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五建屋計劃

來源: bebe2014 2019-07-12 14:57:1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906 bytes)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

 

自《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鄧小平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香港前景明朗化,經濟穩步上揚。但另一方麵,《中英聯合聲明》限製了香港每年賣地數量,以免殖民地政府在主權移交前把香港最重要的土地資源賣光,然後把財政儲備帶走。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對房地產的需求因經濟持續上揚而有增無減,但是香港土地供應未有能夠增加,造成1990年代泡沫經濟地產股市都屢創新高,香港經濟一片繁榮,很多人透過炒賣股票和地產而致富,金融業和地產業成為香港經濟重要支柱。據統計,香港的整體樓價在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個月之間上升了68%。[1]

在高峰時期,一般中檔私人住宅每平方呎要大約7000至8000港元,如果有海景或是高層單位則價格更高,一般中產人士需要持續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可完成供款。樓價的持續上揚使中下階層難以自置物業,即使是租住物業,租金也連年上升。在1997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市麵開始出現聲音,要求政府壓抑樓價的升勢,但當時的香港政府礙於中英聯合聲明的土地供應限製條款,未能增加供應。

在1997年一年內,香港共有64400個住宅單位建成。[2]

 

 

香港主權移交後,董建華於1997年10月宣讀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十項工作計劃,當中「安居」一項中,董建華訂出以下目標:

  • 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個
  • 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 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7]
  • 增加鐵路上蓋及市區重建建築密度

在1997年,香港政府拍賣了19幅住宅用地,總麵積為24公頃;另外批出7幅總麵積為16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以及售出3幅總麵積為5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8]

到了1998年6月,由於物業價格大跌,政府暫停賣地直至1999年4月。1998年內政府共賣了10幅住宅用地總麵積9公頃;售出3幅總麵積8公頃的土地供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之用,以及批出7幅總麵積15公頃的土地作居者有其屋計劃用途。[9]

在1999年,政府售出16幅總麵積15.35公頃的建屋用地及兩幅總麵積4.94公頃的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用地;將8幅總麵積12.54公頃供發展居者有其屋計劃、3幅總麵積14.74公頃供發展可買可租選擇計劃、6幅總麵積47.93公頃供發展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土地批予香港房屋委員會;並將一幅麵積0.9公頃供發展住宅發售計劃的建屋用地批予香港房屋協會[10]

2000年過後,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單位推出市麵,而2000年度一年內有85,710個住宅單位建成。[11]

在2001年,香港共有10萬個住宅單位建成,[12]超過了85,000的目標,至2002年則大幅減少至67000個。

.....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

據統計,香港樓價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後的一年間下跌了一半,其後在1999年反彈兩成,但隨著八萬五時期所興建的樓宇陸續落成,加上種種因素,樓價在其後3年多再下跌超過40%,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穀底。在這5年10個月,香港樓價下跌70%。

從2000年代早期起,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多項措施減少住宅供應,導致新建成的公營及私營住宅數量大減。在2010年一年內,香港僅有約19800個住宅單位建成,[16]不到10年前(2000年)的四分一,甚至連「八萬五」政策剛推出的1997年落成數目的三分一也不到。到2011年2月,香港的整體住宅樓價,已經超越1997年10月的昔日高位。

進入2010年代後,由於香港樓價已經攀升至超過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水平,甚至一直沒有下跌的跡象,而香港的貧富懸殊和住屋問題也遠超以往地嚴重,並衍生出劏房問題,多達28萬人居住於狹小而破舊的劏房中,大量青年人也對置業感到無望,故此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當初堅持推行「八萬五」政策,香港便不會有今天因房屋問題導致的社會困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