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教導我們: "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反對黨八股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 這是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上的講演。

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8]。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幹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麵目可憎,像個癟三嗎?一個人七歲入小學,十幾歲入中學,二十多歲在大學畢業,沒有和人民群眾接觸過,語言不豐富,單純得很,那是難怪的。但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現在我們有許多做宣傳工作的同誌,也不學語言。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歡喜聽。為什麽語言要學,並且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呢?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我們在寫文章做演說時沒有幾句生動活潑切實有力的話,隻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我們不是硬搬或濫用外國語言,是要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於我們適用的東西。因為中國原有語匯不夠用,現在我們的語匯中就有很多是從外國吸收來的。例如今天開的幹部大會,這“幹部”兩個字,就是從外國學來的。我們還要多多吸收外國的新鮮東西,不但要吸收他們的進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們的新鮮用語。第三,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由於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古人語言中的許多還有生氣的東西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去用已經死了的語匯和典故,這是確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繼承。現在中黨八股毒太深的人,對於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不肯下苦功去學,因此,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蹩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什麽是宣傳家?不但教員是宣傳家,新聞記者是宣傳家,文藝作者是宣傳家,我們的一切工作幹部也都是宣傳家。比如軍事指揮員,他們並不對外發宣言,但是他們要和士兵講話,要和人民接洽,這不是宣傳是什麽?一個人隻要他對別人講話,他就是在做宣傳工作。隻要他不是啞巴,他就總有幾句話要講的。所以我們的同誌都非學習語言不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