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掃盲教育[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掃盲教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掃除文盲的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超過4億人口是文盲,文盲率高達約80%。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中國大陸總人口約13.3億,其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約0.54億,文盲率4.08%。
掃盲運動[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受教育體製影響,以及連年動蕩的社會局勢,教育普及長期得不到落實。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5.5億人口中有超過4億人口是文盲,文盲率高達約80%。其中絕大多數是工農,婦女文盲又是工農文盲中的大多數。[1][2]例如1949年上海市(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郊外黃渡地區的青壯年中,81.4%為文盲。在貧農、下中農家中找不到識字的人。如黃渡地區沈家浜村1949年前有24戶人家,其中有19戶三代都沒進過學校,各家連一支鉛筆也沒有,寫封信都要去四裏地以外的鎮上求人代寫。當時全中國的小學僅有28.9萬所,在校學生僅2368萬人。[1]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在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解放區也都開展了掃盲工作。當時,解放區每到冬季農閑時節,便組織農民讀書、識字。這種學習隻在冬季進行,故稱“冬學”。各地冬學水平不一,組織形式、教材、師資不同,許多冬學還存在重視政治教育、輕視文化教育的情況。[2]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製定的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要求,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識字運動委員會”,專門負責領導農民、工人、幹部的掃盲教育。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的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中的某些有用的經驗,借助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還提出自1951年起開展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並且頒布了《關於開展一九四九年冬學工作的指示》,指出冬學運動應當在全國農村中普遍試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