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記憶|我與浮山中學(續):幾位老師印象

來源: 日暮鄉關 2019-07-16 07:56: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13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日暮鄉關 ] 在 2019-07-16 12:33: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Original: 陶善才                          轉自文鄉樅陽微信公眾號

一. 徐誌彬 方不圓 

 浮山中學有不少令人尊敬的教育前輩,比如徐誌彬校長、方不圓老師。

徐誌彬校長是1946年參加革命的一位老幹部,解放初任縣委書記的秘書,後來轉到教育戰線,一直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當時行政17級,在全縣教育界都很有名望。

方不圓老師文革前被稱為“桐中三傑”,“文革”中從桐城中學回原籍到浮山中學,是有名的數學特級老師,尤其是幾何學。先生非常敬業,愛生如子,但對邪惡現象剛正不阿,據說他原來的名字叫“方圓”,後來加了個“不”字,意思是做人堅決不圓滑,對不良現象要敢於鬥爭。

 

注:前排左一為方天龍老師

 傳說浮中校園後麵有一棵大楓樹,文革後期曲湖生產隊以“抓革命、促生產”的名義,要放樹回去打農具,先生聞訊堅決不允許,生產隊社員不理會,先生抱住樹幹說,你們要放樹,就從我身上鋸過去。許多學生也圍過來,生產隊社員當然不敢鋸先生,拿起鋸和斧頭跑掉了。今天這棵大樹在校園內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人們說,要不是當年方老師,大楓樹早就被砍了。先生當年舍命保大樹,可惜幾十年後,學校某些負責人莫名其妙地砍掉了大門口的幾棵大香樟樹,如果先生九泉之下有知,又不知作何感想。

我到浮中時,徐誌彬校長生病在家退養,方不圓老師也已退休在家,我和兩位教育前輩都沒有直接共過事,其他教育前輩,諸如陳日新、楊英琪、方繼誌等老師,都默默無聞地隻求耕耘,不求聞達,深受學生愛戴,但他們不在我們一個學科組,平時工作也很少打交道。在教育前輩中,我共事最多的是我們語文組的幾位老教師,他們都對我有許多幫助與照顧,他們的風範與人生哲學,對我後來從教影響都很大。

 

二. 光曦 

光曦老師的名字我早有耳聞,我到浮山他正要辦理退休,但仍教高二文班語文並兼班主任工作,當時浮中缺少老師,一般有名望的老師盡管退休仍留用。

我還沒有見到光曦老師之前,就聽說他講課幽默風趣,再枯燥無味的課文,經他一分析,都入情入理,學生都喜歡聽他的課,課堂根本不存在打瞌睡的現象;另外還說光曦老師是“文人瀟灑,不修邊幅”,有時擦黑板找不到黑板擦,他就隨手用衣袖擦。

我見到光曦老師,是我開始上課的第二天。我剛剛當老師,沒有課堂經驗,分管教學的領導叫我有空多聽聽相關老師的課,並首薦光曦老師。高二文班與我上課的教室隻有一牆之隔,我事前也沒有和光曦老師打招呼,他上課時我就拎著一張凳子坐在教室後麵,有的同學還以為我是插班的學生。

 

注:前排左二為光曦老師

光曦老師講課,聲音很洪亮,感覺到他對課文非常熟悉,不要翻書,對所講的章節就信口誦讀,講課時大開大合,知識麵非常廣博,課堂上時而鴉雀無聲,時而哄堂大笑,課堂氣氛極為活躍。這時,我想到在師大上《教育學》課時,老師曾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看到光曦老師講課縱橫捭闔,揮灑自如,我終於理解什麽是“一滴水”與“一桶水”的關係了。

下課了,我走近光老師作了自我介紹,光曦老師很和藹地向我微笑點頭,說知道我是新來的陶老師,並說自己年齡大了,後生可畏可敬。後來與光曦老師熟悉了,知道他祖籍樅陽麒麟,屬於老桐城西鄉。老桐城過去有一句流行語:“打不過東鄉,告不過西鄉”,意思是東鄉尚武,拳頭厲害;西鄉尚文,筆頭厲害。西鄉自古重文墨,方以智、方苞、方東美、朱光潛,曆代著名大文人不知其數。

光姓在桐城西鄉也是一個十分重視文墨的大家族,出了不少大學問家,光曦老師常向我提到光明甫和光仁洪。光明甫是著名的教育家,民國時期任過安徽省教育廳長,也是第一屆浮山中學董事會董事;光仁洪是國內知名的法學專家,曾任農工黨中央常委。

由於家學淵源,光曦老師古詩文底子非常雄厚,學校每年不定期出幾期牆報,我有時寫首詩或填首詞在牆報上,光老師看過後對我的詩與詞進行點評,說某一句非常好,有了這一句,全篇頓時生輝。我聽了自然很高興,當然我更知道這是前輩對後輩的一種鼓勵。

 

浮中八十年代大門樓

我們當年到浮中,學校條件非常艱苦,內外環境不盡人意,光曦老師知道我們新來的青年教師不習慣,有些意見,就常和我們談過去的浮中。他解放前和解放初都在浮中教書,中間一度調到湯溝師範,說那個時候的浮中,校園鳥語花香,鮮花盛開的季節香氣撲鼻,花香飄進教室,師生都倍感神清氣爽。還說到那時老師在學校的地位高,老師後麵都配有專門的工友服務,打開水,掃房間,抹桌椅,教師下課回到房間,工友已準時把老師的飯菜擺在桌上了,老師來到浮中根本都不想離開。那個時候的校長與老師的關係也很好,很多老師都是留學回來的,校長資曆都很老,某某校長工資比專員還要高,又疏財仗義,常資助一些家庭有困難的老師。

我們知道,一生從教的光曦老師其實對當時社會上一些“輕師輕教”的現象也看不慣,但他從來不發牢騷,他對我們說浮中的過去,我想他是在留戀中國幾千年來尊師重教的優秀文化傳統,他大概是在暗示我們,老師在過去是很有社會地位的,至於現在為什麽一落千丈,你們年輕人自己去分析吧。

 

三. 饒柯 

如果說光曦老師屬於率性瀟灑型的教師,饒柯老師則是另一種類型。饒柯老師嚴謹樸實,埋頭苦幹,兢兢業業,這大概與他早年成長的環境有關係。饒柯老師在解放戰爭期間曾任隨軍記者,在部隊受到嚴格的政治教育,黨性原則和組織觀念都特別強,解放後轉到教育戰線,一直在中學從事語文教學。

饒柯老師上課,我也跟堂聽了幾次,他對學生很親切,講課很注重邏輯層次,板書詳細而工整,這給學生記筆記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他教作文課,喜歡在課堂上讀學生的作文,讀過後,並作點評分析,文章好在哪裏,哪一方麵還略有不足,他都說得很到位。學生的作文在班上被讀後,自然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這大概也是一種鼓勵式教學吧。

我開始當老師,有點心急氣躁,有時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在課堂上發脾氣,後來饒老師私下找我談心,叫我不要急,脾氣放憨點,慢慢來,並講到他自己從教的經曆,說一開始也心情急躁,經過一段時間後,性格漸漸磨憨了,學生不是靠你發一頓脾氣就馬上出成績的,要“潤物細無聲”,學生慢慢開悟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饒柯老師慢言細語地跟我聊天,仿佛也是在給我上了一堂課,覺得他講的話實在,我聽得進,此後,我的性格憨多了,在課堂上很少再發脾氣。

 

次年(1983年),饒老師也退休了,確切地說是離休,他是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後如同光曦老師一樣,繼續留校教語文。可不久,饒老師查出身患癌症,不得不離開他心愛的教學崗位,回到白柳的家裏再進一步觀察醫療。

饒老師離校時來和我告別,我們彼此心情都很沉重,我也沒有更有效果的話來安慰,就不斷重複著“別想太多了,多多休息,也不一定是那個病”。或許是心誠則靈,上蒼有眼,後來傳來消息,饒老師是誤診,並不是癌症。

饒老師後來再也沒有來浮山中學上課,但他也沒有在家裏“多多休息”,因為他家比較困難,還是到別的學校繼續上課,為家裏開支多掙點收入。

 

四. 方天龍 

方天龍老師是我們語文教研組組長,在學校層級管理上,他是我的頂頭上司,因而我們平時接觸很頻繁。方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對學生非常和藹,但不迎合權勢,憤世嫉俗。

他也有些像方不圓老師一樣,看不慣一些人的官僚作風和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但與方不圓老師相比顯得內斂些,有些清高自好,對某些官味十足的領導不屑一顧,特別是一些過去教書水平很差的人,後來改行從事行政居然混到教育管理層,在管理層上又不夠尊重老師,還常說些外行話,對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不正常的用人現象,他極其倒胃反感。

方天龍老師近照 

方老師這樣的個性,與他的人生經曆有關。方天龍老師196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在校是高才生,年輕英俊,表現突出,是學校黨組織的培養對象,但因一位叔叔當時在台灣當高官(民政部長),本來準備填表入黨的他,向組織上說了實情,黨組織也就與他“拜拜”了。畢業後分配在馬鞍山鋼鐵廠工作,後回原籍到浮山中學。

愛人出生樅陽名門史家。愛人的祖父史恕卿(又名史大化)是老桐城著名的開明人士,曾是浮山中學第一屆校董;愛人的三叔、四叔、六叔早年有的投奔延安,有的參加皖東新四軍,三叔史偉在1938年率軍與日軍激戰成為革命烈士;二姑史佩慧是浮山中學《校歌》的作曲者;三姑史邁亦投筆從戎。三姑父是張愷帆,五十年代任安徽省委副書記。1959年各地反映餓死人的情況,張愷帆前往無為縣調研,大批饑餓的農民向他下跪。看到無為大批的人餓死,他當即將無為的縣委書記撤職,並命令開倉放糧。一時無為百姓喊他“張青天”。豈料這事後來成了“無為事件”,思想極左的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上報中央,將張愷帆撤職坐牢。外有國民黨的部長叔叔,內有“反黨”坐牢的姑父,方天龍的政治命運也就可想而知。(根據網友bebe2014: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自我批評。自1月30日起,與會的安徽省地、市、縣委負責人揭發了安徽省委、首先是曾希聖的錯誤。1962年6月,李葆華在安徽省委小禮堂主持會議,宣布為張愷帆徹底平反:恢複黨籍、恢複黨內外一切職務、恢複名譽、恢複工資級別。7月20日,經中央監委批準,中共安徽省委宣布撤銷《關於張愷帆、陸學斌反黨聯盟的決議》。 )

他是一位典型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所以我一到浮山中學,我們就有了許多共同語言,很快就成了忘年交,他既把我看成晚輩,又把我看成小兄弟,對我關愛有加。為了讓我快點勝任課堂教學,成為一名骨幹教師,他常與我交流課堂教學經驗,並鼓勵我說,你是安師大中文係畢業的,知識功底肯定紮實,至於課堂經驗,教無定法,相信你會很快入行的。

一次,一位女生上課無精打采,我用調侃的語言不點名地批評了該女生,引起一些同學竊竊暗笑,我當時覺得並無不妥,幾天後他對我說,你批評的語氣重了點,不過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下次注意一點就是了。

當年語文組教研活動很活躍,經常在階梯教室開展語文講座,一次我作了一場《關於“比喻”在修辭中的運用》的講座報告,容納一、兩百人的階梯教室一時座無虛席,報告結束後大家一致反映很好,方天龍老師也肯定了我講得不錯,但又指出講座中一個比喻例子用了熟人的名字不妥。原來是一個稍有貶義的例句,我用食堂一位工友作了例子,這位工友在食堂打飯,常對學生克斤扣兩,學生很討厭他,我為了和學生開心一下,便就地取材。我感謝方老師的提醒,當時年輕氣盛,一不注意就信口開河,往往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1983年各地招聘爭搶人才,合肥市委黨校要調方天龍老師過去,並且給出解決家屬戶口的優惠條件,當時縣裏一位領導堅決不放人,於是這事也就黃了。後來有好幾個理想的單位都要調他,但都被卡下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就是地下與天堂的差別,為了解決家屬的戶口,隻要有調入理想單位的機會,他都要向領導爭取一下,這讓領導很不高興,認為他不安心在浮山中學工作。

 1986年,領導要把他調離浮山中學,讓他到遠離家鄉的東部一所普通中學任教導主任(此前他已是浮中的教導副主任),明說是提拔,實則誰知道。他聞風後,到銅陵聯係工作單位,終於調到銅陵新橋硫鐵礦子弟中學,直至退休,現在,他的三個孩子高校畢業後,都有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孩子們在外敬業,在家盡孝,晚年安享天倫之樂。

 

五. 劉聲遠 

最後還想寫一下一位特殊的老師——劉聲遠先生。說是“特殊老師”,因為他和上麵幾位老先生們的人生經曆不一樣,他屬於監督改造的對象,學校教師不夠時,就拿他出來湊數。雖是一位湊數的老師,但學生都很佩服他,因為他學識淵博,在課堂講課,學生從他那裏獲得許多平時聞而未聞的知識,讓學生頓開眼界。

劉聲遠老師的名聲正如他“聲遠”的名字,聲名遠揚,很多人沒有見過他的麵,但都聽說浮山中學有這麽一位老師,學問很好,精通英語、俄語和日語,是一位傳奇式的老師。

我在沒有見到他之前,也很早就聽過他的一些傳聞。說他是東北人,是原國民黨長春電台上校台長,東北全境解放,他潛伏下來,後被共產黨的女兒大義滅親而被俘,解放後遣往安徽勞動改造,五十年代末又遣送到浮山中學勞動管製,在浮山中學養豬場養豬。共產黨員身份的女兒早就和他脫離了關係,他一人在安徽“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了幾十年。

親人遠離了他,但他還無時不刻地掛念著親人,最為掛念的是老伴。1975年他的家鄉營口發生大地震,他從報紙上得到這一毀滅性災難後,老淚縱橫,報紙上講到人員傷亡的數字,他想到定居營口的老伴可能也不在人間了。幾個月後,一封來自營口的家信傳到他手中,是老伴寫來的,那真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信中講到由於長期欠房租,加之“曆史反革命家屬”的帽子,她被攆出原來的房子,隻好住棚子,在走投無路中躲過一劫。

 

“四人幫”粉碎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戰線也敢使用有爭議的人士了,浮山中學缺少語文老師,劉聲遠便由養豬場走進了課堂。197710月,全國恢複已停止11年的高考招生製度,消息傳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廣大考生通過各種途徑複習迎考,高中老師吃香起來,特別是那些有名望的教師,考生都是主動上門請教。

當時浮山中學錢校長的孩子也是考生之一,錢校長的孩子陽光活潑,劉聲遠特別喜歡他,便給他輔導作文,臨考前,劉聲遠猜了兩個作文題,其中一個是《緊跟華主席,歌唱東方紅》,並寫了一篇範文讓他背。後來高考作文題是《緊跟華主席,永唱東方紅》,題目幾乎是一模一樣,錢校長的孩子語文考了滿分,一下子轟動了浮山中學,由浮山中學又轟動全縣。我當年也是考生之一,我也寫了這個作文題,但聽到浮山中學一位老師竟然猜中高考作文題目時,那種驚訝與敬佩之情實在難以言表。

 

 ?     到浮山中學上班後,我急切地想見到劉聲遠老師。我到教導主任處報到,教導主任與我同鄉,也一直是我尊敬的長輩,我向他打聽是不是有這麽一位厲害的老師,教導主任未置可否,隻是笑著說,思想有點跟不上。當時聽到“思想跟不上”,我理解劉聲遠老師畢竟是舊政權留下的曆史人物,對黨對新社會可能還有些隔膜,但今天想起這句話,我又是不一樣的理解了,他那“跟不上”,或許是不迎合當時左傾思想還占上風的潮流吧。

一天,我看到一位後背微駝的老人拎著熱水瓶打開水,熟悉的老師告訴我,這就是劉聲遠老師。這與我想像中的劉聲遠老師有些反差,我想象中的他應該是東北的大高個,身板筆挺,戴著一副金邊眼鏡,衣著考究;可眼前的他,身體清瘦,個頭不高,由於微駝,又更顯得矮一些,穿著一身皺巴巴的黑色衣服,根本不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就是一個活脫脫的養豬老人。

老人很和善,很健談,喜歡和年輕人交流,特別喜歡孩子,當年王宜富校長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就是他後麵的一個“跟屁蟲”,如果“跟屁蟲”在屋外有說有笑,就知道老人和她到門口了。我和劉聲遠老師熟悉後,常和幾位新來的年輕教師到他那裏聊天,與老人無話不談,從交談中,知道老人喜歡文藝,年輕時不僅會唱會跳,還吹、拉、彈樣樣精通,也喜歡鍛煉,會打太極拳,還當場給我們演示了一段太極套路。

還聽說老人會幾國語言,尤其精通日語,我有意說了兩句當時流行的日語“哭你一起挖(你好)”、“撒由娜拉(再見)”,老人知道我們拿他開心,也來了興致,立即嘰哩呱啦說了一大通日語,我們一句也沒聽懂。一次我向老人求證過去聽到他的有關傳聞,他笑了笑,沒有就我的話題繼續說下去,大概他不願意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我曾和老人說,以後我要以你寫一部傳記,反映你的傳奇經曆。老人笑著搖搖頭,說那是不可能的事,我的曆史是鐵板釘釘的,寫了也沒有人敢給你出版。1983年暑假後開學,我來到浮中,聽說劉聲遠老師暑期離開學校回東北了,學校還派了人護送,當年那位大義滅親的革命女兒在處級崗位也已經離休,當年各人信仰不同,父女分道揚鑣,現在又回歸父女親情,接老父回東北老家安度晚年了。

本文圖片由原作者陶善才的同事、學生等提供,一並致謝!

 

201811月,日暮鄉關和母親妹妹在樅陽浮山

所有跟帖: 

事後來成了“無為事件”.思想極左的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上報中央.將張愷帆撤職坐牢 ?? -bebe2014- 給 bebe2014 發送悄悄話 (1706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8:14:54

我是後生,原作者當時也是小孩,不可能了解全部的曆史細節。轉述他人記憶,前後幾十年的人立場觀點時間點都是不同的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8:48:00

我修改了一下,把您說的材料補充進去,以免誤導讀者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12:31:25

親曆往事,讚! -coach1960- 給 coach1960 發送悄悄話 coach196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8:19:49

轉述一段別人的回憶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8:49:31

哦,1.標題應該注明ZT,2. 文章最後的自家照片唐突 -coach1960- 給 coach1960 發送悄悄話 coach196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9:04:25

好的。加自家照片是給讀者看到現貌,也有自己的回憶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09:11:59

方不圓老師,是我高三幾何老師。“桐中三傑”,指數學有方不園,慈倡淦,程維偕;此外,物理施國新,化學馬雲生,語文王鐵鑄,也應算“傑 -宜城漁翁- 給 宜城漁翁 發送悄悄話 宜城漁翁 的博客首頁 (269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14:34:30

明清兩代600餘年的桐城文脈,花開花落,薪火相傳。慢慢地後生成了先生。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6/2019 postreply 14:39:00

桐城也出文革餘孽? -danjuan- 給 danju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7/2019 postreply 10:03:18

不關文革。桐城派是明清時代的中華道統,新文化運動時批為桐城餘孽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7/2019 postreply 10:07: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