兩大陣營,前者反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蘇聯解體,後者則積極鼓吹全盤西化。當時,俄羅斯作協一共有4500多人。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作協一分為二,兩大陣營各成立了一個作協。其中,參加自由派作協的作家占了700多人,約占16%,參加愛國派作協的作家占了3800多人,約占84%。但是,在蘇聯解體前夕兩派的知名作家發表過關於當前局勢的兩封聯名信,並在作協的領導幹部當中征集簽名。其中,在自由派作家的聯名信上簽名的領導幹部和知名作家有300人,在愛國派作家的聯名信上簽名的領導幹部和知名作家隻有74人。兩者的比例約為4:1。其他的各部門情況也與作協的情況大同小異。
也就是說,蘇聯解體時普通人中愛國派占了絕對優勢,但是在高層當中自由派公知卻占了絕對優勢。當然,即使是愛國派也就是米哈爾科夫這樣僅僅擁護蘇聯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製度的人,他們也做不到願意為維護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製度流血犧牲。像819事件時那些領導人就沒有一個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反倒是葉利欽一類狂熱反共的人敢於殊死一搏。因此,黨和國家的垮台也就不可避免了。
總之,蘇聯國歌作者米哈爾科夫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總結是:蘇聯隻有數以千萬計的共產黨員卻沒有共產黨人,更缺乏斯大林這樣的共產黨人領袖,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一類反共的“共產黨員領導人”在領導機關中占了絕對優勢。筆者認為這個看法還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朋友們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