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陳丹青

來源: 千裏 2019-02-25 19:01: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853 bytes)

憤怒的陳丹青

2004年中國清華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丹青憤然辭職,一個原本在公眾中並沒有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家進入了公眾視野,這一件似乎與藝術沒有關係但是挑戰了中國教育體製的舉動,使得陳丹青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知青藝術家”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陳丹青4歲的時候,正值中國共產黨開展整風運動期間,其父親被定義成資產階級右派反革命分子,家裏的書籍、畫冊悉數被抄家銷毀。

陳丹青初中時候便隨美術老師學習繪畫,在僅上了兩年的初中期間參與完成120副國際領先的繪畫。

這時正值1970年,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也隨著這場浩劫中斷了學業。少而未壯,16歲的陳丹青成為了一名“知青”。

在派出所,他眼看自己的名字在戶口簿上被一筆勾銷,之後,遠離故鄉和親人,輾轉於贛南與蘇北條件惡劣的農村。

知青時期的生活為陳丹青和他們這一代人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痕跡。

“我記得一晚上幾乎醒著的。幾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們被子上竄來竄去。第二天早晨下雨,雨點砸在瓦片上,沒有任何詩意可言。”

繪畫成為了陳丹青在這段痛苦歲月裏的唯一救贖。

1970年至1978年,陳丹青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遠離親人,在水深火熱的生活勞動中仍堅持自習繪畫。期間他創作連環畫《邊防線上》《維佳的操行》,油畫《淚水灑滿豐收田》《給敬愛的毛主席寫信》等,憑借當時的社會“政治正確”並入選“全軍美展”“全國美展”,被人們稱為“江蘇列賓”、最好的“知青畫家”。

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四人幫”倒台,中國算是暫時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麵,恢複了中國高考。

陳丹青於次年,以“知青藝術家”身份被破格錄取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

陳丹青既是文革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文革的受益者。這段經曆也造成了以後陳丹青在社會輿論上的種種矛盾。

1980年陳丹青先後兩次跑去西藏,創作了在中國藝術界十分重要的係列作品《西藏組畫》。

“我記得在七平方米的小房間裏畫那些畫,光線差,黃昏就挪到門口,就著過道的光繼續畫……”

當時的陳丹青在藝術界可謂是青年才俊,才華橫溢。

《西藏組畫》成為20世紀70、80年代交替時期寫實主義思潮的發端與代表,影響深遠,被譽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經典之作,其後國內“85新潮”及現代藝術運動埋下了伏筆。

歸去來兮

1979年中國和美國建交,結束了中國被隔絕鼓勵的狀態。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中國迎來了建國之後的第一次“出國”浪潮。

1982年陳丹青來到了美國紐約。

那個時候從中國離開是一個十分冒險的選擇,那是中國人名最相信的就是“鐵飯碗”那些可以一生安穩的工作崗位。

陳丹青在訪談中被問到,為何要出國?陳丹青的回答很簡單,“我隻是想看看原作”

憑借著一個簡單的想法陳丹青辭去了留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的機會來到了美國。

當時中國國內也在經曆著一場大規模人口流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叫“插隊”而對於80年代這第一批移民者,他們也成為了“插洋隊”的一批人。

陳丹青的美國生活至少在世俗的大眾眼裏並不是那麽成功。相比國內對於繪畫和藝術的認識,陳丹青的藝術作品在美國的展覽的確是冷冷清清。

當時的美國紐約,正值各種“後現代藝術”的高峰,各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在衝擊著人們的眼球,而油畫這種西方人本土的藝術形式,被一個外來藝術家所用,仍然沿襲著蘇聯的繪畫方式,這些作品是在是很難吸引當時紐約人的目光。

在藝術界始終存在著核心社交圈和作品的鄙視鏈條,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對於藝術推崇的就是“新”,更“新”的表現形式,更“新”的內容。

《西藏組畫》的成功完全是當時中國特殊的文化與政治環境所造就的,同等的相似的手段並不會讓當時的美國人買賬。

對於在美國時候的陳丹青,不但難以融入美國藝術圈,也被很多當時在美國的華人恥笑,“江郎才盡”、“政治作品的投機者”、“吃軟飯的男人”,這些標簽與他形影相隨。

2000年,陳丹青決定回到中國。依靠著曾經在新中國油畫界曾經的輝煌,加上海歸的光環,他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作為“百名人才引進計劃”的一員,聘為教授及博士生導師。

此時的中國已經與他離開時有了巨大變化。中國的改革開放後的飛速發展,讓中國迅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了自信,從曾經鼓勵將歐美的先進經驗帶回國,到開始向歐美輸出具備中國特色的先進模式。

雖然對這片土地很熟悉,但海外多年的生活,也讓陳丹青對快速變換的中國社會感到難以適應。這種不適應在生活和工作中時時湧現,最終變成了一種情緒和理念的衝突。

憤然辭職

陳丹青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期間,曾長達3年招不進一名碩士生。

2000報考清華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圍,但最後因外語而全部落榜。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試,22名考生隻正式錄取2名博士生、2名訪問學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碩士生報考,卻沒有一個人通過英語和政治的兩科考試。2002年的碩士考生中,一位繪畫成績位居第一,卻因英語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陳丹青向學院通融未果。此後一年,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專攻外語和政治,翌年再考,還是專業第一,政治過關了,但外語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門外。

陳丹青說:“我不想慫恿她考第三次,對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這樣的考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和侮辱。”

結果,51歲的陳丹青憤然辭職。“我之請辭,非關待遇問題,亦非人事相處的困擾,而是至今不能認同現行人文藝術教育體製。”

這一次辭職把他推向了公眾視野,一躍成為了中國人盡皆知的“公共知識分子”。一時間,陳丹青被賦予了反抗不合理的招生體製,對當今社會、文化進行廣泛深刻批判的猛士形象。

陳丹青本人曾經沒有上完初中,沒讀過高中和本科,以外語0分的成績被破格錄取,陳丹青當時就在這場對於教育體製的抗爭中發出疑問:“為什麽27年前可以這樣,為什麽現在反而不行了呢?”

雖然在輿論界陳丹青得到了非常多大眾的聲援,獲得了大量的輿論支持,但是對於陳丹青和中國教育界的分歧在於,陳丹青希望能招到畫家,而學校要招的是博士。他堅信,這個世界上有著無數的偉大藝術家,他們並沒有碩士博士等學位,能詮釋他們成就的是作品。

這件事隻是他之後一係列罵戰的開端。很快,他的各種“罵聲”伴隨著一個憤怒者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罵的對象也不僅是中國教育,還包括各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而他本身是一位藝術家,本應以畫作被人認識——對於這一點,陳丹青自己也覺得諷刺。

現代的傳統文人

輿論中的陳丹青總是一個矛盾體,從一個公共知識分子角度,他是一個文化人,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敢於直言的勇士,一個冒死進諫的良臣。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都喜歡那些勇於反抗強權直言不諱的勇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後,海瑞上奏疏勸諫嘉靖,一直到近代的作家魯迅,都被許多人讚賞。

在不少人看來,陳丹青也是這樣一個批評者。

這其中或許存在一些誤讀,因為陳丹青自己說:“我是個清楚自己的言論不可能改變任何事物而索性開口說話的人。”改變社會,他是不抱希望的。

也許,他的“罵”,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不滿和憤怒。他也因此認為這是一種“退步”,並將他的兩本批評文集以將命名。

陳丹青的憤怒有一種內向的特征,他不是索要,而是拒絕。拒絕這個崇拜經濟數字和摩天大樓,“沒有靈魂”、“貪得無厭”的時代。

他認為中國的飛速發展沒有留下一座完整的城市,沒有一座像樣的博物館,缺少那些記錄曾經過去的美好。這是扭曲和怪誕的“進步”。

許多人認為陳丹青是一個文化衛士,但他自己否認這種說法。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讀書人”。

但沒人能夠否認,他對文化傳統有很深的執迷。從他的作品和視頻節目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喜歡過去的藝術,喜歡過去的生活。他堅守著傳統的油畫創作方式,寫中國傳統的書法。

他的批判雖然激烈,卻不激進,而隻是出於對文化的熱愛和珍重,是對最後一點文化陣地和良知的堅守。

在一個極速現代化的中國,他似乎在堅持做一個“落伍”的傳統文人

所有跟帖: 

憤怒出詩人。嗬嗬。對中國的進步要有些耐心,突變,常常是病態。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5/2019 postreply 21:07:31

連鼓吹隻爭朝夕的人都關照年輕人,表著急,漫漫來。嗬嗬。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5/2019 postreply 21:09:03

很佩服他.."君子交絕 不出惡聲" ... -bebe2014- 給 bebe2014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5/2019 postreply 22:52: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