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個簡練的哲理。它隱含兩個深意,

來源: 日月同行 2019-05-29 03:19:3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4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日月同行 ] 在 2019-05-29 05:54: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陳勝吳廣還是得民心的老生常談122019-05-28 13:59:55

得者,獲得也,即憑能力與作為主動去征服, 得到民心,這樣的民心才能轉化成強大的助力(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關鍵在喚起,同心幹),不是無能者得到的廉價的同情心或因同病相鄰而與你同心,卻什麽也不付出,不幫你,隻作壁上觀。

因此,這隱含的兩點就是:

一,得民心者是主動去獲得民心的人,即爭取,而不是坐等,

二,得民心者是有能力,有為,能把民心變民力,去逐鹿天下的人。

比如,阿鬥與曹操,民心可能同情,喜歡可愛,仁慈的阿鬥,憎恨奸詐,凶狠的曹操,但阿鬥得到的民心有用嗎? 得民心者得天下裏的民心,指的肯定不是阿鬥這裏得到的民心,因為,

一,阿鬥並沒有去得(即有意而為去獲得的),

二,阿鬥並不是有能力者,也不是有為者,即要利用民心民力去逐鹿天下。

所以阿鬥雖然有民心,但不能得天下. 實際上,他壓根就沒想得嘛.嘻嘻

陳勝王因勢造反, 屬有為,也屬有意去獲得民心,符合第一條寓意, 但終究未成功, 即未達到第二條的寓意.

至於,元,清分別戰勝宋,明,並不違反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哲理,因為那是征服異土之戰,可視為征服異地民心,但一旦征服成功,異地民心即轉化為治下民心,元80年失去天下,正驗證了它失去治下民心而失天下之道理。

所有跟帖: 

解釋的有道理。蒙古大帝國的騎兵對當時歐亞大陸的步兵有些類似坦克對步兵,在天時地利的外界因素占戰略優勢。局部看一些弱小文明甚至就消 -日暮鄉關- 給 日暮鄉關 發送悄悄話 日暮鄉關 的博客首頁 (212 bytes) () 05/29/2019 postreply 05:35: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