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教授工資奇高現在成了美談,是尊重知識,促進教育的佳話和證據。正因為現在我們正努力追趕,仍尚不及當年萬一。所以又成了教授們騙錢貪汙的絕好理由。獨獨這一點上絕不可學現在的美國,教授不如修下水道的管道工。。。
但是知識和知識大不一樣。懷疑工資高全是因為會洋文。毛澤東也有些知識,供職北大圖書館,管理知識的海洋。一個月八塊,是教授的五十分之一,還沾沾自喜,覺得不算低了。國立小學教師工資也類似。所以小教育與大教育也不一樣。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用中國賠款在每個村建了一個小學;而中國拿到美國的庚款回扣就辦了一所大學。這一點上也不必要去和日本比。。。
部分知識分子工資高得離譜,是因為晚清的半殖民地狀況造成的。當時幾乎全部技術部門,都把持在外國人手裏。比如鐵路電報郵局海關地礦造幣等等。。。這些外國管理層的收入之高,就無法用中文形容了。他們養尊處優,需要中國雇員來替他們幹具體的活,還要與中國官府溝通說他們的好話。所以給中國助手們比較高的待遇收入。遠遠高於中國行情國情。後來外國商人發現用了中國代理後,能更有效地欺行霸市逃稅違法,於是很樂意把這些橫財分潤一些給中國狗腿子們,買辦階層就產生了。當然,這些人首先必須懂洋文,能想洋人所想。最初還是人才緊缺的,也推高了這些買辦和可以潛在做買辦的收入。到後來留洋時髦,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中國的現代大學最初也是洋人們創辦和主持的,國內的混混過來也能拿高收入。真教授更是不給大高的工資不會到窮地方遠行。當然中國助教們也能分潤點殘渣。中國的清華學堂,那些年庚款根本用不完,也比照洋行洋學校發錢,開了個好頭。總之,洋人把持的用中國政府的錢或從中國騙來的錢,花起來既大方又不心疼。。。清華就是典型。北大緊緊跟上。那是天經地義的,我們這些教授,英文比洋涇浜強天上去了,他們若是做買辦能掙大錢的,怎麽能不高薪留人呢?
清華有庚款還好,中央政府發錢的可就苦啦。這工資定的,既不符合市場供求規律,也不是政府承擔得起的,和其他階層完全脫節。造成實踐上的混亂,苦了地方和民辦教育。於是就有了《圍城》中描述的種種滑稽像。財政承擔不起,拖欠成為常事。政府靠借錢開張,但一借來錢,先給大學發工資。多好,多麽重視教育。其實是因這幫人得罪不起。政府是從洋人那裏借的錢,而與洋人打交道,維護國際聲譽信譽,還得依仗這幫“知識買辦”,否則借錢都難。。。
畢竟東流去。隻要不發美鈔現大洋,後來工資隨便漲。終歸洋春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