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有個帖子,“日軍痛擊德軍”如何如何。說史事的,同學們看到“形容詞”比如此處的“痛”要小心了。什麽是“痛”? 十個打兩個? 兩個打十個?三天速勝? 800天的拖延戰? 戰場上的傷員沒有止痛藥用?
有好故事的史事,不用任何額外的“形容詞”,讀者也能從來龍去脈中讀出精彩。誇大的形容詞,形容詞後麵接著的那個“事兒”,往往是些忽悠。給倆例子:
其實此國人與彼國人一般的友誼就好,一旦“牢不可破”了,就怎樣了?
對了,那之後不久,大量的在印尼華人被屠殺(此處到是被“痛殺”了)。
“牢不可破”?你大爺的!
再看這個:
用投票定結果的一般民主選舉就挺難得的了,一旦被太祖給“真正的”弄異化了,那之後在“座”各位鄰居在太祖治下都沒有用過一次有效果的“選票”。
“真正的”?你大爺的!
讀史,小心“痛X”,小心“牢不可破的”, 小心“真正的”。
後記:梁家河子有學問沒關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好,比如那個學問怎麽讓梁家河子走向脫貧致富的。無事實,這個“學問”一旦“大”了,其實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