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軍銜授予分析及故事—-ZT

來源: Tiger666 2019-02-27 16:16:3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1656 bytes)

1955年軍銜製,是軍史愛好者永恒的熱門話題。直到今日,某人該授何銜的話題仍充斥於網絡,其中以臆測成分居多。

 

一、1952年幹部評級與1955年授銜的關係

 

相當一部分愛好者對1955年授銜情況津津樂道、耳熟能詳,但並不很清楚1955年授銜基本原則依據。所以經常有某人是否低授、某人是否高授的評判,有的多少有理,有些則謬之遠矣。這主要是他們不了解1955年授銜基本以1952年幹部評級為依據的緣故。

 

(一)1952年幹部評級

 

1950年11月全軍第一次幹部大會決定:我軍幹部先評定排連營團等軍隊級別。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幹部評級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全軍所有幹部評定個人級別,並為今後實行軍銜製度奠定初步基礎。主要評級依據是“德、才、資”。1952年3月確定軍隊幹部級別分9等21級:

 

一等: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

 

二等: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

 

三等: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

 

四等:正軍級,副軍級,準軍級

 

五等:正師級,副師級,準師級

 

六等:正團級,副團級,準團級

 

七等:正營級,副營級

 

八等:正連級,副連級

 

九等:正排級,副排級

 

職務與評級標準:

 

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

 

一般應在正副準兵團級內確定,個別資深的副司令員、副政委得評為軍委委員級。

 

大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

 

一般應在正軍級至準兵團級範圍內確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

 

一般應評為正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

 

一般應評為副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後勤部長、幹部部長:

 

一般應評為正軍級至準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副部長、幹部部副部長:

 

一般應評在準軍至正軍級範圍內評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軍、師、團三級幹部:

 

各按正、副、準三級評定,各級正副參謀長、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應評為準級;副職幹部一般應評為副級;正職幹部一般應評為正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亦可按現職高評或低評一級。

 

營、連、排三級幹部:

 

各按正、副兩級評定,但因其德才條件不同,可酌情按現職評高或評低一級。

 

(二)當時高級將領評級情況如下(僅列舉1955年9月27日授銜者)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3人):

 

朱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彭德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林彪(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7人):

 

劉伯承(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賀龍(西南軍區司令員)

 

陳毅(華東軍區司令員)

 

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長兼中南軍區第一政委)

 

徐向前(總參謀長)

 

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

 

葉劍英(中南軍區代司令員)。

 

軍委委員級(8人):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據說因資深高評為大軍區司令員級,待考證)、羅瑞卿

 

正兵團級(36人):

 

王樹聲、許光達、蕭克、張宗遜、王震、許世友、鄧華、楊成武、傅鍾、蕭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王宏坤、蘇振華、劉亞樓、陳錫聯、陳士榘、宋時輪、葉飛、楊得誌、黃永勝、謝富治、楊勇、李達、周士第、韋國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誌民、趙爾陸、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徐立清

 

副兵團級(42人):

 

李克農、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濤、傅秋濤、王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劉震、陳伯鈞、鍾期光、唐亮、李天佑、蕭向榮、張經武、張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賀晉年

 

準兵團級(57人):

 

賀炳炎、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誌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裏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恒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袁也烈、解方、段蘇權

 

另有正軍級203名,副軍級215名,準軍級345名,正師級446名。

二、1955年評銜

 

(一)評銜標準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應以幹部1952年評定級別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編製軍銜的規定,進行全麵衡量。規定: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大校;

 

副師、準師級,多數可評為上校;

 

正團級,多數可評為中校;

 

副團、準團級,多數可評為少校;

 

正營、副營級,多數可評為大尉;

 

正連級,多數可評為上尉;

 

副連級,多數可評為中尉;

 

正排級,多數可評為少尉;

 

副排級,擔任軍官職務的可評為少尉,擔任軍士職務的可評為準尉。

 

另根據蘇聯軍事顧問意見:

 

首次授銜應壓低一、兩級,為以後晉升留餘地,不過誰也沒想到將官居然10年不晉升。

 

(二)幹擾因素

 

從後來實際授銜結果來看,90%以上的高級幹部是按照本人1952年評定的軍隊級別並參照編製軍銜規定執行的。出現例外不外乎是以下幾種情況:

 

1、將官名額限製

 

1955年授銜時將帥名額是有限製的,從後來結果看,1955年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高級將領合計250名;少將800名(其中1955年9月27日授798名,年底授2名)。所以並不是所有夠級別的人都能獲得同級主要編製軍銜,總會有人作出犧牲。

 

2、山頭派係平衡

 

典型的如王樹聲、許光達,級別正兵團,按資曆、戰功應該授上將,因為照顧紅四方麵軍、紅二方麵軍兩個大“山頭”被授予大將軍銜。

 

3、個人條件及其它因素

 

同級別幹部,因個人“德、才、資”及其它原因,高評或低評一級軍銜都屬正常。如賀晉年、段蘇權等在授銜時因受一些問題牽連導致低授。

 

(三)評銜結果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全部被授予元帥軍銜;軍委委員級全部被授予大將軍銜。

 

36名正兵團級幹部中,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徐立清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33人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42名副兵團級幹部中,李克農、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濤、傅秋濤、王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劉震、陳伯鈞、鍾期光、唐亮、李天佑等19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蕭向榮、張經武、張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等22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賀晉年1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57名準兵團級幹部中,賀炳炎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誌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裏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恒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等5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袁也烈、解方、段蘇權等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203名正軍級幹部中,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餘秋裏、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誌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餘立金、吳富善、黃誌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誌、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範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鮑先誌、皮定均、周誌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等96人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107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副軍級幹部215名、準軍級345名全部被授予少將軍銜。

 

446名正師級幹部中有125名被授予少將軍銜,其餘絕大部分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來大多晉升少將。

 

另外,王建安、李聚奎2位正兵團級幹部,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烏蘭夫、閻紅彥2位上將按地方行政級別套級,相當於正兵團級。準兵團級幹部聶鶴亭1956年補授中將。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措饒傑、賽福鼎·艾則孜三人因在地方上有行政職務,所以均套用地方行政級別,如果套用軍隊級別,相當於正軍級。

 

(四) 統計數據(限1955年9月27日授銜者)

 

被授予大將軍銜的10人中,軍委委員級8人,正兵團級2人。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55人中,正兵團級33人,副兵團級19人,準兵團級1人,無軍隊級別2人。

 

被授予中將軍銜的175人中,正兵團級1人,副兵團級22人,準兵團級53人,正軍級96人,無軍隊級別3人。

 

被授予少將軍銜的798人中,副兵團級1人,準兵團級3人,正軍級107人,副軍級215人,準軍級345人,正師級125名,無軍隊級別2人。

 

三、小結

 

本計劃對1955年授予中將及以上軍銜的正、副、準兵團級及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正軍級幹部主要經曆、三個曆史時期代表性任職、1952年定級時任職及1955年授銜情況作一一分析簡評,後發現工作量太大,僅就一些典型個案作簡要分析。

 

(一)軍銜相對高授者

 

1、王樹聲:1905年生,1926年入黨,1927年參加領導黃麻起義。紅四方麵軍副總指揮,八路軍太行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1952年任湖北軍區司令員,1955年任總軍械部長,授大將軍銜。後兩個曆史時期職務一般,正常情況應授上將,但憑紅四方麵軍副總指揮的資曆,考慮平衡因素,授大將也說得過去。

 

2、許光達:1908年生,1925年入黨,1926年入黃埔軍校。紅三軍師長,八路軍120師獨立二旅旅長,一野第二兵團司令員。1952年任裝甲兵司令員,定正兵團級,1955年授大將。資曆、戰功即使在上將中也不算出眾,還去蘇聯呆了幾年,若不是考慮山頭平衡關係,應該是上將。二方麵軍的山頭背景對許光達成為大將起了決定性作用,但到了“文革”卻又成了他被迫害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3、賀炳炎:1913年生,1929年入伍並入黨。代表性任職紅二方麵軍師長,八路軍江漢軍區司令員,一野一軍軍長。1952年任軍長兼青海軍區司令員,定準兵團級,1954年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任成都軍區司令員,成為唯一一名準兵團級上將。賀炳炎是一員虎將,戰功彪炳,隻是解放戰爭時期職務稍低,否則不會隻定準兵團級。以前也有網友戲言彭帥不會做人,本來一野架子就小,成立兩個兵團卻不安排幾個副司令員,一兵團還是王震兼政委,搞得象彭紹輝這樣的老資格都隻當軍長。賀炳炎能授上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賀龍的紅三軍嫡係中沒有合適的上將人選,本來副兵團級的廖漢生更有希望,但他一來是政治幹部,二來是賀龍的外甥女婿,反複權衡之下,還是賀炳炎勝出。

 

(二)軍銜相對低授者

 

1、徐立清:1910年生,1929年入伍,次年轉黨。紅四方麵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八路軍陝甘寧留守兵團新四旅政委,一野二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團政委。1952年任總幹部部副部長,定正兵團級,1955年授中將軍銜。如果僅就級別論,他和賀炳炎的軍銜應該調個個才合理。徐立清堅辭上將,確實顯示了高風亮節。

 

2、賀晉年:1910年生,1928年入黨,1930年入伍。紅二十七軍軍長(政委王平),八路軍陝甘寧留守兵團警三旅旅長,四野十五兵團第二副司令員兼四十八軍軍長。1950年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2年定副兵團級。由於受高崗牽連,1955年僅授少將。1957年任裝甲兵副司令員。賀晉年應該是最倒黴的一位開國將軍了,本來論戰功、資曆、級別,授上將都不會有爭議。同時另外一個人“撿了便宜”,連軍隊級別都沒有的閻紅彥臨時被拉出來作為陝北紅軍代表授上將,並被緊急任命為成都軍區第一副政委。賀將軍的軍銜是他一生永遠的痛,上層對此了然於心,在他去世後的訃告中壓根沒提“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話。

 

3、袁也烈:1899年生,1925年入黨。資曆極老,早年就和聶榮臻、葉劍英等一同擔任黃埔軍校教官,南昌起義時任團參謀長,後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22師59團團長。抗戰時期任渤海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許世友、政委康生),1952年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定準兵團級,但很快就降任海軍副參謀長,1955年授少將。袁也烈主要是因為有一段脫隊經曆,影響了個人發展和授銜,後來的降職也是個迷。

 

4、解方:1908年生,1936年入黨。早年參加東北軍,官至少將師參謀長。抗戰時期曾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最高任職為四野十二兵團參謀長,後與兵團第二副司令韓先楚一起到40軍分兼正副軍長。1950參加抗美援朝,由十三兵團參謀長直接擢升為誌願軍參謀長,1952年定準兵團級。1955年授少將偏低,可能主要原因是缺乏土地革命時期資曆,另外東北軍出身的中將已經有萬毅作代表了。

 

5、段蘇權:1916年生,1930年人團並轉黨,1932年入伍。紅軍黔東獨立師政委,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分區政委,東北野戰軍八縱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參謀長。1950年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1952年定準兵團級,1955年授少將。主要原因是黔東獨立師被打散後脫隊的曆史問題影響。權延赤說他該授上將是胡扯,且不說資曆與戰功,就是級別也不足以授上將,授中將比較合適。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當時正兵團級幹部授上將,副兵團級幹部授上將或中將,準兵團職務幹部授中將,正軍職幹部授中將或少將均屬正常範圍,搞不懂為什麽有那麽多將軍被“熱心”的網民判定為“本該授……將”?

 

如陳康,正軍級,戰功突出,授中將本來很恰當,有人硬說他該授上將。可是仔細看看,有哪一個正軍級幹部授了上將?

 

又如張震,副兵團級,戰功、紅軍時期資曆略不足,授中將屬正常,不能光看到“三野參謀長”一個職務就叫嚷授低了。希望我們高層次的軍史愛好者在遇到這種問題時全麵思考,綜合衡量,應該不難得出合理的結論。

 

四、人物評說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朱德位居第一,無需討論和爭論,彭德懷第二,亦無話說,林彪位於第三,除了軍事業績把他推上此位,別的無可解釋。

 

論資格,他僅僅是黃埔第四期學生,聶榮臻、葉劍英是他的老師,徐向前屬黃埔一期是他的學長;南昌起義時林彪是排長,而劉伯承、賀龍分別是參謀團團長和軍長、起義總指揮,陳毅在南昌起義部隊和紅四軍中則當過林彪的直接上級;林也就比羅榮桓的資曆強點。

 

然而,林彪把他的教官、上級通通越了過去,憑什麽?隻有憑硬碰硬的戰功,單憑毛澤東欣賞他是絕對不行的,要知道那時毛澤東還沒有成神,也不那麽一言堂,此外也得全軍上下心服才行。

 

不知各位弟兄聽到過沒有,我是從未聽說有人對林彪的元帥排名位置公開表示過不滿或疑問(私下裏的不服氣和爭論大概是免不了的),另外四野的戰績也為全軍所稱道,盡管有時還有些不大不小的爭論。劉伯承元帥排名元帥第四位,同樣是由於赫赫戰功,但劉帥沒有說過一句對林彪有意見的話,而且還稱讚過四野的好幾個戰例,如丁盛率四野8縱135師對白崇禧集團作戰時的的“腰斬七軍”。

 

要知道授銜名單中的排名位置可是不那麽簡單地一排了之,更沒有象後來“按姓氏筆畫為序”。關於授銜的事我多說幾句,與主題無關。

 

10員大將排名順序是: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粟裕排名第一,也靠的是響當當的戰功,如果比資曆和紅軍時期的職務,粟裕遜於多數大將,但大家同樣對第一大將心服口服。軍中一直有傳言,網上也時有帖子,說粟裕爭當元帥,或對粟裕沒當上元帥表示惋惜。粟裕的戰功是不爭的事實,可與林劉比肩,遠大於賀龍、陳毅、聶榮臻、徐向前諸帥,更不必說葉劍英羅榮桓,但粟裕的資曆確實還夠不上評元帥,如果他的戰功超過林彪,也許有可能。

 

此外以我通過三野老人們對粟裕大將為人的了解,他不大可能去爭元帥位置。曆史上他兩次讓出正職甘居副職,並不以職務地位為重;尤其後一次,如果他不讓,官拜華東野戰軍司令,授銜時評元帥倒真的有可能,軍委不會讓一個大野戰軍不出元帥。

 

粟裕1951年1月即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其時聶榮臻任代總長,副總參謀長隻有這一位,不象後來那麽一大堆,可見對軍委他軍事才能的器重。其後軍委於1952年11月任命黃克誠和張宗遜、1953年2月任命李克農為副總長。

 

1954年10月粟裕出任總參謀長,副總長多達11位:黃克誠、張宗遜、李克農、陳賡、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

 

粟裕乃一“全心全意”式的純軍人,絲毫不想粘政治的邊,出任總參謀長的四年時間裏,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所作所為半點也不“政治”,為人又堅持原則,在自認為正確的問題上常常毫不退讓據理力爭。

 

粟裕與彭德懷許多事上觀點不同,關係惡劣,毛澤東對他也產生了看法,終於於1958年5至6月遭到彭德懷主持的軍委擴大會議的鬥爭,同年10月被免職。

 

粟裕挨整表麵原因有若幹,核心原因隻有一個:必須“毛指揮槍”,任何潛在的可能對這一鐵的原則有影響的人和事都必須予以鏟除,即使是粟裕這樣主觀上絕對不會這樣想的人在其指導思想和擬議的規章製度“削弱”黨的領導時也得戴上“極端個人主義”、“向黨伸手”的帽子;粟裕與彭關係不好、觀點不同隻是表麵原因罷了,彭也隻不過做了毛的工具。一年後彭德懷挨整下台,核心原因是相同的,誘因不同而已。

 

以粟裕那樣的為人,毛澤東要命也不會相信粟裕會有威脅他的動機、能力和膽量,但一旦該人要建立的製度有可能影響其集權,無論此種可能性多麽潛在或微小,毛都會將其盡早徹底消除。在這一點上毛的敏感和遠見無人能及,堪稱大家聖手。

 

比如長征途中一、四方麵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後張國燾提出要當總書記,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覺得沒什麽,就讓他當好了,中央的其他人包括周恩來、博古、王稼祥等也都不反對,唯有毛澤東斷然說不行,寧可交出紅軍總政委職務,也不能交總書記。回話給張國燾,張也就沒堅持原議而當了紅軍總政委。

 

從這裏可以看出眾人即使是心懷異誌的張國燾都不及毛的深謀遠慮,如果張國燾拿到了總書記的名義,那麽後來開會“另立偽中央”就不是“另立”而是中央合法的人事變動,新中央自然也不“偽”。真是這樣,張國燾“此間用中央、中革軍委名義”,原中央毛、周、張、博“用西北局、西北軍事委員會名義”,曆史就會是完全不同的麵貌了。

 

毛的政治家敏感性和對策、應變能力就是比別人棋高一著,學是學不來的。

 

“天生大任於斯人”的政治家都是如此,如漢高祖劉邦,在戰敗逃入韓信大軍駐紮的廣武城時,根本不去韓信軍中,先找個小旅館住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在一大早來到韓信駐地,以漢王名義直入中軍,先取了韓信的將軍印信,然後才把韓信從床上叫起來,二人商量事情。

 

劉邦這麽做的理由是:如果戰敗時,孤身一人(還有幾個隨從)去到韓信軍中,韓信如有異心,一夜的時間,足夠釀成陰謀,下定決心,而自己無絲毫還手之力。先不讓韓信知道自己來了,待他知道時,不僅漢王人已到,將軍印都已在漢王手中,想要如何,時間、兵力、形勢各方麵條件都不具備,也就無從談起了。

 

看看一流的政治家,滴水不漏,潛在的危險事件被他“扼殺”得半點發生的可能性都沒有!不過,活得也夠累的。也許對政治家來說,這不是累,而是“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話回頭說粟裕。粟裕下台一年後,彭德懷、黃克誠等被打成了“反黨集團”。粟裕在曆史上基本與彭無關,而且是被彭德懷搞下台的,批彭可謂一身清爽,公私兩利,但他沒有因為挨彭德懷整而多說一句!有人勸粟裕把受彭整一事提出來,粟裕明確表示:“我不願在彭德懷受批判的時候提我自己的問題,我絕不利用黨內政治風浪的起伏,我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了。”他終其生都是“軍事粟裕”,從未做過“政治粟裕”。

 

其他大將各有千秋,本文無力涉及,奇怪的是大將中除了粟裕,真正的名將、戰將很少,徐海東曾是一員,但因病退出戰場太早,陳賡也算一員,他經曆不凡,多才多藝,別的方麵也很出色,給人有點博而不專的感覺,軍事能力在他身上不是絕對強項,但由他主持軍事科研、教育如任哈軍工院長則如飛龍在天,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上佳人選。其餘黃克誠半軍半政,譚政和羅瑞卿本就不是軍事幹部,張雲逸、王樹聲、蕭勁光、許光達雖主要做軍事工作,但每人都沒有什麽拿得出的傲人戰績,還不如若幹上將。

 

值得補充幾句的是當時曾擬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但因為如果這樣,其他幾位比傅作義原地位資曆更高的國民黨起義將領如程潛、龍雲等人無法安排,來自我軍將領方麵的意見也太大,最終沒有實現。不過聽說(隻是聽說)後來還是暗中給了傅作義大將。

 

消息來源是1969年在嫩江抗洪時,聽參見指導抗洪的水利電力部一個人和黑龍江省軍區一個幹部說的:1963年黑龍江發大水威脅哈爾濱,水電部長傅作義親臨哈爾濱抗洪現場視察,當時洪峰太猛,黑龍江省軍區部隊負責的一段大堤吃不住勁了(部隊絕對是在最危險的位置上,那是一種信任和光榮),部隊拚命堵也岌岌可危,在場的黑龍江省軍區某副司令員看那麽多戰士可能會犧牲,要下令撤退,傅作義發話不能撤,不然哈爾濱就全完了。某副司令員吼道:“你管不著我們軍隊!撤!”傅作義大吼:“我是大將!當然管得著你!你敢撤我馬上斃了你!”隨即傅急電告總理,總理回話同意傅的意見,並授予傅臨機處置全權。最終部隊沒有撤,堤沒有垮,哈爾濱也保住了。事後據說總理在一次會議上大大讚揚了傅作義,說傅部長這樣做非常正確,真正是對人民負責,不考慮個人(指他國民黨出身而敢於管共產黨的軍隊幹部),不然國家人民損失就太大了等等。此事聽起來有演義成分,但是出自兩位“當事人”之口,姑且記之存疑。

 

上將共57員,1955年授銜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補授一人。前10名上將名次排列是:蕭克、李達、張宗遜、李克農、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

 

蕭克名列第一,這已經夠委屈他的了。蕭克是井岡山紅四軍的老人,當大將資格絕對夠,隻因當年支持張國燾站錯了隊,盡管資曆僅略低於張雲逸而不遜於其他諸位大將,並在紅軍時期(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麵軍副總指揮)、抗日戰爭(120師副師長)和解放戰爭中(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四野參謀長、第一參謀長)的職務高於任何一員大將,僅解放戰爭期間職務低於粟裕,還是沒能側身大將之列,屈居上將,但名列榜首。

 

上將最後10名是陳明仁、賀炳炎、閻紅彥、謝富治、陶峙嶽、烏蘭夫、周桓、楊勇、李誌民、趙爾陸。1956年補授王建安、1958年補授李聚奎上將軍銜,未排名。如果重新排名,王建安不知會排在什麽位置,但李聚奎即使進不了前5名,也會在前10名之內。

 

李聚奎的資格甚老,而且上上下下人緣甚好,若幹員上將如楊得誌等人曾是他的部下,見了他畢恭畢敬。1958年他從石油工業部回軍隊,軍委和總政覺他的軍銜如何授可是件不太好辦的事:授上將吧,他的資曆比絕大多數上將都老,授大將吧,元帥大將授銜時有定數,豈可輕易增加;最後內定授上將,又怕李不滿意,於是總政派人先與李協商這件事,未及開口,李單刀直入:“我的軍銜,就低不就高,上將就可以了!”於是皆大歡喜。

 

獲中將軍銜者175人,時任總幹部部副部長的徐立清排在首位,這是因為原擬授他上將,但後來上將名額減少,他主動提出自己授中將,說自己做評軍銜的工作,理應帶頭做榜樣,最後把他放在中將第一位。中將前10名是徐立清、肖向榮、張經武、張震、劉誌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壓尾的10名是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阿沛·阿旺晉美、朵噶·饒錯彭傑。

 

1956年補授聶鶴亭中將軍銜,1958年補授賀誠中將軍銜,中將總數達177名。聶鶴亭是軍史上一位蒙著麵紗的神秘人物,參加南昌起義時是主力營長,其資格堪與大將們比肩,抗日戰爭時還身在中軍帳,後又任過四野第一副參謀長。但長期不得誌,鮮有人知其所終。有誰知道為什麽55年沒給他授銜而56年補授?為什麽隻授中將?隻知道他對自己僅獲中將銜極不滿意,受到中央嚴厲申斥。

 

賀誠是我軍衛生工作的鼻祖,建國後調地方工作,出任第二任衛生部部長,由於中醫政策問題(他非常看不上中醫,多方限製)犯了錯誤,毛澤東也發話批評了他。58年調回軍隊,補授中將軍銜。中將是衛生工作人員能得到的最高軍銜了,傅連暲也是中將。

 

1955年獲得少將軍銜者共802人,前10名是解方、陳沂、童陸生、詹化雨、劉其人、張瑞、彭富九、李信、曹廣化、魏傳統,最後10名是遊好揚、賴光勳、李木生、徐其海、黎光、賀吉祥、張步峰、樊學文、汪易、李布德。

 

少將中解方是第一名,對於解方的資曆和戰功,尤其是作為誌願軍參謀長表現出的能力和起的作用,少將是授低了,作為某種補償,他成了少將中的“狀元”。在少將中,他的軍事能力當之無愧地名列前茅。

 

另外,少數將領覺得自己的軍銜評低了,發牢騷、擺資格、拒絕穿新軍裝,甚至鬧情緒,哭鼻子。毛澤東聽說後,風趣地批評說,這叫做“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授銜時”。

 

絕大多數的將領都服從上級對自己軍銜的評定,服從上級的安排。

 

據說,軍委總幹部部本來給皮定均將軍(時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擬定的軍銜為少將,授銜名單報到毛主席那裏,毛澤東提筆寫下:“皮有功,少晉中”,於是,皮定均的軍銜由少將變成了中將。

 

在《百戰將星—韓先楚》(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中則記錄一個故事:“55年下半年實行軍銜製時,組織上從韓先楚的職務和資曆考慮,以評中將軍銜上報,毛主席審閱時批示:‘韓有功,中晉上’”,所以韓先楚掛上了上將軍銜。

 

也有不少將領,在得知自己即將被授予的軍銜時,主動向組織上請求“讓銜”,上演了諸多佳話。

 

時任裝甲兵司令員的許光達將軍,得知自己即將被授予“大將”軍銜時,主動給毛主席寫了一份信,希望將自己的軍銜降為上將。

 

他寫道:“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餘,惶愧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許光達在心中自陳,自己雖然於1925年參加革命,但“戰績平平”,而且1932-1937年間,自己在蘇聯養傷,從蘇聯回國後,一直在後方工作。許光達謙虛地說,自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其他大將比,和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

 

在寫這封信之前,許光達已經主動向賀龍同誌提出“降銜”,通過這封信,他再次希望“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這封申請書轉到了毛澤東同誌手中,毛主席非常感動,他對身邊的同誌說:“這是一麵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

 

1955年授銜前夕,在大連養病的徐海東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非常不安。正巧周總理來到大連視察,並探望他,徐海東當麵表示:“總理,我長期養病,為黨工作太少,大將軍銜,我受之有愧啊!”總理非常感動,緊緊拉著徐海東的手說:“海東同誌,授予你大將,是根據你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決定的,不高也不低!”

 

時任訓練總監部外訓部副部長的孫毅將軍,紅軍時期就當過軍團參謀長,很多和他資曆差不多的同誌被授予上將軍銜,他的軍銜卻是中將。有人替他惋惜,他卻說:“共產黨員應該淡泊名利,要與別人比工作貢獻,不與別人比職銜高低!”其實在授銜之前,孫毅將軍就主動給上級寫信,表示:“我隻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授銜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足矣!”

 

紅軍時期當過師長的白誌文將軍被評為少將,有人勸他去爭一下,他卻說:“有什麽好爭的?很多人連命都沒了,我們活下來的,評一個少將應該知足了。想想鄧萍同誌,知足吧!”鄧萍,紅三軍團參謀長,犧牲時不足三十歲。

 

上將中的三名起義將領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在國民革命軍中都是中將。董其武、陳明仁將軍知道自己被授予上將時,也主動請求不要授予這麽高的軍銜。

所有跟帖: 

. -toyota1- 給 toyota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7/2019 postreply 17:00:35

徐海東,真男子,大丈夫…!我佩服!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44 bytes) () 02/27/2019 postreply 21:02:15

徐在軍事應該還是有一套的,隻是後來身體垮了,沒能展現出來! -Tiger666- 給 Tiger6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02:13:40

徐海東一族83人,有66人慘死於黨國槍口下。 -吾道悠悠- 給 吾道悠悠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01:35:44

毛是世界著名的軍事家,共軍是他創建的,為什麽沒有軍銜? -XYZ94538- 給 XYZ9453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4:30:18

傳奇故事!傅作義這人:一輩子不說硬話 一輩子不做軟事。 -公鯊- 給 公鯊 發送悄悄話 公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08:07:52

55上將(含)以下授銜排名按大單位。 -znr0505- 給 znr050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1:13:20

都是禍害中國的匪啊。大家跑到海外慢慢應該忘了這些東西。我以前也喜歡研究。 -danjuan- 給 danju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1:15:52

那句有淚不輕彈的名言不是說的粟麽? -Timberwolf- 給 Timberwolf 發送悄悄話 Timberwolf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1:36:49

你太外行了 -動不動- 給 動不動 發送悄悄話 動不動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3:54:43

我姥爺是軍隊衛生係統的高幹,他說傅連暲本來是定的上將,但傅堅決要求降一級,導致衛生係統的幹部都降了一級。 -動不動- 給 動不動 發送悄悄話 動不動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3:58:26

傅連暲讓的不是軍銜,而是級別,軍隊衛生部從副兵團降為正軍。 -動不動- 給 動不動 發送悄悄話 動不動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4:21:24

副軍級幹部215名、準軍級345名全部被授予少將軍銜。(有誤,28軍副軍長肖鋼是大校。) -czhz- 給 czhz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18:21:46

列的真清楚,又看到我大舅的名字了! -hhtt- 給 hhtt 發送悄悄話 hht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19 postreply 21:47: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