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宣隊挽歌

來源: 宜城漁翁 2019-04-07 13:46: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09 bytes)

 工宣隊挽歌

 

    比起紅衛兵,軍、工宣隊在“文革”中存活時間長,起的作用大。其代表人物遲群和謝靜宜,直到四人幫垮台後,才退出“文革”舞台。

 

    1976年10月,遲群與四人幫一同被捕,被免去職務並開除黨籍。1983年被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出獄後因癌症去世。

 

    謝靜宜,女,河南商丘人。粉碎四人幫後,被隔離審查。2017年3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1970年7月國務院科教組成立,接管原教育部和國家科委的工作,遲群成為科教組的主要領導成員。1971年下半年,遲群提升為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兼革命委員會主任,同時又是國務院科教組副組長,後帶領“梁效”寫作小組。

 

    1973年4月,遲群曾找陳景潤,要求他“揭發”華羅庚“盜竊”陳景潤成果的問題。

 

    1975年,因未當選中央委員,與同為清華大學領導、當選中央委員的謝靜宜反目。多次與謝靜宜吵罵,矛盾公開化,在教職員工中影響惡劣。

 

    1975年8月,惠憲鈞、柳一安、呂方正、劉冰等四人寫信給毛澤東反映遲群和謝靜宜的問題,成為“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導火線”。

 

    1976年3月26日,清華、北大10餘人列席政治局會議,當麵批鬥、聲討鄧小平本人,開創了中共曆史上由基層人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直麵鬥爭中央領導人的先例。據不完全統計,自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夏,全國各地約有30多萬人次來到清華從事"批鄧"的"學習、取經",還有10多個國家駐華使節和記者來觀摩"批鄧運動"及大字報。

  自1975年11月起,遲、謝以及清華工宣隊在文革最後的11個月裏,大力鞏固其地位,大力整合幹部隊伍,幾乎把清華打造成了政治堡壘。 在“四人幫”被一舉粉碎還不到3個小時,遲、謝便束手就擒。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覺得您老不遺餘力地傳播這些表象事物,又沒有深刻揭露背後真正黑手的東西,就正是黑手想達到的目的: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3:54:47

抹黑及反對毛主席。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3:55:06

您老不遺餘力地傳播這些東西,和公開抹黑及反對毛主席的勢力所做的,屬於異曲同工。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3:56:35

您老傳播的這些東西,讓人的感覺就是:毛主席看中並意欲培養的,都不是好東西。記得上次就跟你誠心指出過,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107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3:59:21

曆史就是曆史。“毛主席看中並意欲培養的”,有十大元帥,十大將、鄧小平、華國鋒等國家棟梁。 -宜城漁翁- 給 宜城漁翁 發送悄悄話 宜城漁翁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4:05:09

林彪元帥也是國家棟梁? -競選- 給 競選 發送悄悄話 競選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6:33:58

喲 也露出本質靠百度了? -小寧波♂- 給 小寧波♂ 發送悄悄話 小寧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4:01:44

有點四不像,講曆史吧!東拉西扯的不得要領。是批判嗎?除了棍子,沒有實情。 -方家胡同- 給 方家胡同 發送悄悄話 方家胡同 的博客首頁 (134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4:11:31

所有人在這裏,無論說什麽都是在討論,絕非那些隻會出粗口者可以理解的。 -方家胡同- 給 方家胡同 發送悄悄話 方家胡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15:57: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