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當文盲傳人

今天有人談到文盲的話題,忍不住要說幾句。

我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曆史長河中最偉大的文化,所謂我們通常說的文化人,就是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人。不具備文化的人,自然了,就叫做文盲。

我還以為,人從書裏乖。也就是說,書本可以給人知識,但是未必能夠給人文化。識字多的,稱為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未必是文化人。隻有知書達理的讀書人,才可以勉強稱為文化人。

解放初期,有識字班和掃盲班,如果是我的話,就進掃盲班。中國舞台上有一個有名藝人,叫趙麗蓉,她就是一個不識字的文化人。我們都知道,她曾經當著全體華人的麵,題寫“貨真價值”幾個字,後來她說起她自己來,我們才知道,她學的其實是啞巴漢語。我們大家都知道啞巴英語一說,就是說會說的話寫不出來,寫得出來的字念不出來。然而我們都知道,當趙麗蓉在舞台上風光無限的時候,昔日的同台角兒新鳳霞感慨萬千。

其實不用感慨,雖然新鳳霞認識的字多,還嫁了一個大文豪,但是卻遠遠不如趙麗蓉有文化。她連王光美的一句“我們都是毛主席的好學生”這樣簡單的話都聽不懂,認識再多的字,嫁多麽出口成章幾步成詩的牛人,又怎麽樣?最多也是一個識字的文盲。

而今,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到那個語無倫次的化學教授,都是彰顯出人文素養缺乏的問題在華人圈子裏日益突出,一群“有知識沒文化”的網友回首文革,總是喜歡拿些個案和黑板報層次的觀點來栽贓文革,有力度嗎?我記得美國,我們生活的家園,一法治文明行走天下的牛國度,曾經有過法官,男的,一邊審理案子,一邊自慰。被檢舉出來以後,醫學專家在他法座的下麵地毯上,發現有大量的DNA物質,比陳章良在恐龍蛋裏找到的DNA片段完整得多。想一想,如果有人以此說明美國的法製是一個球,有力度嗎?沒有。

如今的初等高度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較忽視人的素養、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方麵的教育。看一看我們這些祖國花了老本培養出來的,出了國就不回去的,滯留海外無所事事,在文學城惹是生非的一個個人五人六,有幾個有文化的?全都是些認幾個字的文盲。

做一個文化人吧,看在同壇論道這麽多年的老網民的份上,勸你們幾句。

文化形態主要有三種: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製度文化。古人認為安定天下有文治和武功兩種方法。《禮記》說:“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需要用武功來吊民伐罪,安邦定國,例如武王伐紂。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則要靠文治,就是用道德理念來教化民眾,例如文王所做的那樣。

“文”這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褒義詞,例如《尚書》和《詩經》裏的 “文人”,是指有文德之人。通常講的“文教”也是文德之教。

而知識主要是指具體學科的知識,例如物理知識、醫學知識、文史知識等,是偏重於記憶性、技術性、職業性的知識。文化不然,文化是要深入到認知者的本體中去的,是要成為生命體中的靈魂的東西。文化具有超越具體職業、學科的特點,但又能影響到一切職業的行為。

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文化。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第一位,是非常正確的。隻有道正了,授業和解惑才是有意義的。

中國古代的賢哲,把道德理念分解為各種形式的禮,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恭敬謙讓、文雅相待等都是通過禮體現的。把這些東西都取消了,它所蘊含的道德也就隨之消失了。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再看看我們天天流連忘返的論壇,連最起碼的禮儀都沒有了,網民素質的提高,到了多麽緊迫的地步啊!

人文知識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兩張皮,人文知識是人文精神的載體,隻有將知識講透、講精彩,人文精神才能彰顯。而如果離開了知識點的講授,隻講禮學精神,就會將思想架空。 禮是要踐行的,所以《禮記》說:“禮者,履也。”

有一種說法:“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你能夠寫出洋洋灑灑的長文,但就憑一句“因為我的母親無從歌頌起”,我就知道你認識再多的字,也是一個文盲。

那些推崇李南央的人,是被什麽打動的呢?說臭味相投有罵人的嫌疑,說你也是文盲應該不過份吧?

最後借用錢穆先生的幾句話與各位朋友共勉:


“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誌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