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曆程

來源: bebe2014 2019-03-19 12:00:5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176 bytes)
越南戰爭曆程
 
作者:史實

  

1965年1月美國總統約翰遜批準了美軍出兵南越。同年3月美國戰鬥部隊開始登陸南越。
 

在蘇聯看來,美國介入越戰是美國的國策失誤,“有限戰爭”政策更是美國的軍事錯誤,這兩個錯誤將導致美國陷入衰落。美國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維持南越局麵,還在南越損失了許多美國士兵的生命。越共遊擊戰則以柬埔寨為庇護地,使美軍難以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美國若長期陷於越戰的損耗之中,將會引起美國的國力衰退和人民厭戰,接下來可能造成兩種遠期後果:其一是當美國國力衰退至某一程度時,便無法再支援南越,而南越一旦失去美國支援,必定很快陷落;其二是一旦美國國力落後於蘇聯陣營時,美國將失去海外基地而退回本土。

因此蘇聯的策略是借越南戰爭拖住和消耗美國,蘇聯隻需以少量投入來援助北越,即可奏效。1964年11月27日,剛上台的蘇聯新領導層發出了“願意向北越提供一切必要援助”的聲明,並在1965年春初步援助河內1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幾個月後又增加援助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這不可避免地引起毛澤東的強烈反應。從1965年5月起中國對北越的“援助”數量突然暴增,其國內也展開“支援越南”的狂熱表演:中國當局連續在全國組織了總數超過10億人次的“抗美援越”示威,展示給河內看。

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是美蘇雙雄對峙。就軍事和經濟的潛力而言,中國在若幹年內不可能對於美國或蘇聯構成威脅。中國很是古怪,雖然在實力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很微薄,卻喜歡勞民傷財,折騰滋事,引起周邊國家的敵意,卻又很懼怕被“包圍”,於是就采取各種手段想打破“包圍圈”。北京“援越”目的與河內的戰爭目的並不一致。這對於蘇聯是一個極好的插手契機。俄國人精於地緣政治,它的戰略專家解釋俄國對中國的傳統策略是:“俄羅斯的上策在於引導中共向南麵(注:即東南亞)擴張,使其喪失對北麵和西麵(注:即蘇聯)的注意力”。蘇聯的圈套是:誘導中國把注意力集中到東南亞,通過“援越競爭”來消耗中國的有限國力,再通過越共利用中國國力去消耗美國的國力。事實將證明,在1965-1975的十年裏,蘇聯的這個圈套是成功的。

從1965年春起莫斯科開始大量援助河內。而中共也開啟了失去唯一盟友北越的過程。蘇聯的軍火援助,包括足夠組建四個坦克師的重型坦克、裝備多個機械化師的新型裝甲車、上萬門多管速射火箭炮和重型大炮──蘇製150MM加農炮的射程可達30公裏,令中國大炮望塵莫及。蘇聯的援助還有當時非常先進的米格-21、米格-17等戰鬥機,蘇聯一次就給了北越24架。這些都是北越熱切盼望的東西,中共則沒有類似的東西來競爭。蘇聯的援助大幅增長了北越的軍事實力,北越有了正規的坦克裝甲兵團和空軍,還有了先進的防空導彈網絡,裝備SAM-II型和SAM-III型導彈係統320多套。當蘇聯導彈參加北越防空戰鬥的第一天,無敵的美軍B-52重型轟炸機被擊落了7架,此後B-52便逐漸退出了越南戰場。蘇聯的防空導彈擔負著北越的主要防空任務,而中國落後的的高射炮和探照燈無可奈何於美軍機群,中國防空部隊幾乎沒有擊落過美機。中共第54軍高炮連指揮員回憶在北越參戰情況:“美軍飛機飛得很高,在地麵根本看不見也聽不到聲音。我們高炮連被分配了一片天空,上級來電話叫打,就朝那片天空盲目開炮,轟了一天,連美軍飛機的影子也沒看到。”此後在河內的要求下,中國防空部隊分批撤出北越,至1969年4月全部撤畢。

北越更大規模地派遣部隊滲入南越。美軍的防禦行動被迫擴大,增派美軍到南越。西方“左派”的反戰鼓噪也就同步增強。蘇聯在有效地消耗美國,北越與蘇聯的關係在迅速走向密切。而北京顯然認為蘇聯是在與中國爭奪河內。周恩來告訴北越領導人:“我總擔心站在我們之間的(蘇聯)修正主義者。”北越“和美國打仗”是需要靠大規模戰役贏得勝利而不能靠遊擊戰,所以北越渴望得到蘇聯的重型武器。因為地理上的原因,蘇聯集團的援越物資需要從陸路過境中國。而中國總是加以阻撓。1967年4月範文同在蘇聯援越物資過境問題向周恩來表示不滿。這些,促使北越認定中共在事實上以阻撓為籌碼企圖控製北越向中共就範。北越因而懷恨,為蘇聯所樂見。

另一方麵,中國的實力無法與蘇聯競爭。中共不免焦躁,對北越采取了逼迫方式以求速勝。1966年4月13日周恩來、鄧小平、康生在北京與黎筍會談,鄧小平咄咄逼人地指責黎筍:“為什麽你們害怕惹惱蘇聯?那麽惹惱中國呢?我要坦率告訴你們我現在的感覺。毛主席曾批評我們在越南問題上‘過分熱心’了。現在看來,毛主席是有遠見的。現在我們有13萬部隊在你們國家裏。我們還向邊界地區派出了1萬軍隊(後備支援)。我們還討論了戰爭爆發時中國參戰的可能性。由於我們的熱心,你們懷疑我們了吧?”接著,鄧小平威脅道:“你們方麵有些人要利用這類事情在我們兩黨兩國之間製造分裂。我直言相告,現在中越關係不僅是蒙上了陰影,而且已經造成了一些傷害。這不隻是由於我們對蘇聯援助的評判問題,你們是在懷疑中國幫助越南另有企圖吧?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我們可以立即撤回我們的部隊,沿邊界部署的(中國)軍隊也將受命返回內地。”

黎筍性格頑強,他不象範文同那樣沉著冷漠。他反駁道:“困難在於我們之間的看法有所不同。我們認為蘇聯援助是真誠的,因此我們既不談蘇聯是否會出賣越南,也不在蘇聯援越物資運輸的問題上指責中國。主要問題是如何評判蘇聯。你們說蘇聯正在出賣北越,而我們不這麽認為。其他一切問題都植根於這個評判之中。今天我要說,一個(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對另一個(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的評判,應該建立在國際主義的基礎上。像越南這樣的小國,非常需要國際援助。這種援助可以使我們少流許多血。我們仍將與蘇聯保持良好關係。為了維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國際主義,越南南方的發展進程就是推遲個三、四十年也沒關係。”在此,黎筍幾乎在直接告訴中共:即使北越不能贏得越戰,河內也不會向中共就範。

在越共中央,阮誌清大將尤為反感:“他們(中國人)在許多事情上給我們帶來麻煩。他們在這裏阻撓我們,在那裏束縛我們的手腳。”河內多次提醒北京,援越應該是中共的舊債今償,北越是理所應得。例如在1965年10月範文同向毛澤東重提舊事:“奠邊府之戰隻解放了我們的一半國土”;1968年10月17日黎德壽指斥陳毅,“那時(日內瓦協議簽訂後)我們從越南南方撤到了北方,聽任南方同誌們被殺害,都是因為我們錯誤聽取了你們的勸告。”北越對中共的不滿發展到漸行漸離,表麵上仍然搞平衡,盡力避免矛盾激化而影響到中蘇兩國對北越的援助競賽。

黎筍說:“盡管越南與中蘇兩國都保持了團結,但實現這個目標是十分麻煩的。每年我都得去中國兩次,就越戰局勢與他們(中國領導人)會談。至於對蘇聯人,我根本沒有做任何事。中國壓我們脫離蘇聯,禁止我們與蘇聯來往。他們把情況弄得十分緊張。鄧小平與康生對我說:‘我們將每年援助你們幾十億(人民幣),但你們不可以再接受蘇聯方麵的任何援助。’我不能容忍,我說:‘不。我們必須與整個(共產黨)陣營保持團結一致。’”

1962年夏,胡誌明要求北京援助“南方越共”,中共一次就提供了各種槍械9萬件。1963年中國經濟狀態開始好轉,周恩來準確解讀毛氏“輸出革命”的外交路線,並傾力執行,他反複宣稱“(援助北越)我們現在是當仁不讓,見義勇為。”而劉少奇的溫和外交路線被排斥了。

1968年,越南戰爭出現了一個戰役高潮。在1968年之前,越共在戰場上對付美軍的策略是以遊擊戰進行戰略消耗。美軍一直找不到打擊越共主力的機會,對遊擊隊的襲擾感到束手無策,人員傷亡逐漸增加。而美國人民普遍感到美國卷入越戰的時間過長,導致支持越戰和反戰的分歧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內部也開始出現撤軍的呼聲。這些令約翰遜總統感到沮喪和憂慮——這位老人處在幾麵夾攻的困境中堅持著美國護衛自由的責任。5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 MacNamara)向總統指出:“我們應該通過談判尋求一個比較接近的政治目標”。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赫爾姆斯(Richard Holmes)也在給總統的特別備忘錄中分析說,美國撤出越南對美國的權威將是一個重要的挫折,但最終不會永久地損害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能力。1967年10月21日,美國2萬名憤怒的反戰者在華盛頓國防部的五角大樓前示威,決心要關閉這個機構。另一方麵,因為美軍大幅度升級對北越的轟炸,北越終於表示願意和談。1967年7月21日範文同聲明:“我們要求(美軍)無條件地停止轟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和談將不會存在障礙”。從8月始,美國政府與北越開始了接觸。

依照北越的戰略,“人民軍”擴充已達200萬人,而且從1965年以來得到蘇聯援助的重型武器,實力大增,戰爭形勢大致形成了均勢,可以試探著將遊擊戰轉為正規戰。北越很清楚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反戰浪潮、以及由越戰引起的美國社會的立場分化。依據反法戰爭的經驗,北越認為在條件有利時,隻要再創造一次奠邊府式的軍事勝利,配合以廣泛的宣傳攻勢,有可能瓦解美國人繼續在越南進行戰爭的意誌,達到迫使美軍撤出南越的目標;也可以借此向北京方麵和莫斯科方麵展現河內的自主決定權。因此,河內策劃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名為1968年“春節攻勢”。而當胡誌明和武元甲以及他們的盟友表示對“春節攻勢”的反對之後,北越發生了一場社會清洗。因為盡管對南方的戰爭最初喚起了北越民眾對共產黨的支持,但這場戰爭很快就變成了一個泥潭,而黎筍、黎德壽對此的反應是:強化“全民皆兵”,對河內戰爭政策的任何抵製都會被扣上“叛國”罪名。

此前,林彪多次陪同毛澤東與北越領導人會談,他總是不發一語──他在國際“革命”方麵,既不內行也不熱心。隻有一次他很罕見地說出他對越南戰爭的策略:“熬”。林彪告訴範文同、武元甲說:“麵對強大的美國,你們的辦法就是熬。熬,就會勝利。”“熬”原是小火久煮之意,喻以慢性消耗和時間去磨損美國人的耐力和信心。從日後事實來看,林彪的勸告有可能是取勝之道。但林彪不曾提防他的看法會引起周恩來的惱火,蓋因“熬”不僅有利北越,也會使中方跳出蘇聯罩在中國頭上的“競爭”圈套。如此一來,周氏在“援越”上的表演餘地就會被壓縮。但當時周恩來悶聲不吭,沒有計較。幾年之後,周恩來才發泄了這口悶氣。

問題出在此前北越“人民軍”從未與美軍正麵交手,沒有實戰經驗。事實上美軍的戰力遠遠超出了河內的估計。“美國士兵作戰十分勇猛。但是北越人主動了作戰的時間、地點和期限。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情況常常如此。”按照越南戰爭的不成文規則,戰事總是在越南春節前後(1-2月間)休戰,河內和西貢都宣稱今年(1968)也不例外。但是1968年1月31日淩晨,即越南的春節第一天,在南越百姓互相慶賀新年的歡樂時候,40萬北越軍隊和30萬南方越共,發動了“春節攻勢”,突然攻擊南越各地的城市和軍事基地。從當時的軍事圖上看,北越以8路正規“人民軍”分別從北越、寮國和柬埔寨入侵南越。同時越共武裝也在南越內地展開襲擊。順化(Hue)、峴港(Da Nang)、西貢、芽莊(Nha Trang)、堤岸(Cholon)等22個城市和地區遭到攻擊。此前十天,已有5個營的越共突擊隊裝扮成難民、農民、工人,滲透到西貢城裏。他們的武器軍火分別藏在花車、棺材、表麵蓋有蔬菜和大米的車輛裏運到了城內。1968年1月31日淩晨700名越共突擊隊襲擊了新山一(Tan Son Nhut)的美國空軍基地。而潛入西貢的越共突擊隊分別襲擊了西貢的總統府、電台、參謀總部等地。一個19人的越共突擊隊以平民打扮,乘一輛舊卡車來到駐西貢的美國使館,把外牆炸開一個豁口衝進使館。當他們試圖用火箭筒炸毀使館大門時,被擔任警戒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所壓製,雙方激烈交火,19名越共突擊隊員全部勇敢戰死。

北越的“春節攻勢”,使美軍終於有了與北越“人民軍”正麵交戰的機會,於是很快投入全麵反攻。越南曆史上的“三朝舊都”順化市一直被北南雙方承認為非軍事區,南越並沒有在順化部署軍隊,因此北越部隊順利地占領了順化。他們在這個人口僅為14萬的城市裏,殺害了3,000多名南越公務員、知識分子、教會人士和西方遊客,包括婦女和兒童。美國海軍陸戰一師在2月初奪回順化。陸戰一師是美軍的頭等精銳,該部曾在1943年太平洋戰爭中的瓜達卡那爾島戰場與日軍血戰,殲滅日軍5萬人;在1950年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中抗擊中共主力軍隊(第九兵團)12個師的圍攻,臨危不懼,傷亡第九兵團6萬人,展示了正宗的美軍陸戰隊風格。此時,在被稱為“越戰最殘酷的近距離交戰”的順化巷戰中,美軍陣亡142名士兵,擊斃4,000餘名“人民軍”,北越軍人的屍體鋪滿了順化的街道。戰鬥中,美軍士兵艾爾弗雷多•岡薩雷斯(Alfredo Gonzalez)身負重傷,仍然用機槍掃滅北越軍隊的火力點,直至血盡而亡。他本是墨西哥人,13歲時獨自流浪到美國,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他長大後參加了美軍陸戰一師。在順化之戰中,岡薩雷斯作出個人所能作出的對美國的最高回報。順化之役,北越不斷增援兵力,以7個師對陣美軍陸戰一師,但最終敗走。

溪山(Khe Sanh)戰役是北越“人民軍”對美軍的另一場嚴酷挑戰。溪山駐有美軍的一個炮兵團,座落於南越境內的西北角,臨近寮國邊境,靠近“胡誌明小道”而遠離後方。此地並非戰略要塞,但是北越另有所圖,認為全殲美軍炮兵團可以造成奠邊府戰役式的震撼,必然影響全局。北越派遣曾參加過奠邊府之役、有作戰經驗和頑強戰鬥力的精銳部隊第325師和第304師約4萬人,包圍了溪山。另外有北越3個師排開陣勢準備阻擊美軍增援部隊。1968年1月21日北越軍隊猛烈炮轟溪山並發起地麵進攻,炸毀了溪山的飛機跑道和主要的彈藥庫,並擊毀數架美軍飛機。防衛溪山的6,000名美軍進行了頑強抵抗,發射了大量炮彈。美軍使用空中優勢,出動直升機和運輸機每隔十幾分鍾就飛來補充彈藥。溪山之役曆時77天,美軍的地麵抵抗和空中攻擊,使北越“人民軍”陣亡2萬餘人,傷數倍。北越一再增兵,始終無法攻克溪山。4月7日北越自動退兵。

1968年北越的“春節攻勢”顯示了北越人的勇敢戰鬥意誌,但沒有實現河內的作戰意圖,而在事實上“把人民軍變成了撲火的飛蛾”。河內預計的南越百姓呼應越共的起義情況並沒有發生。美軍重創了北越“人民軍”,也沉重打擊了南方越共遊擊隊,形成了一個殲滅越共的最佳機會。但美軍的傷亡也在成倍增加。南越方麵則要拖住美軍的保護,乘機要求美軍增派20萬部隊,以徹底鏟除越共遊擊隊。但這時美國的“左派”勢力在狂熱支持北越。“春節攻勢”的戰事引起了美國媒體的普遍關注,全程報道了戰爭場麵的空前激烈殘酷,也展示了南越防衛力量的脆弱無能,美國人對南越政府的信心開始被扭轉。在整個越戰中,美國沒有輸過任何戰役(Battle),卻最終輸掉整個戰爭(War),這除了美軍行動受限於美國政府的戰爭政策之外,輸掉戰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國軍人過分顧忌平民傷亡和不忍於雙方的生命損失。這種觀念和心態經過西方“左派”的挑撥煽動,逐漸擴展成了“反戰”運動──美國人的反戰觀念很不明確:他們認為並不是越共不欠揍,而是不該犧牲美軍士兵的寶貴生命,去那遙遠的地方管別國閑事。而西方“左派”的政治動機是無法用短視來解釋的——“左派”製造的輿論對河內的支持力度居然超出了北越人的期望。本來,共產黨發動戰爭將交戰雙方一個個年輕活潑的生命,推向死鬥的險惡境地,不該受到讚揚。美軍士兵是在繁榮舒適環境中和在人道價值觀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善良男女,他們為保護一個素不相識民族的自由,離開美國的太平樂園來到猙獰的殺戮戰場,在越南叢林裏做舍生忘死的戰鬥,堅守在難以忍受的雨季而不知戰爭何時結束。他們的人道情懷是一種深入他們內心的自然反應,當別人遇到危難時他們會自然產生援助願望。在南越,他們見到了真正的凶殘,這令他們萬分驚愕。美軍在戰場上的艱苦卓絕的苦鬥既是保護人類自由也是保護自身性命,卻被西方“左派”們指控為心狠手辣的“屠殺”;越共的恐怖活動則被“左派”譽為“聖戰”。一個著名“左派”、好萊塢影星“河內珍”(Hanoi Jane,亦稱“無恥珍”shameless Jane),在訪問北越“俘虜營”時,當麵咒罵那些被俘受折磨的美軍英雄是“戰爭罪犯”。

事實上,美軍最大的弱點是堅持生命至上的人道底線和道德自律,這種善良顯得十分蒼白,而被越共充分利用,常使美軍蒙受暗算襲擊,因為越共專門隱藏於平民之中。美軍盡量避免平民的傷亡,這使越共並不害怕美軍。越共最畏懼的是韓國派往南越的4萬韓軍。原因是韓軍每對越共作戰必勇悍肉搏,且不屑區分混雜在平民中的越共分子或者庇護者,一概就地殺斃而毫不遲疑,對於凡有越共挖洞藏身的整個村莊也必定摧毀,這就極大地增加了越共活動的實際成本,令越共膽寒。如此一來,越南平民轉而視越共為禍源,往往是越共遊擊隊進村,百姓就集體逃離村莊,把越共晾在空蕩蕩的村中。韓軍取勝的訣竅很簡單:手段堅決,做到與越共同樣地敢於否定人命價值,越共就沒有招數了。韓軍在反擊越共方麵可以放手對應,反而沒有受到西方“左派”或反戰團體的抨擊。

在美國國內的財政緊張、兵源不足等情況下,美國的反戰運動加速蔓延,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在越南進行的是一場沒有價值的“肮髒戰爭”,數以萬計的美國士兵喪生在那遙遠的熱帶森林裏,還毫無意義地投入了大量的美元和物資。懷有各種不同目的群體集合在“反戰”旗幟下,包括喜歡鬧事的“左派”、害怕上戰場而逃避兵役的年輕人、發泄精力的大學生、支持民權運動的團體、持有某些宗教理念的人、天真愛好和平的群體、政治短視者等等,他們在美國掀起了更大的反戰浪潮,極大地影響了美國國會的視野。在這種社會情緒下,約翰遜總統的增派軍隊、增加越戰開支等計劃都被美國國會否定,迫使約翰遜不得不“逐步降級”對北越的轟炸。越共遊擊隊也得以在南越戰場上繼續生存。在美國國內的種種壓力下,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總統宣布放棄參選下屆總統。此時河內因為軍事失敗而表示願意回到談判桌。1968年5月10日美國代表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北越代表黎德壽在巴黎開始了預備性會談。

早在1964年夏季,河內為了阻止美國向南越派兵,曾表示願意與美國和談,中國當時讚成北越采取和談。但是到了1965年,中國突然強烈反對北越與美國談判,一再堅持北越隻能戰鬥不能和談。中國立場的轉變與越戰升級無關,而與蘇聯從1965年開始的大規模“援越”有著明確關係。1967年4月11日周恩來告訴範文同、武元甲,“我們認為,你們的鬥爭越接近勝利,我們與蘇聯的鬥爭就越激烈。我們要動員全世界人民來支持你們取得勝利,而蘇聯一定要你們半途而廢。你們越接近勝利,蘇聯修正主義就越會設置障礙,背信棄義。我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說的,提醒你們保持警惕。”黎筍也證明:“(1968年)美國人想和我們談判的時候,(中國領導人)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說:‘你們不能坐下來和美國談判。你們必須把美國部隊牽到北越來和他們作戰。’(中國)這樣出爾反爾,向我們施加壓力,讓我們極為困惑。”

前已述及,美軍由於受限製不能攻入柬埔寨以獲得決定性的戰果,無法鏟除南方越共在柬埔寨的庇護所,也無法切斷越共的物資供應和兵員補充,致使越共遊擊隊在每一次損失後都能夠卷土重來,美軍的消耗也越來越大。但美軍對北越的轟炸和對南方越共的打擊也使河內遭受嚴重損失。而南越方麵在努力拖延(暗中阻撓)美國與北越的和談。於是,越戰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1968年,北京方麵和莫斯科方麵加劇了在河內爭奪影響力。蘇聯支持北越以和談方式促使美國撤軍,美國也認為蘇聯可以作為斡旋者而發揮重要作用。在蘇聯的調停下,北越於1968年4月3日開始與美國談判。中國對越美和談戒心倍增,對北越與蘇聯日趨密切的關係和越蘇走到一起的前景極為不安,遂一麵竭力阻撓越美和談,一麵給北越增加援助想攏住河內。但中國還是不能與蘇聯抗衡:蘇聯援助至1968年時已超過了中國既往多年援助的總和。中國對蘇聯恨之入骨而又無可奈何,隻好一再對北越施加壓力,不讓北越與美國和談,並停止了蘇聯援越物資的過境運輸。但蘇聯開辟了經印度、緬甸、寮國的運輸線,繞道援助北越。這些做法讓河內認為中國正在背棄北越,也讓中國在蘇聯的“蘇中越三角”圈套裏,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968年4月13日周恩來指責範文同:“你們4月3日的(和談)聲明不僅讓全世界人民感到吃驚,甚至連敵人都大吃一驚。對世界人民來說,這是你們的妥協,幫助美國解決困難。連戴高樂都承認這點。隻有一件事我們沒料到,就是馬丁•路德金在4月4日被刺殺,就在你們發表聲明的第二天。如果你們的聲明晚兩天發表,這個刺殺事件也許不會發生。”

但河內並不買賬。範文同也是精通此技,他冷靜反擊道:“你們的意見是建設性的,我們會認真考慮。但畢竟是我們,而不是你們,正在與美國戰鬥。我們自己對我們的軍事和外交行動負責。”範文同還告訴周恩來:“蘇聯同誌們懷著巨大熱情聽了我們的情況介紹。阮文通(Nguyen Van Thong)同誌還向葛羅米柯(Andrey Gromyko,蘇聯外長)通報了有關情況。蘇聯同誌全力以赴地援助我們,他們表示支持我們獲得最完整的勝利。”——每次範文同想讓中國吃醋,中國總是堅決上當。1968年6月中國當局組織了群眾反越示威,在廣州、昆明和南寧的北越領事館,抗議河內在蘇聯調停下準備和談,北越駐昆明領事館還遭到了嚴重破壞。

1968年10月31日美國政府暫停對北越的轟炸,促成了即將在巴黎舉行的北越、越共南方陣線、南越政府和美國的“四方談判”。中國對和談的種種阻撓失敗了。11月5日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以體麵結束越戰為諾言,當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11月17日毛澤東率林彪、周恩來、陳伯達、康生,一起會見範文同,毛說道:“我讚成你們又打又談。我們有那麽一些同誌,就是怕你們(和談)上美國人的當。我告訴他們不會(上當)。”

越共領導人懷有更大的期望。北越的目標是不惜代價地打贏戰爭,這就需要出奇製勝,派兵繞道從柬埔寨領土向南越腹地發動遊擊戰。按照北越的三個戰略階段,當前時期是用遊擊戰來消耗南越,向均勢期過渡;日後則把遊擊戰改進為戰役進攻,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有著可靠的戰力支援係統,而支援係統須依賴於一條大“運輸線”的建立。北越買通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西哈努克精細的“中立”平衡開始彎曲。北越價格是每年500萬美元“租用”柬埔寨東部地區用於戰爭。西哈努克瞞著國會和政府,私自簽署了為期15年的“租用協定”,派遣他的大舅子每年去河內秘密領取這筆錢,再回金邊轉交存在西哈努克個人賬戶。西哈努克偷偷出賣國土的行為是日後(1971年)導致柬埔寨國會以全票廢黜他的主要原因。

這條“運輸線”就是“胡誌明小道”,起點是北越穆嘉關,向南穿越寮國東南部的狹長地帶,進入柬埔寨東部地區,全長一千多公裏。“胡誌明小道”在寮國和柬埔寨境內的路段,原本是叢林中長年形成的多條的山間路徑,其走向概略與南越邊界平行10-20公裏,在南越國境線以西發出很多叢林分支進入南越境內。它在柬埔寨路段約300公裏,依次穿過柬埔寨東北部的拉塔基裏省(Ratanakiri)、蒙多基裏省(Mondulkiri)、東部的磅占省和柴楨省,止於柬埔寨東南部的楔進南越的“鸚鵡喙”(Parrot’s Beak)地區,此處距南越腹地西貢僅百多公裏。北越人員與武器裝備沿著“胡誌明小道”從北越進入寮國,繞過十七度線的北南對峙軍事防區後,即可在任何中途進入南越境內。最初,沿“胡誌明小道”南下的北越部隊,徒步翻過重重山林,憑臆測在不定的地點轉向東方,分散為許多遊擊組潛入南越,其行程緩慢而且成功率低下,大多數遊擊組都是有去無回被殲滅。1961年北越決定大力開發“胡誌明小道”,北越部隊首先擴建了叢林路徑,在沿途建起許多轉運站,站距恰為一天的徒步行程,每站都配備向導。其後又在各轉運站附近建立小型的營地、醫療站和補給站,形成基地。通常一名向導,帶領約五十名北越人員,走到下一個轉運站,向導再返回原地點待命,而下一站的向導也照此運轉。這個方式使向導對其引導的固定路段極為熟悉。

“胡誌明小道”在叢林中曲折迂回,不見陽光,極易隱蔽,但後來終被美軍偵察到。初,美國人弄不懂北越人在寮國和柬埔寨的森林裏,修築那種多條並行的土路有何意義。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分析,美國人得出結論:那土路的唯一用處是繞道向南越腹地發動侵略進攻。“胡誌明小道”在越南戰爭中的重大作用,正如當時的寮國政府首相富馬所言:“胡誌明小道正是越共遊擊隊的生命線,越共若喪失這條小道,不但無法再對南越進行侵略戰爭,而且越共部署在南越和柬埔寨的武裝力量也將麵臨被擊滅的危險。”

在遊擊戰擴大後,越共指揮部和大量基地都設在柬埔寨境內的“胡誌明小道”附近,越共依賴那些基地對南越發動入侵襲擊。從戰爭角度看,是美國充分尊重了柬埔寨的中立,才使“胡誌明小道”能夠建立並成為越共最主要的庇護所和整補區。“胡誌明小道”是北越的一個偉大而卑鄙的創舉,也是戰爭道德上的不對等戰法。

實際上“南方越共”本土遊擊隊在1957年幾乎都被南越政府剿滅了。1960年12月河內派遣越共政治局委員阮友壽(Nguyen Huu Tho)、北越“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阮文通(Nguyen Van Thong)和黎德英(Le Duc Anh)等人在柬埔寨東部叢林裏設立遊擊戰總指揮部。源源不斷而來的北越士兵冒充“南方人民”,發動了“越南戰爭”(簡稱“越戰”)。1961年2月越共打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南方陣線”)的招牌,但世人還是習慣地稱之為“南方越共”(Vietcong)。現在,“南方越共”有兵30萬,分布於柬埔寨境內的各基地。阮友壽是“南方陣線”主席,黎德英是“南方陣線”總參謀長,阮文靈繼續擔任“越共南方局”首領。實際上,阮友壽隻是“南方陣線”的表麵人物,而“南方陣線”的政治領導權和軍事指揮權分別掌握在阮文靈和黎德英的手裏,這兩人都是黎筍團隊中的堅定人物。在整個越戰期間,北越輪番投入了170萬軍人“遊擊隊”入侵南越。南越以50萬政府軍與之對抗。雙方在狹小的南越領土上廝殺,形成一個巨大的戰爭旋渦。

1964年8月2日發生了“東京灣事件”。從北越角度來說,為避免美軍介入戰爭,並不願挑起這種事件。8月13日黎筍、範文同去北京,黎筍告知毛澤東,8月2日的“東京灣事件”是由越方指揮員現場決定的結果,而不是河內的預謀。“東京灣事件”引發美國國內的憤怒,製止北越侵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政府慎重討論了介入越南戰爭的必要性,最終認為:北越的行為構成了共產主義向東南亞擴張的重要部分,如果南越失守,東南亞諸國將會象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為阻止共產主義向東南亞的侵略,美國出兵南越的正當性已經形成,美國的國會和民眾也一致支持美國進行幹預。1965年2月越共偷襲了南越波萊古(Pleiku)的美軍基地,約翰遜總統終於批準了美軍出兵。1965年3月8日第一批美國戰鬥部隊登陸南越,到年底陸續有10萬美軍來到南越。越戰由此從區域戰爭轉化為世界兩大陣營的又一次熱戰,美國直接麵對龐大的共產陣營。美國的亞洲盟友韓國、澳洲、泰國和新西蘭也少量出兵參戰。

美國介入越戰,盡管在道義上占據了製高點,但軍事進展卻蹣跚不前。這是因為從肯尼迪到約翰遜都沒有謀求在越戰中取得軍事勝利,而采取了“有限戰爭”的政策:華盛頓不允許美軍以優勢戰力贏得戰爭。美國政府知道北越是“越南戰爭”發源地,但企圖在不擴大戰爭規模的原則下,迫使北越停止侵略南越。美國國務卿臘斯克(David Dean Rusk,1909-1994)詮釋美國的越戰政策是:“如果河內和北京肯於放過南越,我們就打道回府。反之,我們便處於一種嚴重的局勢之中,就有一場真正的戰爭要打了。”所以,在多年的越戰中,美軍的地麵部隊始終沒有進攻北越,海空軍沒有封鎖北越海防,空軍也沒有轟炸河內市區(生怕炸死市民)。北越對這種威脅不大的“逼和”當然不會恐懼。而華盛頓一方麵向南越增兵;一方麵又執迷搖擺,阻止戰爭的擴大,禁止美軍將地麵戰事擴展到柬埔寨的“胡誌明小道”區域,甚至對越共的滲透路線和基地的轟炸目標也予以慎重選擇。美軍的行動原則是:沿南越漫長的邊境線,協助南越政府堵住越共遊擊隊的滲透。

這是一個目標與手段相矛盾的戰爭政策,它使美軍在南越作戰時受到困難。一份研究報告說困難在於:

其一,美軍找不到敵人。北越軍人順“胡誌明小道”南下,進入南越境內就變成老百姓式的“越共遊擊隊”,消失在黃皮膚黑頭發的人海中而無法分辨。越共分散在暗處利用百姓做掩蔽。而美軍不忍傷及百姓,強大的兵力與火力均不能發揮,找不到打擊越共主力部隊的機會。

其二,美軍不能有效封鎖南越邊界。由於美軍行動受限而不能越界圍剿越共,隻好沿邊境線部署兵力,試圖堵住越共的滲透。南越邊境線漫長,地形複雜,堵塞行動全無效果。但越共隨時可以由柬埔寨出擊並逃回柬埔寨得到庇護,美軍隻能停止在邊境,無法追擊越共。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以戰迫和”,而具體政策卻是禁止擴大戰爭規模。若要迫使北越停止侵略則必須擴大戰爭規模,如此則違背政策;若不擴大戰爭規模,又無法達到迫和的目標。由於柬埔寨在事實上已經主動卷入戰爭,此時越戰的關鍵定位於柬埔寨。美國政府和軍方多次討論越共使用柬埔寨領土進攻南越的問題,他們認識到這個問題關係到能否徹底擊敗北越。美國知道西哈努克隻是個被利用的小角色,無論中共還是蘇俄都不會為西哈努克出兵,但是出於對柬埔寨的尊重,美國容忍了西哈努克,沒有進軍柬埔寨,甚至沒有打算在柬埔寨東部製造一個緩衝區以隔離越共對南越的滲透。這就注定了美國在南越的軍事行動一定會受到挫折,也注定了柬埔寨人民和南越人民在未來會遭受一場奇災大禍。

北越。黎筍與黎德壽一起把北越建成了一個穩固的共產黨軍國。盡管胡誌明擁有建國威信與廣泛的人際關係,使他在越共中央的政治層麵上的領袖地位屹立不倒,但是胡誌明在河內的角色日益被減弱為“一位久經考驗的外交政策顧問,同時被視為民族與革命的精神領袖”。河內推進戰爭的主要人物是黎筍、黎德壽、範文同等人。在1963-1964年,當年邁的胡誌明反對將越戰升級,並提出在美國軍隊介入之前追求勝利時,他受到了黎筍的反對和要挾,轉而沉默以對。

在河內,升級戰爭的決定飽受爭議。武元甲撰文認為“(統一南越的)這場戰爭是漫長的﹐需要許多年的軍事鬥爭才可能獲取勝利。”阮誌清大將也認為“沒有大規模正規部隊的參與,人民戰爭不會取得勝利。”但黎筍專注不惑。自1965年直到越戰結束的1975年,北越派遣了百萬“人民軍”繞經寮國、柬埔寨進入南越領土內進行遊擊戰爭。

北越始終堅持了獨立自主的方針。資料證明,在越戰的各個階段,北京、莫斯科與河內三者之間各自對某一方表示過不滿或者憤慨,以及互相懷疑。北越與中國、蘇聯兩個大國合作,成功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標,卻頑強地拒絕成為中蘇的衛星國。因此,黎筍作為北越的最高領袖,在國內和國外,也處處隱藏有他的仇敵。其隱性仇敵之一便是中國的鄧小平。

依照黎筍設計的戰爭三步驟來看,1964-1965年越戰似乎進入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的均勢階段。北越大量擴軍已達200萬人,而人口是北越三倍的南越僅有50萬兵力。北越在正麵沿著北緯十七度線國界、在側麵沿著寮國柬埔寨邊境線,對南越形成了軍事包圍。另一方麵,滲入南越內地的越共逐漸形成積極的進攻態勢,並總結出有關叢林作戰、特工作戰和後勤補給等方麵的經驗。越共為脅迫百姓,“殺雞嚇猴”,使用匪類手段綁架殺害了二千餘名南越的村長和數萬村民。越共總是化裝成百姓進行恐怖襲擊後就逃走,但美軍並不報複那些包庇越共的百姓,致使美軍對越共遊擊戰束手無策,南越政府也是防不勝防,艱難應戰,交戰雙方沒有固定的陣線、也沒有前方與後方的區別。曾於1966年在南越駐紮過的韓國中尉崔悟錫說:“一些越南‘老百姓’白天的時候都挺友好,但到了晚上,他們就變成越共,襲擊我們。每個村莊都有秘密坑道,我們經常遭到隱蔽在坑道裏的人的襲擊或者偷偷朝我們丟手榴彈。我們親眼看到戰友就那樣倒下死去,我們那時候的憤怒情緒是可想而知的。”1963-1965年南越政局動蕩,北越認為發動全麵進攻,南越政權就會垮台,但由於美國的及時介入破滅了北越的夢想。河內知道吞並南越的關鍵在於能否迫使美軍撤出越戰。

若要迫使美軍撤兵則須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國的弱點。從戰爭角度來看,美國民性特點即是美國的兩條弱點,第一是最在乎本國公民的傷亡;第二是深厚的人道主義傳統。美國人很難理解共產黨對人命的極度輕賤,反過來共產黨卻能利用美國人的不理解。因此,北越的策略既簡單又狡猾:其一是以人海戰和消耗戰拖長戰期,造成美軍人員的傷亡,喚起美國人對美軍傷亡的痛惜而反對參戰。其二是國際統戰:本來是共產黨到處發動以平民為犧牲品的侵略戰爭,它卻以“反戰”的招牌來搗亂西方。範文同對周恩來解釋:“我想告訴你們我們抗美鬥爭的總戰略。我們的戰略分為兩個方麵,著眼於一步一步打敗美國。我們派部隊到(越南)南方,表現了我們與美國戰鬥到底的決心,我們的決心象鋼鐵一樣不可動搖;其次,我們將發動更大攻勢,運用外交策略,把美國逼到牆角,發動世界輿論來反對美國(參戰)。”於是,越共裝出受害者的可憐形象,充分利用影象資料和利用西方傳媒,指責美軍在戰爭中傷及越南婦女兒童的行為,挑唆“反戰”運動。西方“左派”也在攻擊美國政策,例如1966年美國“左派”竭力渲染一些表現美國傷兵在越南叢林中苦鬥後慘狀的戰地攝影,從心理上呼喚美國人民對自己子弟兵的巨大痛惜,並恐嚇許多本來就害怕上戰場的年輕人。

北越的軍事行動主要是由武元甲和總參謀長文進勇(Van Tien Dung)策劃。在美軍不能擴大戰場的禁令下,越共可以依賴“胡誌明小道”而盡情擴大攻勢。1965年北越為增加滲透量,拓寬“胡誌明小道”為大卡車雙向通行道。北越沒有多餘的人力施工,於是中共派遣5萬名中國工程兵,換裝進入北越和寮國東南部的寮共控製區,為北越拓寬“胡誌明小道”的寮國段。北越不允中國工程兵進入柬埔寨東部,而是派出自己部隊去拓寬“胡誌明小道”的柬埔寨段,並把“胡誌明小道”終端設置在柬埔寨柴楨省的“鸚鵡喙”地區,越共的指揮部和物資基地也大都設在那裏。從1965-1973年,在取得了寮國政府的公開支持和金邊政府的秘密允許下,美軍對“胡誌明小道”的寮國段和柬埔寨段進行了選擇性的空中轟炸。後任的美國總統尼克鬆(Richard Nixon)證實,1972年毛澤東在北京向尼克鬆請求道:“我們隻在寮國修路(‘胡誌明小道’),請(美軍)不要轟炸那裏,因為我們不是北越人。”

“胡誌明小道”拓寬工程完畢後,北越派出一支5,000人的特別部隊來控製調節“胡誌明小道”的運輸。“胡誌明小道”全線通行卡車,沿途的兵站、武器庫、醫療所的數量與設備也大為改善,兵員和軍火日夜不停地被輸送到越共在南越的戰鬥區域。中國和蘇聯的援助物資也通過這條運輸線給越共輸送。據北越在越戰後的公布,“胡誌明小道”拓寬後,僅1966-1971年的五年期間的運輸量是:兵員63萬人,糧食10萬噸,槍支10萬支,彈藥5萬噸。南越不過是一個17萬平方公裏的狹長區域,卻至少有63萬北越武裝人員侵入南越搞襲擊,世人可以體會這是個怎樣恐怖的概念。除了“胡誌明小道”,在柬埔寨境內還有另一條為越共運輸槍支彈藥的“西哈努克小路”,而糧食則由金邊政府在柬埔寨就地征集而賣給越共。金邊的一份報告指出:柬埔寨湄公河畔幾個省出產的大米,大部分被西哈努克賣給了越共,由河內和北京共同付錢。

“西哈努克小路”是西哈努克與共產黨做的又一個秘密交易。他讓共產黨國家(中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使用磅遜港(這時被改名為“西哈努克港”)和柬埔寨東部的公路網,作為向越共輸送軍火武器的補給線。柬埔寨政府收取買路費2,000萬美元/每年,買路費由中共和蘇聯共同支付。中共承認“中國花了大量的寶貴外匯,開辟了一條經磅遜港到‘鸚鵡喙’地區的運輸線”。截至1970年朗諾政府切斷這條補給線為止,“西哈努克小路”在5年多期間的軍火運送量是60萬噸,並不比“胡誌明小道”少。至此,柬埔寨的中立地位,被西哈努克徹底毀壞,他把戰禍引入柬埔寨。

在河內,黎筍團隊精確評估了美國蘇聯中國在越戰中的各自利益、目的和政策,並自信能夠在美蘇中三個大國角鬥中“漁翁得利”。胡誌明也在黨內把法國殖民當局與中國進行了比較,告誡全黨要對中國援助保持清醒。日後,黎筍回顧道:“當年到了要與美國作戰的時候,我們在政治局討論這個問題,考慮敢不敢於和美國人打仗。我們都讚成作戰。我們必須不怕美國,同樣我們也必須不怕蘇聯,也必須不怕中國。大家都讚成。如果我們不怕這三個家夥,我們就能和美國人打仗。”

所有跟帖: 

又是扯蛋。。高炮兵指揮官連高炮打飛機的基本概念都不知道。。。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302 bytes) () 03/19/2019 postreply 12:17:18

1971年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260 bytes) () 03/19/2019 postreply 13:41:31

援越高炮部隊的目標是低空飛行的美軍戰鬥轟炸機和海軍攻擊機,不是B52。 -hkzs- 給 hkz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9/2019 postreply 14:12:20

你說的是師團配屬防空單位,小口徑直瞄火器。援越高炮兵是大單位,以大口徑高炮為主,由指揮連下達射擊諸元,不是各炮自行開火。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0/2019 postreply 05:47:19

中國犯了錯誤, 跟隨錯誤。 最後,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難以置信 -bebe2014- 給 bebe2014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9/2019 postreply 12:25:3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