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建都於郢長達411年之久,也就是現在荊州市城北約五公裏處的紀南城。為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位於紀南城的東南隅,是一處南北走向的平緩崗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郢城後,這裏便淪為廢墟並成為秦漢時期的一處貴族墓地。城內現有300多個夯築土台和一些古墓葬,地下文物十分豐富。經過考古鑽探,已發現秦和西漢時期的古墓180多座,168號西漢墓就是其中的一座。
1975年元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2460部隊七中隊要在荊州城北紀南城鳳凰山建立雷達陣地,需占地5000平方米,涉及地下古墓葬36個。為此,江陵縣革命委員會以江革(1975)3號文向上級請示。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3月27日以(75)文物字第73號文批複湖北省革命委員會:“興建雷達站和營房以前,先將建築物下麵的墓葬進行發掘。”當時,江陵縣即將這一工程納入了紀南故城配合農田基本建設進行文物保護和發掘工作的計劃之中。當時,文物戰線將這計劃稱之為“考古大會戰。”來參加的有上海、天津、湖南、河南、四川、山西、青海、江西等八個省、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的部分師生,還有本省的文物幹部,本縣文化、文物部門的幹部,解放軍2460部隊,縣人武部和縣公安局的幹部以及民工共400餘人,發掘工作曆時三個多月。
1975年,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開始發掘168號西漢墓。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二棺,槨室分為頭廂、邊廂和棺室三部分,棺室與另外兩室之間有門窗相通。墓內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和竹牘“告地書”。根據這一竹牘記載,死者名叫遂少言,江陵西鄉市陽裏人,生前爵位為五大夫(縣委書記,西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死亡年齡約60歲,下葬時間為西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陰曆)13日。距出土時已有2142年。出土時古屍外形基本完整,身長1.66米,體重52.5公斤。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32顆牙齒齊全且牢固(這很難得),鼻道暢通,左耳鼓膜猶存,腦殼完整,腦膜血管清晰,內髒器官齊全,膽囊很大,內有200多顆結石。死因是胃潰瘍穿孔引起的腹膜炎。骨骼正常,皮下膠原纖維保存良好,與新鮮組織非常接近,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保存程度甚至要好於長沙馬王堆的辛追女士,盡管他永垂不朽的年代比辛追女士還早一些。馬王堆女屍是1973年發掘的,而鳳凰山男屍是在1975年發掘的,這一前一後,湖南湖北出了兩具性別不同的古屍,而且都是距今2000年以上,實在是厲害。當時還有人編了副對聯,叫做“鳳凰對馬王,愛你沒商量”。身為縣團級幹部的遂少言書記,家當不僅有玉印(含在嘴裏)、竹牘、石硯等日常生活用品。頭箱內放置的有象征死者生前出行的木雕車、船、馬、牛、狗模型及奴婢木俑,還有署名的象征服侍死者的奴婢木俑,共出土木俑46個。邊箱內主要放置漆、木、竹、陶、銅器等生活用具以及竹筒、銅錢與陶倉、灶等模型用器。隨葬文物共500餘件,其中如大型彩繪漆扁壺、雙頭虎形漆盾、彩繪竹簡,繪有三魚彩畫的漆耳杯和完整的鞋襪。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支可能是現存最早的毛筆以及一座“迷你”型的糧倉。墓內竹簡記載有“田者男女各4人,大奴大婢各4人”,說明西漢初期不僅有家內奴婢存在,而且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它為研究西漢初期社會經濟提供了重要資料。但他的官比利倉總理小得多,殉葬品也寒酸了一大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