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春(Joan Hinton) 和 陽早(Erwin Engst) 與中國】

本帖於 2019-05-01 10:58:0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弓尒 編輯
 
 
 
 
1949年秋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由於通訊不便,新中國成立20天後,陽早寒春才知道消息。

寒春激動的說了一句中文:"好家夥,我們終於建立了一個新國家,真是了不起!"

Related image
(周恩來會見陽早、寒春等國際友人,前左二 馬海德)
 
 
 
 

跳到導航跳到搜索

 
寒春與她的哥哥韓丁在北京的農場(攝於1993年)

寒春英語:Joan Hinton,音譯:瓊·辛頓,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是長年定居於中國美國人,女核物理學家,出生於芝加哥,曾是芝加哥大學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少數女科學家之一[1]。 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費米的助手。

1948年3月來到中國。1949年,寒春和同樣來自美國的陽早Erwin Engst)在延安瓦窯堡的一個窯洞裏結婚。1949年後生活在中國。他們從事奶牛養殖工作。值得指出的是,寒春並沒有參與中國的核武器製造。陽早在2003年逝世後,她住在北京的小王莊農場,為北京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美國專家。2004年8月15日中國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後,她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獲得中國“綠卡”的外國人。談及為何仍保留美國國籍時,寒春表示隻是出於旅行方便的考慮。[2] 她的兒女中,長子陽和平在中國北京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次子陽建平 (Bill Engst)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 Marlboro;女兒陽及平 (Karen Engst) 在法國 Pau [3]

在1996年接受CNN采訪時,回憶在華近50年的生涯,寒春表示:“我們從沒想過要在中國住那麽久,隻是當時的中國太吸引人了以至於不想離開。”[4]而談及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她和丈夫陽早表示他們“目睹了自己社會主義夢想的崩潰”,因為中國接納了資本主義。

2004年她在MSNBC的一次采訪中批評中國經濟變革為“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背叛。”[2]

她和她的丈夫陽早、哥哥韓丁均被稱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國際友人”。而其長子陽和平則稱,寒春夫婦均為毛澤東崇拜[5]

 

-------------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陽早寒春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同中國人一道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中。周恩來總理多次看望他們,陽早幽默地說道:"給毛主席幹活,心甘情願。做心甘情願的事不談享受、不談辛苦。"

-----------

 

寒春與陽早

一本掛曆靜靜地躺在床頭桌邊。打開那一頁是2010年6月,從1日到6日的方格裏,密密麻麻,寫滿了英文字,之後留下了空白……那是寒春的字跡,記錄養牛的日誌。

誰也想不到寒春走得那麽快!上次,我與老人通電話,她說自己身體不好,你不要過來了,那麽遠的路。6月6日晚,老人突然腹痛難忍,被緊急送進醫院。8日淩晨,她便撒手離開了這個世界。臨終時,對陪伴她的司機老趙說,你早點趕回去,看看農場。

寒春放心不下她的牛啊。牛場裏300多頭奶牛,她每頭心裏有數。年老體衰,無法親自勞作,她仍然每天清晨5點巡視牛群。她說,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一個人隻有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目標,生活才有真正的意義。

用智慧與心血養牛

寒春的家,在北京郊區沙河小王莊,從高速公路下來,穿過一大片綠油油苜蓿地,來到高大白楊樹掩映下的幾間平房,門前細長過道上,擺放著兩三盆植物。一進院門,就聞到一股菜香、煙味、泥土味混合在一起的氣味。

老人滿頭白發,坐在寫字台旁吃早飯,說是寫字台,其實就是兩堆磚頭,上麵鋪一塊木板。她剛從牛場回來,電視機裏播放著英語新聞。書架上有《毛澤東選集》、美國養牛雜誌等書刊,一套舊沙發快塌陷了,地板革好幾處破裂卷了邊。直到3年前,老人才勉強同意簡單裝修一下。

寒春,這位享受副部級待遇的美國專家,地道中國農婦打扮,衣服隻有幾身,睡的是硬板床,吃的菜是自己種的。她的心都撲在了牛身上。

老人說:“愛牛的人,做一切事都會以牛為先。這樣的人不會在崗位上出紕漏。”剛建牛場時,牛不習慣往擠奶台上走,寒春與丈夫陽早摸摸牛頭、拍拍牛背,實在不行就用肩膀頂。一次,寒春發現新生牛耳朵上無打號印記,她對值班人員發火:“昨晚能做的事為什麽要等到今天?你有說服我的理由嗎?”

1982年,陽早、寒春移居小王莊,創建中國第一家現代化奶牛場。寒春親自設計了通風保暖的牛棚,以及喂料、擠奶、清糞用的機械設施,生產效率提高近10倍,所用投資不到外國同類項目的1/3。

上世紀90年代初,奶牛場又引進計算機管理係統。寒春80多歲了,還在學習電腦軟件,電腦裏記錄著每頭牛的家世譜係、健康檔案與生產參數。一天,電視播放美國研製出世界最先進養牛機械齒輪泵時,她頗為自豪地站了起來,“你們那是老黃曆,我們早就應用市場啦。”

研製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與農民出身的陽早不同,寒春1921年10月生於美國芝加哥,母親是有名的教育家。兩歲時,父親去世,兄妹3人靠母親撫養。寒春從小渴望成為科學家,長大後,在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物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開展一項名為“曼哈坦工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裏科·費米領導研究。數千名研製人員中,有一位年僅23歲的女科學家,她就是瓊·亨頓,也就是後來的寒春。

作為重要助手,亨頓與費米完成了一項關鍵性實驗:測量出原子鈾的臨界質量。1945年7月中旬,在洛斯阿羅莫斯以南一片沙漠,綽號為“大男孩”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三個星期後,另兩顆原子彈分別在日本長崎、廣島爆炸,15萬平民死於非命。

亨頓深感震驚:我研究的科學究竟是為誰服務呢?我們不是專心致誌於“純”科學嗎?我們怎麽製造出這樣的殺人魔王?她與許多科學家一起,跑到華盛頓向政府抗議,開始長達半年多的美國原子能非軍事化運動。

1947年,亨頓跟隨導師費米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得知獎學金由軍方提供,她說:“我不能一輩子搞殺人武器!”哥哥韓丁1945年在重慶見過毛澤東,好朋友陽早已抵達延安,幾經思考,她終於做出決定:“我想親眼看看‘小米加步槍’的力量。”

“拿著宋慶齡請我當中國福利基金會顧問的邀請信去找美國當局,他們連看也不看就放我來了。”1948年2月離開芝加哥前一夜,費米夫婦開了歡送會,贈送她一架照相機。費米勸她不要去中國,但對亨頓的決定,費米沒有阻攔。“為了這件事,我是永久感激。”亨頓坐輪船抵達上海,見到了宋慶齡,取中國名字韓群。北平解放後,她來到延安。

為信仰來到中國

“有人說,我是追隨陽早來到延安的,這不對。”寒春認真地說,“假如他不是到延安,我是不會奔他去的。我去延安,可以說,是一個夢想的破滅和另一個信仰的開始。”

這一切得從1946年說起。美國康奈爾大學農牧係學生歐文·恩格斯特受《西行漫記》影響,賣掉家裏的奶牛,以聯合國救濟總署養牛專家身份前往上海。在宋慶齡幫助下,輾轉到達延安。這時,八路軍恰好從山西軍閥閻錫山手中繳獲幾十頭良種荷蘭奶牛,成立光華農場。他主動要求當“牛倌”,那一年,他27歲。

1947年,恩格斯特與斯特朗、馬海德等外國友人一起,受到毛澤東接見。恩格斯特感覺“毛很有魅力”。身在中國,他想有個中國名字。有中國同事告訴他,上海《大公報》有一位筆名“羊棗”的進步記者,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建議恩格斯特頂替這個名字,取名羊棗。

初到延安的羊棗,起先沒打算呆很久。一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1947年,胡宗南督師20萬進攻陝北解放區,黨中央決定暫時撤離延安。大撤退中,羊棗與中國同事們趕著奶牛兩渡黃河,把奶牛保護下來。同年,毛澤東領導兩萬兵力大敗胡宗南大軍。羊棗總結:“毛以弱勝強,功在民心,得民心的毛定會得天下。”

1949年3月,韓群與羊棗在延安重逢。次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大禮堂為他們舉行婚禮,一間喜氣洋溢的窯洞當新房。中共元老、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親臨致賀,婚禮主持人康迪(後任西北農業大學首任校長)當場給新人題上一副喜聯:上聯是“陽早蝶戀花”,下聯是“寒春鳥依人”。把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諧音為“陽早”、“寒春”,既貼切又充滿浪漫情調。

寒春到延安第一印象是什麽?她說,是人們簡樸生活與精神富有之間的鮮明對比。我感到某種超我,它既是我自己、又超然於我自己。我與許多人共同工作,為了人民幸福、為了人類幸福。我情不自禁地感到回到了精神家園。

夫唱婦隨當牛倌

1949年秋,夫婦倆來到陝北與內蒙古交界的三邊牧場,幫助改良當地牛羊。牧場地處偏遠,連路都沒有,都是騎毛驢。新中國成立20天後,他們才知道消息。

寒春懷孕7個月時,擔心生孩子出危險,決定到北京生產。宋慶齡邀請寒春作為美國代表,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可是,寒春總共隻有兩條破褲子,一套破棉衣棉褲。隻好找到一位新西蘭代表,借了一身體麵衣服。

寒春與陽早的第一個兒子降生了,宋慶齡為孩子取名和平。寒春在北京露麵引起了美國人注意。1953年7月,美國《真相》雜誌刊登文章,將寒春描述為“逃跑的原子間諜”。文中寫到:毫無疑問,一位美國自己的原子彈科學家逃到紅色中國,將她自己完全出賣了。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美國一直以為寒春從中發揮作用。這種猜測毫無根據。1952年,她在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上譴責大國核軍備競賽,呼籲人們不要忘記曆史悲劇,科學要為和平服務。在寒春從事什麽工作的問題上,中國政府尊重她的選擇。

陽早、寒春徹底融入中國鄉村生活。1952年夏,夫婦倆帶著1000多頭牛落戶西安草灘農場。這期間,他們學會了西北農牧民全套持家本領,又生了一兒一女,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咱們的美國老鄉”。寒春珍藏著一封信,信中說:謝謝你們,新中國第一代兒童喝到了你們生產的牛奶。

為人民服務一生

寒春說:“中國四個現代化,最基本問題是農業機械化解決8億勞動力的問題。世界上哪個發達國家,不是解決了農業現代化問題才富裕起來的呢?因此,我雖然熱愛物理,我還是決定從事當前更重要的農業機械化。”

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紅星公社奶牛場,寒春設計出新中國第一個直冷式奶罐,陽早設計安裝了管道式擠奶設備。上世紀80年代,中國自主生產的成套奶牛養殖機械設備從小王莊走向全國。

“這裏的牛媽媽是革命的,牛爸爸是帝國主義的。”寒春給奶牛劃分“出身”。意思是,母牛血緣譜係是延安時代延續下來的,種公牛精液則從美國引進。培育出來的新生代奶牛,日產奶量最高每頭達60多公斤。

陽早、寒春每兩年赴美參加全美賽牛會。1998年,老兩口參加賽牛會後返回中國,因持美國護照沒有中國使館入境簽證,年輕中國海關人員不了解他們的身份,問道:“兩位這麽大歲數,來中國幹什麽?”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回家呀!”

2001年底,陽早因病住院,他對妻子說:“這次住進去,肯定出不來。我要是死了,就把我埋在能看見牛的地方。”寒春問:“你有什麽不放心的?”陽早說:“你能把這群牛管好,我就放心了。”7年前,陽早去世,骨灰埋葬在牛圈旁一棵鬆樹下。寒春離去後,兒女們決定把父母親骨灰撒向陝北大地。

30年前,寒春在《幸福何在——與青年們談心》一文中寫道:回顧我走過的路,從小學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說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與大家一起改造整個社會,用雙手建立一個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美好富有的新國家,原來的幸福觀是多麽狹窄啊!……我想與你們一起,為建設具有豐富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鬥,在為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中,相信每個青年都能得到幸福!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