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國寶級攝影師薛伯青:影像記錄人民海軍的誕生 》這篇文章,作者是曆史學者薩蘇和薛伯青外孫女劉茜,文中圖片由劉茜獨家授權刊發。
薛伯青是八一電影製片廠1952年建廠時調來的又一位老前輩。
薛伯青(1910-1989)
原名薛榮濤,又名章文青,男,籍貫江蘇武進,後遷居南通。1928年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專習攝影。1931年參加昌明影片公司,負責攝影、洗印、美工等職。後又在新華公司等擔任攝影,拍攝了:
《火燒平陽城》《火燒紅蓮寺》《夜半歌聲》等影片。他積極參加進步電影活動,抗戰期間拍攝了《綏遠前線新聞片》及《木蘭從軍》《嶽飛盡忠報國》。曾親赴革命根據地拍攝了《彭雪楓師長追悼大會》《新四軍的部隊生活》等紀錄片。1949年6月擔任了華東海軍攝影隊隊長。
1952年調八一電影製片廠,擔任副總攝影師,先後拍攝了大量藝術片和故事片。
主要電影作品及簡介:
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黑山阻擊戰》、《永不消逝的電波》、《狼牙山五壯士》、《江山多嬌》、《猛壟沙》、《獵字99號》、《二泉映月》、《三個失蹤的人》。
國寶級攝影師薛伯青:影像記錄人民海軍的誕生
封麵新聞特約撰稿 薩蘇 劉茜
薛伯青(1910-1989):中國早期的著名電影攝影師,一生拍片一百餘部;他是為新四軍留下影像資料的唯一專業攝影師;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軍,是新中國第一代部隊攝影師。
1949年4月23日,是華東區海軍的成立日。它是第一支中國人民海軍,即今天東海艦隊的前身。作為華東區海軍攝影隊隊長,自1949年6月14日至1952年6月間,薛伯青先後拍攝了“南京、鎮江接收國民黨海軍”、“長治號軍艦起義”、“海上演習”、“人民海軍建設”、“吳淞口、長江口掃雷”、“一江山島戰鬥及剿匪”以及“浙江軍區海軍功模大會”等珍貴曆史資料。
張愛萍、薛伯青在新四軍時期的合影。
1944年9月,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在戰爭中犧牲,張愛萍接替彭雪楓擔任了四師師長。此後,薛伯青都是在張愛萍和任泊生的領導下在上海開展地下工作。
據張愛萍次子張勝先生回憶“每次,薛伯伯來我家,我父親都會和他一起擺弄各種攝影、衝洗器材,我們家很多合影也都是薛伯伯拍的。”
1949年5月28日,張愛萍到了上海,並約老朋友薛伯青到自己的住處見麵。
薛伯青沒有想到,與張愛萍將軍的這次會麵,為他帶來了記錄中國人民海軍誕生和成長曆程的難忘經曆。
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和老上級,薛伯青向張愛萍匯報了幾年來在上海的工作情況。
張愛萍聽後,略停片刻—就這片刻,決定了薛伯青此後數年的工作內容:“現在成立了華東區海軍,你們歸隊吧。到時,需要你來拍攝接收國民黨海軍的材料。等具體時間定下來,再通知你。”
薛伯青(左)與張愛萍(右)合影於海軍。
此時的張愛萍將軍剛剛奉命組建新中國海軍的第一支部隊——華東區海軍,富有文化素養的張愛萍將軍意識到應該由專業人員將這段曆史記錄下來,而薛伯青便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人民海軍創建的見證人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發起渡江總攻。4月23日,林遵率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的起義,這促使黨中央、中央軍委果斷做出正式成立人民海軍的決策。當天,中央就電令第三野戰軍立即組建海軍,暫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海軍。這個名稱被沿襲了相當長的時間,1950年,中央軍委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同時確定華東區海軍接收軍委海軍總司令部和華東軍區的雙重領導,改稱為“華東軍區海軍”,但人們仍習慣稱後來成為東海艦隊的這支部隊為“華東海軍”。,華東海軍經常通過三野向軍委反映、解決問題。
張愛萍任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並同時兼任三野前委委員。
白馬廟照片。
1949年4月23日,江蘇泰州白馬廟,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後。立即召開三野前委會,討論並決定:將三野教導師師部率第三團、野司偵察營(少一個連),及蘇北海防縱隊等單位,首批調入華東海軍。
當然,發生在張愛萍將軍與薛伯青見麵之前的這一切,薛伯青都不得而知。薛伯青是華東海軍在上海接收工作結束的最後一天,接到張愛萍親授的海軍入伍通知。這位抗戰中便不時穿越在戰爭火線上的攝影師,這次真的穿上了軍裝,成了人民海軍創建的見證人。
百忙之中,張愛萍將軍並沒有忘記催促薛伯青盡快報到,而且,給了他一個驚喜。6月14日,薛伯青接到海軍通知,叫他到司令部去。見麵後,張愛萍向薛伯青布置了在海軍的工作:“海軍成立了一個攝影隊,讓薛岱雲也來參加工作,你擔任攝影隊長。準備在上海、江陰、南京、鎮江等地拍攝接收國民黨海軍的素材。攝影機和膠片先用你私人的,我以後再給你們解決。”
薛伯青和薛岱雲夫婦,身著人民海軍的軍服。
自1949年6月14日至1952年6月間,薛伯青先後拍攝了“南京、鎮江接收國民黨海軍”、“長治號軍艦起義”、“海上演習”、“人民海軍建設”、“吳淞口、長江口掃雷”、“一江山島戰鬥及剿匪”以及“浙江軍區海軍功模大會”等珍貴曆史資料。
他留下的這筆寶貴財富其實還應該有更多的內容。當年由薛伯青介紹加入海軍攝影隊的電影攝影師陳俊老人回憶:“薛老拍的海軍資料非常豐富。我曾經在八一廠的片庫中看到過寫有海軍資料字樣的片盒,可能都是沒有經過剪輯的原始資料;薛老調入八一廠時從海軍帶過來的。可惜我們沒有看到完整影片,薛老隻告訴我兩個字:‘保密’。”
當然,這些影像資料到今天已經全部解密了,但原始膠片已經無從查找,隻有薛伯青家中保存的海軍部分影集和老照片。
早期海軍將領合影,右起林遵、張愛萍、金聲、曾國晟。
一艘修複的原日本海防艦。
記錄“海軍建軍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1949年8月28日,也是薛伯青先生終生難忘的一天。
下午,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頤和堂會議廳接見華東海軍代表。薛伯青作為我華東海軍的一員,有幸目睹了偉人的風采,並與接受接見的華東海軍司令員張愛萍、參謀黃勝天等人及幾位原國民黨海軍將領一起與毛澤東主席合影留念。
這是薛伯青第一次見毛主席。毛主席和每個人握手問好。張愛萍在旁邊介紹每一個人的情況,當介紹到薛伯青時,張愛萍說:“薛伯青同誌是中國有名的攝影師。他參加新四軍工作有十多年了,一直在上海白區做秘密工作。現任華東軍區海軍攝影隊長。”
主席聽罷,再一次和薛伯青熱情握手,並親切地說:“好,在白區鬥爭不容易。部隊和敵人打仗,是明鬥,有計劃、有準備。而白區鬥爭是非常艱苦、複雜的,任何時候都會發生突然的情況。”
主席鞭策大家要積極工作,說:“革命的成功不是靠一個人,我們需要海軍、空軍、陸軍聯合起來解放全中國。海軍是我們的新部隊,要好好培養。”接著,主席又笑著說:“雖然我能管你們。但是,我沒有海軍的知識,還要向你們老海軍學習。”會談持續了近兩個小時。最後張愛萍司令員提出讓主席為海軍題詞。第二天,主席綜合了大家的意見,首次為海軍書寫了:“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
毛澤東滿懷信心地談話極大地鼓舞了新老海軍人員。“原海軍”人員感慨:“黨把我們當作海軍建設中的技術骨幹,這說明對我們是很信任的。我們應該把建設海軍看作是我們當年的初衷,以主人翁態度,同心同德,貢獻我們的力量。” “新海軍”更是振奮,紛紛表示要團結原海軍人員,努力學習技術,不辜負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一個加速創建人民海軍的高潮在華東海軍內迅速掀起。
張愛萍的次子張勝所著《從戰爭中走來》一書中對這次會見有如下的描述:“毛澤東以他自己的行動支持了海軍的創意。他在北京召見海軍的代表,這是海軍建軍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為了表示我們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新中國海軍的誠意,父親(張愛萍)通過當時擔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向中央建議,請毛澤東接見海軍起義將領和愛國人士代表。毛澤東欣然讚同。
1949年8月28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應為頤和堂會議廳——筆者注)。接受毛澤東接見的國民黨海軍人員有: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機械署曾國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主任、我黨地下工作者金聲,國民黨海軍興安號艦長、總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徐時輔。
我(張勝)問他(張愛萍):‘你這個海軍司令,不規規矩矩的,卻跑來跑去地拍照片,這行嗎?’父親說:‘有什麽不行的?毛澤東說你們隨便照!……主要是薛伯青同誌拍的。’薛後來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是我軍第一代攝影師。在我家的相冊裏,至今還保留了他和我父親當年給毛澤東拍攝的許多相片,有正麵的、側麵的、逆光的。毛澤東的頭發很密很長,打著手勢。”
照片,前排左起:黃勝天、徐時輔、張愛萍、毛澤東、曾國晟、林遵、金聲;後排左起:蔣成玉(作戰科長)、王真(作戰參謀)、薛伯青。
有意思的是,這張照片中還有一個花絮 -- 眾多人民解放軍軍官之中,還有一個穿著國民黨海軍製服的,這就是徐時輔。他這樣穿著當然不是有什麽異常傾向,而是因為當時海軍還沒有製服,而徐時輔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海軍軍人,認為不能穿著陸軍軍服去見國家領導人,於是換了一身沒有任何標誌的舊海軍軍服前往。
這張照片一直懸掛在薛伯青家的客廳裏。筆者在采訪中注意到,黃勝天將軍的客廳中也掛了一張同是這張合影但是另一個角度的照片。黃老說當時拍了很多張,每人拿到的可能都有些區別,還有的照片人員站位排列也有變動。
薛伯青在會見期間第一次為主席拍了照片。多數都是在主席講話的過程中抓拍的,側麵的居多。有主席夾著香煙傾聽的、還有主席打著手勢講話的。
毛澤東主席1949年8月28日在中南海頤和堂會議廳(薛伯青攝)
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起義將領林遵。
薛伯青和林遵一起工作,逐漸對這位愛國將領有一些了解。林遵,1905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出身於海軍世家,係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侄孫。
右起:張愛萍、林遵、薛伯青
1950年4月23日,南京草鞋峽江麵,在華東海軍組建一周年的慶祝大會上,林遵副司令員莊嚴宣告:“本軍各艦隊已奉命正式成立。”張愛萍司令員兼政委頒發各軍艦命名狀、軍旗、艦長旗、艦首旗等。此時留下的攝影作品,多為薛伯青所攝,不過,後來很有一些人把這批照片當成了“白馬廟海軍成立儀式”,那就屬於曆史的誤會了。
張愛萍在南京草鞋峽江麵上舉行的軍艦命名典禮上,為“井岡山”艦授予“命名狀”。
1950年4月23日,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張愛萍頒發艦艇命名狀。
1949年8月下旬,張愛萍司令員因舊傷複發,請求調離海軍。這一要求雖然得到批準,張愛萍將軍調任浙江軍區兼三野第七兵團司令員,但鑒於粟裕將軍攻台陸軍需要配合訓練,所以中央決定,雖然張愛萍將軍已經調離,但華東海軍仍由他領導。實際上,張愛萍將軍在此後的幾年中,仍在嘔心瀝血為海軍的建設做出貢獻,而人民海軍的航跡,也逐漸從東海擴展到黃海,擴展到南海。北方的各個水警區,中南海軍的艦隊,都在這個過程中被建設起來。
1950年5月,張愛萍(前左二)、趙啟民(前左三)、袁也烈(前右二)、康誌強(前左一)等華東海軍第一屆黨委會成員合影。
1951年8月6日,海軍第一次政治會議在青島召開。
張愛萍在海軍第一次政治會議上講話。
記錄“人民海軍第一批骨幹力量”
1949年8月10日,為便於管理新籌建的海軍學校,華東海軍領導機關由上海遷往南京中山北路薩家灣,進駐原國民黨交通部辦公大樓。
8月15日,華東區海軍學校正式成立,校址選在南京挹江門內鹽倉橋,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院內。
9月14日,華東區海軍學校正式開學。陸軍轉入海軍的“新海軍”人員學技術;張愛萍司令員與訓練處技術教育科科長徐時輔一起協商後,針對陸軍調入海軍的官兵文化水平低,技戰術零起點的特點,擬定出“用兩個月時間進行單人戰位技術為主的突擊訓練安排和上艦後邊執行任務邊學習,求得軍艦開得動、打得準,避免發生人為事故”為原則的海軍技術訓練計劃,比原海軍訓練時間整整縮短了6個月,為加速建設人民海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原國民黨海軍的“原海軍”人員學政治;改掉在舊軍隊中的不良習性和作風,了解人民軍隊的宗旨、了解新社會,提高階級覺悟,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華東海軍航海大隊學員在進行六分儀測量訓練
張愛萍查看炮口。
11月8日,第一期3500餘名學員結業後全部上艦,成為新中國人民海軍的第一批骨幹力量,華東海軍創造了以兩個月組建出一支能戰鬥的海軍隊伍的神話。
1950年3月,張愛萍率艦上工作調查研究團在“廣州”艦與部分幹部合影(前排左起:徐時輔、張愛萍、林遵;右一為“廣州”艦長盧振乾)
1949年10月1日,開國閱兵式上,由華東海軍學校8名幹部和40名戰士以及安東海校的部分學員組成了海軍受閱部隊,作為受閱部隊的前導,接受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展現了年輕的人民海軍的朝氣和力量。
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人民海軍開始被建立起來。這裏麵,早期的幾代中國海軍領導人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愛萍將軍請調後,毛澤東欽點大將肖勁光接替張愛萍出任海軍司令員。1950年1月12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肖勁光為海軍司令員。1950年4月8日,正式任命劉道生為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右起:肖勁光、劉道生、肖華
1950年4月14日,軍委海軍機關正式成立。軍委海軍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海軍的建設走上了全國統一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