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五道口
京劇能否與時俱進 - 與大費探討
京劇從創始到今天有幾百年了,聽眾人數由少到多然後又回到少,在大江南北經曆 輝煌也曆盡坎坷。究竟是什麽讓京劇走到今天這一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京劇 能不能與時俱進這是半個世紀來探索的一個題目,但是目前仍然沒有一致的答案, 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個答案。京劇仍然會在爭論中生存。
京劇的盛世已經過去了,這是事實。京劇究竟算不算衰落呢?我個人認為不能算衰 落。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人們並非覺得京劇不好而去冷落它,皆因是社會發展給人 們提供了多樣的文化娛樂形式,過去京劇或者說民族傳統戲劇一支獨放的局麵被打 破了。我們不難想象在沒有電影電視的生活裏京劇會有多少觀眾,會給觀眾帶來多 少喜怒哀樂和曆史知識(好像是吳含講過京劇對曆史知識的普及作用極大)。
普遍的認知是:京劇是老年人喜愛的藝術形式,年青人不會去喜歡京劇。這個說法 20年前開始就說過很多,當時正值電視機進入百姓家庭。事實也是如此,記得20多 年前在公園裏唱戲或在劇場裏聽戲的都是60以上的人為主,偶爾有些年輕人。可20多 年過去了,現今聽戲的人還是60多歲的人為主,當然年輕人的比例略有增加,也就 是說現在這些60歲的人要不就是到了年齡才喜歡,要不就是當年30歲40歲的時候就 喜歡。可見,觀眾群是穩定的。不僅如此,就我個人的經曆來看,喜愛京劇的年輕 人比前些年增加了許多。有個側麵的證據,上網人肯定是年輕人居多,在網上討論 京劇的和唱京劇的(不僅是萬維網)多數是年青人。我碰上的網上票友就有福建,甘 肅,江蘇,上海,山東等地的,百分之八十是35歲以下的。北京天津的就更不用說 了。說完這些事實,再回頭說與時俱進的問題。
喜歡京劇的人分幾類,一是一般的愛聽幾句,這類人最多。通常也是這批人主張把 京劇加以改變,配器加以變化,使之更加現代化。簡單說就是把京劇給變了。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漸漸體會到京劇的韻味的奧妙,不再主張變化 了,而是走向傳統。二是票友,真正入門的人,這些人基本不主張大的更改。三是 專業人士,其中一部分人為變革而努力,另外的則側重傳統。為什麽會這樣分化, 為什麽有人入門後反要回歸傳統?這和京劇本身的內涵相關,也就是它的唱腔,樂 器的基本性能決定的。
京劇在早年也不是我們現在聽的這樣,老譚派的錄音(譚鑫培)伴奏就是一把京胡。 後來才有了二胡,月琴等。到了20年代後,鑼鼓才加上去。但是有一個特點,那就 是不管加什麽,所有的樂器都是中國傳統樂器,盡管梅先生試圖加些西洋樂器,但 是不成功。文革的鋼琴伴奏也沒有再延續,為什麽不能成功呢?這裏要說一說中國 傳統樂器的特性。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的發展中,最強調的是意境二字。圍繞著 這兩個字,唐詩宋詞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文字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音樂上,古 琴,琵琶,笛子,簫等樂器也都是講究單獨演奏時的效果,隻有這些樂器才能表達 文人隱士的心境,高山流水隻有鼓琴這樣的樂器才表達得最透徹,我們很難想象一 個西洋樂隊跟著陶淵明做文章或跟著王羲之寫字。中國古代發明的樂器都不適合樂 隊的演奏。這時為什麽我們聽到最好的古曲都是樂器獨奏的原因。
京劇的唱是在說故事,這些故事通常是古典的,人物唱的時候都是獨唱,以最簡練 的方式和唱詞來表達人物的內心和感受,就像陶淵明做文章或王羲之寫字,內心和 感也隻有中國傳統的樂器才是最好的配器。而中國的民樂創作也基本是圍繞著傳統 樂器來創作的,這裏當然包括京劇唱腔的創作。當一個唱腔的基調決定之後,在京 劇裏如西皮二黃等,隻有京劇的傳統樂器才是最好的表達方式,西洋音樂的和弦是 不必要的,因為韻味會在和弦中被破壞掉。
京劇不能與時俱進也不可以與時俱進。我們能讓唐詩宋詞與時俱進麽?顯然不能。 你想改變唐詩宋詞的格律,那好,你寫新詩就好了嘛。你想聽新曲,那就聽流行歌 曲吧。形式上不同的藝術是存在的,不能要求一門藝術都向一個方向發展。況且, 京劇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就像唐詩宋詞,後人是無法超出前人的成就,我們不可能 再看到餘叔岩,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裘盛戎,李多奎,尚小雲,程 硯秋這樣的藝術家在同時代出現。沒有這樣的藝術家,加上京劇藝術的特性,唱腔 和樂器的結合,京劇是無法與時俱進的,也不應該與時俱進的。我們不能要求唐宋 詩詞去適應讀者,也不能要求京劇去適應聽眾。京劇的魅力正是隱藏在那些不能與 時俱進的特性之中,當你慢慢地接觸它,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喜歡它,你會愛 上它的韻味,這就是為什麽不斷有觀眾和聽眾加入到戲迷的行列中來的原因。 閑談幾句,歡迎磚頭 老五於加州 2005。6。8。
原帖連接: (複製連接時請省略*號)
http://*bbs*.*creaders*.net/music/bbsviewer.php?trd_id=12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