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油工業隨著1963年大慶油田產油300萬噸,實現國內石油基本自給。到六十年代後期的“三五”計劃時期,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大油田會戰成功,不僅滿足了國內高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還有很多富餘,具有對日出口原油創匯的能力。1972年中國原油產量4567萬噸。這是中國農業由依靠農家肥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轉向大量依賴化肥、農藥、農機灌溉排澇的石油農業的能源與原料基礎。
1970年7月,原紡織工業部、第一輕工業部和第二輕工業部正式合並為輕工業部,錢之光出任部長。周恩來宣布:全國重點抓輕工,輕工重點抓紡織,紡織重點抓化纖。“反正不能隻靠棉花過日子。”
據顧秀蓮回憶,李先念和餘秋裏曾稱讚錢之光,“個子不高,膽子不小”。他走馬上任後不久,就有了大膽的想法。
1971年下半年,錢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建設幾個化纖基地,要搞100萬噸,相當於2000萬擔棉花。所需的技術設備,則可以從國外引進。
對此,周恩來、李先念指示國家計委研究一下,考慮引進解決穿衣問題的化纖設備和解決吃飯問題的化肥設備。
四三方案啟動。
到1977年與西方國家談成了222個項目,進口總額51.4億美元。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1973年初確定的26個大型工業項目至1982年全部建成投產,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1][2][3]“四大化纖”1982年全部投產後,中國從1984年起,宣布取消長達30年的布票。
錢之光(1900年-1994年2月5日),浙江省諸暨縣牌頭鎮王家宅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紡織工業的主要奠基人。
錢之光早年就讀於私塾,後考入牌頭同文書院,此後輟學加入中共組織的工會運動。大革命初期,在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組織的創始人張秋人、宣中華等人指引下,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杭州地委秘書處工作。1927年8月,任中共兩浙鹽運使署黨支部書記。1929年赴上海籌備綢廠。後隨毛澤民到天津籌建印刷廠。1933年夏進入中央蘇區,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委員會委員兼對外貿易總局局長,負責蘇區供給工作[1]。1934年參加長征,任中央沒收征發委員會組長[2]。1935年抵達陝北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對外貿易總局局長。1936年2月,隨李克農抵達洛川,與張學良、王以哲談判達成中國工農紅軍與西北軍互不侵犯、通商等協議[3]。1937年春,到陝西西安、山西太原等地采辦軍需物資和糧食[4][5]。
抗日戰爭期間,調八路軍南京辦事處工作,隨後八路軍南京辦事處與武漢辦事處合並,錢之光任新組建的辦事處主任兼新四軍武漢辦事處處長[6]。1939年,擔任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處長,負責輸送兵源與物資工作。1944年,任中共重慶工作委員會委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後稱重慶局)委員,中共中央南京局委員兼財政委員會副書記,並任十八集團軍駐南京辦事處處長,南京中共代表團辦公廳主任[7][5]。其中在重慶中共中央南方局任職期間,曾參與籌備重慶談判[8]。
1947年,錢之光調往香港組建華潤集團總公司並任董事長,負責統戰活動與物資運輸[9]。在香港期間,奉中央指示,先後將在香港的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郭沫若等民主人士秘密送往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治協商會議[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錢之光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1954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書記[2][5]。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68年,擔任紡織工業部革命委員會主任。1970年,紡織工業部、第一輕工業部、第二輕工業部合並成立輕工業部,錢之光擔任輕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78年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分部後,錢之光擔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在主持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的32年間,建立了紡織機械製造業體係,提出了發展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並舉的方針,先後組建了上海金山、遼寧遼陽、天津、四川長壽、江蘇儀征等大型化纖生產基地,使中國成為世界化纖工業大國之一[2][5]。1981年,改任國務院顧問。1982年,任中共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0]。
錢之光是中國共產黨第八屆至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特約代表。他還是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5]。
1994年2月5日,錢之光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