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撤退,國軍報捷..三次所謂長沙大捷同所謂粵北大捷相似

來源: bebe2014 2019-04-27 14:29:5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13 bytes)

抗戰史研究是國內學界的薄弱環節。原因在於,抗戰時期國軍將領虛構戰情、虛報戰績、虛領軍餉等情形十分嚴重,給後來的戰史研究帶來極大困擾。最近,學者王奇生接連閱讀了三部國軍高層人士的抗戰日記。三人分別是軍令部長徐永昌,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陸軍第四十一師師長/第二十六軍軍長丁治磐。三人在抗戰時期的職務,分別代表了國軍最高作戰指揮部、最高軍法執行機構和戰爭前線的高級將領。

------------

日軍撤退,國軍報捷

張發奎說,“我感覺敵人能攻占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占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戰期間我一貫思路都是這樣。”

張發奎晚年回憶錄中,對抗日戰爭有過這樣一段總結性的表述:

我參加了三個重要戰役: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桂柳會戰。可以說,在戰略上這三次會戰都是成功的,我們以空間換取了時間;但在戰術上,我們失敗了。說句真話,我從未取得過一次勝利,可是我延宕了敵人的前進,還多次重創了敵軍。在整個抗戰中,我們一直采取守勢。

張發奎在回憶錄中坦承:“為了宣傳目的,敵人每撤退一次,我們便上報一次勝仗。中央對此十分了解,這些都是虛假的勝利”;所謂粵北大捷、收複南寧,其實都是日軍自動撤退。他雖然聲稱自己無法評論其他戰區的所謂大捷,但仍忍不住指出:“三次所謂長沙大捷(一九三九年秋,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二年一月)同所謂粵北大捷相似。敵軍誌不在長沙,猶如它們誌不在韶關,它們隻不過是佯攻而已。我的觀點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感覺敵人能攻占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占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戰期間我一貫思路都是這樣。”

張發奎的說法,在徐永昌、何成濬、丁治磐的日記中得到了更具體、更細致的印證。虛報戰績、誇大宣傳,是各國對外作戰宣傳的慣用手段。抗戰時期,國軍各高級長官謊報戰功更屬常態。如敵人攻占某地後,有時無意長期占據,會主動撤出。每當遇此,前方將領均會以“大捷”向上申報和對外宣傳。中央雖明知內情,也往往認可。抗戰時期的很多“大捷”大體如此。直接與聞軍事委員會的最高決策的何成濬,洞悉各高級長官之虛報內情。

--------

第二次長沙會戰曆時33天,第9戰區宣稱擊斃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日軍攻占長沙的計劃宣告破滅。

軍令部長徐永昌在10月14日的日記中則這樣寫道:“薛伯陵對外記者及武官談話,發表湘北之役,敵遺屍四萬一千餘具雲雲,使本部戰訊發布組大為作難。又據報,長沙外藉傳教師語外記者及武官,敵人二十七日入長沙約兩萬人,留四日退去。又該訪察團對湘北戰頗感失望雲。”[1]

軍令部次長林蔚向徐永昌轉述從蔣介石那裏聽到的湘北真實情形後,徐永昌在10月25日日記寫道:“一、湘北戰之序幕,敵人掃蕩大雪山時,戰區所報我軍如何轉出反包圍敵人等等,完全子虛,斯役我第四軍吃虧極大。二、敵人打過汩羅江以後,我軍已無有戰鬥力之軍師。三、所報俘獲敵人不到十個,槍許有幾枝,餘可想矣。”

關於第二次長沙戰役的成與敗,蔣介石在南嶽軍事會議上斥責第9戰區“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獲敵人很多的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丟盡了黨國軍人的臉麵”。

所有跟帖: 

怎麽張發奎說的話帶有毛澤東的語調?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7/2019 postreply 21:53: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