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往事(完整版)
??(前言)
伊朗是個文明古國,這和繼承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不一樣。土耳其沒有奧斯曼帝國的疆域,也沒有其精神的傳承,繼承的主要是夢。。。。想。。。。。嗯,夢想,當然還有國旗,代表君士坦丁堡(星月標識)和羅馬帝國(大紅底色)的國旗
土耳其國旗
伊朗是波斯人組成的國家,是古伊朗的傳承,同時也是穆斯林國家之一。伊朗曾經是美國的好盟友,以色列在中東唯一的朋友。伊朗革命後,又變成了美國的眼中釘。到了小布什總統時代,宣布伊朗是邪惡軸心。
2015年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說,25年內將會讓以色列從地圖上消失,然而這兩個國家根本不接壤。
紅圈標識西以色列,東伊朗
2018年7月特朗普用全大寫的推特對伊朗總統魯哈尼來了一撥嘲諷,大意是“永遠!千萬!記得別拿啥死亡來唬人,不然你將見識曆史上極為罕見的後果!”。誠然特朗普的推特有其言語上的誇張效果,但隨後聯合國大會上特朗普和魯哈尼互開嘴炮,又來了一次世界級罵街,一方麵說對方是騙子,另一方說對方言而無信,基本上就是互罵騙子了。
特朗普嘲諷伊朗總統的推特全文
11月5日美國將對伊朗的啟動新一輪製裁,美國說“凡是跟伊朗擠眉弄眼的,我都搞到你沒朋友。”
我在往事係列:沒有朋友的土耳其(完整版)一文中說過美國沒準會對伊朗動武,誠然這是一個觀點,跟七殺見野,破軍,擎羊的異動毫無關係。
在這篇前言裏麵我們先聊聊美國。
美國是東西有海岸,南北無強敵(筆者聽自高曉鬆老師的《曉說》)。可以說超然物外,獨霸一方。這地理環境使得百年來他打別人隨意,別人打他很難。頗有戰國時候占據函穀關的強秦架勢,六國叩關而不得。但追究曆史,這無敵前後海景房可也是打下來的。
美國建國244年前後打了12次大戰,平均20年打一次大戰。
獨立戰爭,美英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白宮被燒了),美墨戰爭,美國內戰,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其實這還是很保守的算法,要是把什麽轟炸,什麽行動算進去,大概200多次吧。隻是他的戰爭基本不發生在自己本土,美帝世界老大地位可是一刀一槍殺出來的,真理隻在大炮的射程之內,想靠嘴炮當老大,可能嗎?中國古代的宋囊公就曾經哭著說,書本裏裏都是騙人的,哪有什麽以德服人?
美國西部科迪勒拉山係和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形成天然屏障
美帝真的是把這世界打了個遍,這裏麵有正義的,爭議的,不義的,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是打得起大戰,而且個性上躍馬橫槍,喜歡打仗。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美國之所以“二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不但沒有國力消退,大部分情況下反而越戰越強,是因為很好地利用了“戰爭經濟”這個經濟增長點。回頭有機會,筆者也和大家好好聊一下美國的戰爭經濟,這次的主題是伊朗,就暫且跳過
個人認為美國如果真的要打伊朗,會是在兩種情況下,一是 伊朗打了美國,美國的盟友或美國在海灣的基地。二是 伊朗產生了內部裂痕給了美國幹預的口實,就好像敘利亞內戰。
第二種情況我們會在具體講伊朗的時候分析。
第一種情況已經發生,隻是美國還沒動手。
伊朗在中東分別支持了三股力量。
一,敘利亞政府軍,尤其是南部對戈蘭高地的進攻,這是和以色列的衝突,這個衝突由來已久,以色列占著戈蘭高地不還給敘利亞,中東戰爭打了五次都是為這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最近還做了個特別長的PPT告訴大家伊朗一直在搞Amad計劃,弄核武器針對以色列,這也是這一輪製裁的由頭。現在敘利亞內戰政府軍已經占了贏麵,戈蘭高地很可能衝突又起。
二,也門的內戰,胡塞武裝和沙特是僵局(這在之前的文章裏聊過很多了)。一旦也門平定,伊朗會不會把這股革命力量繼續推進到沙特內部?沙特早就想拖著美國對付伊朗,這此的沙特記者事件後,也急需一點轉移注意力的事件,對付伊朗無疑是個沙特願意花大價錢支持的事業。
三,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的衝突依舊不斷。黎巴嫩真主黨背後就是伊朗,雖然隨著敘利亞內戰爆發這裏的事情不像之前那麽受到矚目,但依舊是摩擦不斷。
這三個戰場都是伊朗和美國盟友的對抗,一旦伊朗占據決定性上風,會使得美國不得不出手。而眼下美國特朗普內閣中鷹派占多數,戰爭至少是空中打擊絕對是他們的選項。
理性鴿派主張和平;感性鷹派崇尚武力
而在這個前言的最後部分,我們來說說假如美國要出兵伊朗可以用什麽名分。
有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支持恐怖主義?
有時候想想也很有意思,武器你可以有,為什麽別人不可以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因為擁有武器就是被打的理由,那麽出兵伊朗隨時可以。隻不過在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對於這樣的借口為慎重一點。
那麽恐怖主義呢?
這又牽扯到現代戰爭中一個有趣的地方。一方麵大家對於最致命的武器要克製,比如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核武器不能隨便用,因為這會傷及平民,對地區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從人道主義來說這絕對是正確的。另一方麵已經在打仗了,目的是殺死對方有生力量,從各方麵盡一切可能削弱對方,這些橫加出來的規則隻會對占有優勢的一方有利。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軍隊曾向伊朗軍隊陣地發射毒劑
當年以色列建國之前,勢單力薄的猶太人就是大搞恐怖主義,等到國力強盛,以色列開始譴責巴勒斯坦,那意思你怎麽不光明正大的跟我打呢。
都性命相搏了還講究用什麽兵器嗎?是不是有點虛偽?
筆者前幾天聽了半島電視台對伊朗外長的專訪,大意如下:“美國在伊朗和平協議上出爾反爾,如何讓伊朗相信今後的任何承諾。沙特在也門對平民狂轟濫炸,卻在指責伊朗支持阿薩德。伊朗在敘利亞打擊的是公認的恐怖組織ISIS,而胡塞武裝卻是也門那片土地上呆了上百年的原住民。伊朗的總統是民選的,沙特是絕對君主。但是我們是被製裁,被孤立的那個國家。”
這固然是辯解,至少引人思考。
畢竟世界上大部分問題本質都是利益問題,抓住了利益點這個主要矛盾,就能不被表象所蒙蔽,真正看透國際政治,也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一)
伊朗是個神秘的國家,就像那波斯美女隱藏在麵紗下難見的容顏。單單是麵紗裏露出的靈動妙目和那婀娜的身影就彷佛帶你到了一千零一夜的傳說之中。讓你越是魂牽夢繞,越是難以一親芳澤(好像回憶起了什麽)
19世紀波斯的女神公主卡紮爾
聊到伊朗先要說一個筆者也是才搞明白(或許還有錯誤的)的地方。在古希臘語裏麵波斯就是伊朗,而伊朗(Iran)是雅利安(Aryan)的同義異音詞。好比華夏(波斯)和中國(伊朗)都是一個地方,不同叫法而已。現在我們一般把過去的伊朗叫做波斯。
(注:雅利安-伊朗--出自拜火教文獻經典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中,國王費裏頓(Feridun)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圖爾(Tuirya)、二兒子薩勒姆(Sairima)和小兒子雅利安(Airya),國王在年邁之際三分帝國,大兒子圖爾(Tuirya)統轄東部,演化成了圖爾人(圖蘭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兒子薩勒姆(Sairima)統轄西部,是羅馬人的祖先;小兒子雅利安(Airya)執掌中南部,演化成了iran伊蘭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對亞細亞地區地區影響很大,印度的種姓製度便是雅利安人湧入旁遮普征服了當地人而創製的。)
在伊朗這塊土地上曆史悠久的不是一點半點,當年古希臘燦爛的一塌糊塗之前曾有過一次生死攸關的危機。來搞事情的就是跨海而來的大流士一世,古波斯帝國的聖王,打遍中東無敵手的大流士,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要來征服希臘諸邦(flag立好)
雅典人與波斯人在馬拉鬆平原的對峙局勢
波斯1.5萬人和希臘1萬-1.2萬人(雅典為主,斯巴達人這時候在過節沒來)交鋒於馬拉鬆平原(這名字熟悉嗎?)。結果麽簡單的說就是,隨意擺出方塊布陣型的波斯人大敗給同樣隨意擺出剪刀陣型的希臘人。
雅典人利用加強的兩翼突破了各自當麵上的波斯陣線
古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曾經挽帝國於危亡,統一幣製,書同文,車同軌(秦始皇的詞?)的大君王壯誌未酬回去不久就死了。繼位的是薛西斯一世,波希戰爭繼續打,溫泉關戰役(其實除了300斯巴達人還有希臘盟軍3000人),薩拉米灣海戰(燒了雅典但波斯還是打輸了),普拉提亞戰役(薛西斯已經逃回波斯,徹底輸了),波斯人和勝利直接坐在了對立麵。
對於西方文明這是希臘在幾乎完蛋的情況下,扭轉乾坤的一戰。從此希臘文明發揚光大,再之後其精神的繼承者羅馬更鑄就了千年的輝煌格局。而在當時真的是差一點點,整個歐洲就要開始吃饢就烤串了(筆者沒仔細研究這種食物起源於何時,說錯了勿怪。但是“饢”這一詞的確源於波斯語,當然它還有其他名字。《突厥語詞典》稱饢為“埃特買克”和“尤哈”。而中國古代最早稱饢為“胡餅”而不是音翻饢,就像首爾最初叫漢城,現在用音翻叫首爾。)
波斯人說,我不來了,還不行嗎?
希臘人說尼瑪,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你當我什麽人?你不來,我來。
希臘人說這話,有其底氣。因為希臘諸邦的馬其頓誕生了一個歐洲軍事史上排名前三的大牛---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生;波斯帝國,卒。
原本為征服中國,最後卻誤打誤撞橫掃歐亞大陸的亞曆山大帝國
當然這麽說並不是很準確,亞曆山大繼承了這個國家並入了馬其頓版圖,在其死後部將分裂又自獨立。然後數百上千年波斯王朝幾經浮沉,什麽安息王朝,薩珊王朝,然後阿拉伯一波,蒙古一波,奧斯曼一波,歐洲人一波,這個地域的人口融合遷移,宗教變遷跌進。
直到一戰(有點快,以後要是開講曆史話題再說吧),伊朗人覺得自己雅利安人跟德國人一脈,而且德國人對他們還特別好(因為德國沒殖民地,所以希望幫助伊朗擺脫英國),所以支持的是德國。又因為伊朗有石油,所以英國,俄國二話不說把伊朗瓜分了,建立了個新王朝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國王加冕典禮
到了二戰,伊朗吸取了一戰的教訓,一邊保持中立,一邊準備偷偷支持德國。於是美國人趕走老國王,換了他兒子新國王默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號稱“雅利安之光“,”萬王之王“(就那麽一說)。美國人給錢給槍,告訴伊朗,我們別的條件沒有,隻要你不賣油給德國,中東這一攤就是你管了。
二戰四大會議之中,德黑蘭會議就是在伊朗首都開的,那次會議英美蘇聚在一起說,“我們三家鬥德國的地主,爭取早日再開一局(開辟第二戰場)。
德黑蘭會議中的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二戰後,伊朗開始逐漸進入民主化進程,擺脫宗教化,開始世俗化,民主化,大步跟上西方社會,成為一個獨立,富強,自由的民主國家,已成為上層階層的共識,隨著民主進程的發展,到了1951年議會79票讚成,12票反對選出非宗教民主人士加狂熱民族主義者穆罕默德.穆薩德為第一個民選首相,在他的引領下伊朗開始推出失業補償金,員工有病假事假,解放佃農,推進公共建設等等(怎麽看都是好事)以及把賣給英國BP石油公司國有化(要出事!)
如果穆薩德繼續搞下去,他沒準,或許,可能是一個類似土耳其凱末爾似的人物,讓伊朗世俗化,可惜他沒讀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是革命(政治)的首要問題”這句來自東方大國領導人的名言,沒有搞清楚誰是他執政的基礎,主要矛盾沒抓好,嚴重損害了英美的利益啊,藥丸(要完)啊
果然出其然英國BP石油公司(還記得嗎?2010年墨西哥灣大漏油的罪魁禍首)為了保持其壟斷地位,請動了MI6----英國陸軍情報六局(難道阿湯哥爬迪拜高樓之前就開始在中東展露身手了?)直麵美國,希望搞個大新聞。
美國一開始是拒絕的。(畢竟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可是民主黨)
於是英國把伊朗告到了海牙國際法庭,結果英國敗訴。
英國不甘心,單方麵對伊朗執行製裁,封鎖港口,禁運石油,凍結貨幣(眼熟嗎?),在伊朗選舉的時候賄選搞小動作,這都沒能阻止穆薩德。
這時候杜魯門輸了選舉,下台了。
美國總統換到了艾森豪威爾(典型的共和黨,特別仇恨蘇聯,原因你懂的),而英國也恰好換回了丘吉爾(二戰結束後他下台了,丘吉爾也特別恨蘇聯,原因同上)。為了阻止穆薩德赤化(其實他沒有),也為了石油(其實就是為了石油)
於是CIA出手,“阿賈克斯行動“開始!
1953年伊朗政變中,街頭的摩薩德畫像
經曆過大憲章的英國和二次獨立戰爭的美國,把原本是君主立憲的伊朗硬生生又給整回到絕對君主製了。尼瑪逼,說好的民主,自由,普世之光呢?燈塔國號稱是一盞燈,照亮了很多人,但他不但沒有把光芒照進伊朗,還把伊朗曾經亮著那盞蠟燭,給吹滅了,吹滅了……
原本在家吃著烤串(這個時候肯定有了,他們的烤串和新疆風格一樣,用大鐵簽串著,非常紮實的一串。),唱著歌的萬王之王禮薩.巴維列於是給首相摩薩德寫了個條,“把工資上財務那結算下,拿東西走人吧。“(譯文和原文有出入,但意思在那)
伊朗美食-散夾克饢卷烤肝
摩薩德看了看,也給禮薩寫了個條。
“你給我走人!“(譯文和原文有出入)
禮薩出逃。
CIA拿出500萬美金,找來了親納粹的紮赫迪(本來在英國人監獄裏)出麵,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門生舍赫羅赫來造輿論,還鼓動了一群什葉派教士(劃重點!)甚至三教九流流氓,妓女全都參與到了政變之中。
於是穆薩德家被洗劫,為了保命隻好去自首,後來判了死刑再減刑,軟禁在家直至逝世。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禮薩在CIA局長杜勒斯(別念成蕾啊)陪同下回到德黑蘭。
美國大功告成,石油公司不再是BP一家,而是美國五家,加上荷蘭殼牌共同入駐。
這也是美國首次利用CIA顛覆一個政權,禮薩上台後伊朗經濟大幅好轉(之前英國封鎖了),禮薩雖然是絕對君主,但當時他承諾土地改革,給婦女選舉權,全麵西化,限製宗教化。
前景一片美好。那個時候的伊朗婦女之摩登洋氣,絕不是同為六十年代的中國人民可以想象的。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伊朗人的日常生活
不過禮薩還頒布了一條之後將自己置於萬劫不複的條例,就是治外法權。
我想這是近代世界,亞洲,中東各國想起來都牙癢的條列了。可能諸位看官都沒趕上(應該沒人趕得上了),簡單來說就是美國人在伊朗犯法,不歸伊朗管,美國人自己帶回家處理。
有種熊孩子惹禍,遇到熊爹媽的感覺。
這一條果然惹惱了一位大學者,霍梅尼(大胡子1號)。大胡子1號在每個星期五跳著腳罵禮薩,禮薩聽著整個清真寺嗡嗡的實在鬧心,也隻好假裝聽不見。
於是霍梅尼在1963年為了表示抗議,取消了那年的納吾肉孜節。
什麽意思呢,差不多就是取消了那年的春節吧。
這你說禮薩國王得多上火吧,盼著聽《難忘今宵》三百多天了,眼看到時候了,你給轉台了。
於是熬到來年,禮薩國王把霍梅尼趕出伊朗,不把胡子剃了別回來了。
這是1964年的事。
接下來的十幾年裏,霍梅尼四處流亡寫書,出磁帶,日日夜夜的罵著巴維列王朝。而禮薩國王則放縱貪腐,不兌現當初的承諾。
終於到了1979年,電影《逃離德黑蘭》講的那個年份到了。
P.S 文章一開始的伊朗女神應該是真事,為了考證真偽,筆者用中,英,俄三國語言在網上查閱過,甚至為此還專門考證了伊朗最早使用相機的年份,對伊朗女神有興趣的可以百度卡紮爾公主
(二)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隨即中美正式建交。尼克鬆種下的種子,在這時候成了樹苗。
同是那一年中越戰爭爆發,蘇聯入侵阿富汗,撒切爾夫人成為首位英國女首相,日本開始播放多啦A夢和機動戰士高達, 也是在那一年,在2018年被韓國首爾中央法院判刑24年,罰款約1.06億元,也是韓國曆史上唯一的女性總統樸槿惠的爹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被暗殺。
被罷免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左),其父是韓國第三任總統樸正熙(右)
美國時任總統是屬於民主黨的吉米.卡特。卡特總統的前任是福特,再前是就是尼克鬆,這兩位都是共和黨。尼克鬆因為水門事件下台,福特因為特赦尼克鬆在選舉時輸給了卡特。
當時這兩黨在國際上一句話來區分,共和黨關注國際事務,民主黨更注重美國內部營生。
圖. 大象共和黨 VS 驢民主黨
之前說過在幫助禮薩巴列維奪權的事情上,美國出力最多。在當時是共和黨的總統艾森豪威爾,一個背景是大冷戰,就好像汽車人大戰霸天虎,這是主要矛盾。伊朗在民主化道路上退步就是次要矛盾了。
更何況禮薩推行白色革命,去宗教化,當時的秘密警察會扯下婦女的頭巾。伊朗革命以後,風紀警察則負責監督誰頭巾戴的不嚴實。而如今風紀警察依在,卻已經不怎麽管了。在伊朗即使戴頭巾的婦女也是露出整個臉來,在很多私人場合則完全不戴了。單從這一點也可窺見伊朗今時今日的不同,有些東西無法阻擋,有些東西難以改變。
圖. 2018年世界杯,伊朗女性首次被允許進場觀看球賽
回到1979,在革命政變之前,禮薩就已經預感不妙,手下的秘密警察大肆逮捕鎮壓異議人士,同時也在向美國老大哥求助。CIA經過縝密分析,認為未來幾年內伊朗不會爆發革命,於是卡特對禮薩說,“放心,老大哥罩你。”。
1月16日禮薩在向美國求援無果後,逃離伊朗。
在他的回憶錄裏寫道,“我像一隻死老鼠一樣被美國扔出了伊朗。”
圖右為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滯留在摩洛哥的禮薩還心存幻想,美國會出麵幹預,忠於王室的軍隊會來勤王救駕。
2月11日霍梅尼回到伊朗。大家天天聽磁帶的那個聲音,本尊闊別家鄉14年,如今霍梅尼回來了。此時在伊朗人眼中他宛若真主在人士行走的代表,近乎神一般的存在。
在返回伊朗的飛機上,美國記者問他。“關於回國感謝如何?”
他的回答是,“沒有。”
圖. 霍梅尼
冷漠之下,這將是徹底顛覆伊斯蘭世界,未來幾十年甚至更久的中東格局的一聲號令,雷將動於九天之上。
伊朗革命成功,禮薩的名字已被悄悄寫在死亡筆記上,死因是淋巴癌,時間還有一年又5個月。
伊朗政權易手,在當時是各方勢力群起,到底是組閣立憲還是人民代表,東風還是西風?權力怎麽分配,錢財怎麽瓜分?
人民緊張,舉世關注。CIA經過縝密的分析,認為新政權依舊會和美國建交,因為霍梅尼對蘇聯並無好感。
這時候部下早做鳥獸散的禮薩,發現自己得了的癌症,需要治療。既然複國無望,苟活總可以吧?他去電英國,那多年的朋友大家心裏有數。
英國回答“No, your Majesty.” 對於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的紳士來說,對異鄉人翻臉無情是一種操守。撒切爾後來的後來的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也曾經對非洲“狂人”卡紮菲讚譽有加。掉頭就開始轟炸利比亞。
圖.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卡紮菲會晤
於是禮薩隻得哀求美國,在基辛格的斡旋,又在墨西哥苦候4個月後,禮薩終於來到美國進行治療,此時已經是79年10月20日了。
消息傳到伊朗,學生憤怒了。美國又一次想幫助禮薩複國,這樣的說法不脛而走。所謂的生病都是美帝國主義的陽謀。霍梅尼公開指責美國政府是伊斯蘭的敵人!
於是電影《Argo》(逃離德黑蘭)最開始的一幕上演了,11月4日伊朗學生衝進了美國駐伊朗的大使館,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後,隨即被繳械。大使館66人被扣為人質。那個美國人被蒙著眼睛,拽出大使館的畫麵在全世界播放。
國際社會嘩然,那個當口霍梅尼還有回旋餘地,隻要承認是憤怒的學生行為而非伊朗政府的意願即可。
圖. 電影《逃離德黑蘭》劇照
但霍梅尼作出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選擇。他把這作為了伊朗對美國的一個態度。
麵對世界第一強國,伊斯蘭中的伊朗敢於說不,這成了後來伊朗數十年的一個國家政策,即要成為伊斯蘭宗教革命的領袖和發源地。要成為對抗以色列的領袖,要發動推翻中東君主製模式的精神象征。
這在上世紀80年代民族主義,革命思潮遍布的年頭其實很好理解。那個時候對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誰又不是恨之入骨,同於左派的同情是普世價值。在伊朗國內因為這件事情,整個國家空前團結,霍梅尼的聲望再次一時無兩,而且他不再是一個宗教上的高峰,幾乎就是伊朗各方麵最高領袖了。
在伊朗的美國人中6個如圖電影裏那樣跑了,當然細節有出入也沒那麽驚險。另外十三個婦女和非洲裔人員在同月被釋放。剩下的幾十號人,伊朗明確表示隻要把禮薩.巴列維送回來弄死,就讓他們回家吃火雞。
曾經在海軍服役當過核潛艇工程師的卡特總統沒有選擇,他發誓要救回人質,停止進口伊朗石油,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翻了一倍,經濟製裁伊朗,把伊朗在海外的80億美元凍結。另一方麵對之前的阿賈克斯行動表示道歉,保證以後再也不怎麽在伊朗幹了,在11月30日甚至對禮薩巴列維下達了逐客令。在暗地裏通過第三方國家和伊朗斡旋,同時還準備了代號為“鷹爪行動”的援救計劃。
圖. 總統卡特
但這些總的來說都沒有效果,營救行動更因為沙漠風暴出了事故,一架直升飛機和C-130運輸機相撞,8名美軍犧牲,飛機殘骸被伊朗找到,遇難者的遺體被陳列在了德黑蘭的大街上。
於此同時無枝可依的禮薩巴列維在度過擔驚受怕的巴拿馬100天後,落腳埃及。在巴拿馬的禮薩得不到醫治,是美伊兩國的談判籌碼,或者回去受死,或者在這裏等死。終於因為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時候因為向埃及施以援手,埃及投桃報李,禮薩這次得到了最後安寧。
此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全身,1980年7月28日禮薩巴列維亡於埃及,或許是巧合1942年被英美流放的老巴列維在死於南非後也曾葬於埃及。在中東眾多近代君王中禮薩長期屬於結局最為淒涼的一個,當然比起後來薩達姆的收場又算很好了。
隨著禮薩的死,原本毫無希望的美伊人質談判似乎有了一絲曙光。
而這時橢圓形辦公室的門被敲開,一個短胡子走進了卡特總統的辦公室,遞上了一張名片。
“薩達姆·侯賽因·阿卜杜勒-邁吉德·提克裏蒂”
下麵還有行小字,真主之劍,阿拉伯的薩拉丁·優素福·伊本·阿尤布。
卡特覺得名字太長,就沒仔細看,“你啥意思吧?”
“我能給你解決伊朗,真的!絕不扯謊。”
卡特頓時眼睛一亮,此時已是1980年9月距離大選還有兩個月,他的對手是個好萊塢二流演員,叫什麽根。卡特著實需要一點成績。
當然以上白宮監督情節是杜撰的。伊拉克的扛把子薩達姆在79年完成政變後,心懷大誌,一心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薩拉丁。這需要美國的認可,所以他想要準備一個大禮包。
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現代戰爭史中極為殘酷的一頁被中東那肆無忌憚的焚風吹開了。
(三)
書接上回,人質談判山窮水盡的時候,兩伊戰爭爆發。本文括號使用為家長輔導級。
每一次政權更迭勢必會對一個國家造成負麵影響,虎視眈眈的鄰居也大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近現代社會拉近了距離,也給野心家更多活躍的舞台。伊朗、伊拉克積怨已久,薩達姆早就狼子野心。啥都別說了,開打吧!
這是1980年9月。
關於這場戰爭我們先放一旁,因為人質談判已近尾聲。到這時候伊朗變得主動起來。國內已經空前團結,國際上也是空前團結,一致的指責伊朗。這使得伊朗變得孤立無援,擱在平時這是個問題,擱在打仗的時候,這是個要命的問題。
打仗需要花錢,花很多錢。伊朗本來不缺錢,但現在手裏的花不出去,外頭的拿不回來。
巴列維時代買來的美式裝備需要維修需要補給,這條路斷的徹底。因為號召伊斯蘭革命,整個阿拉伯表兄弟們清一色站在了薩達姆背後,而且伊拉克還跟蘇聯眉來眼去的,買了大把蘇式裝備。於是伊朗發現這穆斯林大哥不是那麽好當的,話說也不那麽硬氣了。
巴列維王朝複辟無望,隻要美國解凍伊朗的錢,事後不起訴伊朗,這幫子美國佬就不用遊街,79年的火雞沒吃上,80年的可以。
然而又起波折。這一次似乎有股看不見的力量在扯後腿,談判在有意的拖延中耗費時間,達不成任何協議,直至該年11月大選。裏根大獲全勝,卡特收到了白宮明年不再續租的通知書。
隨後的談判開始變得順利,到了1981年1月20日當天,裏根前腳宣誓就職,後腳人質全部獲釋,交還美方。2015年的時候52名被扣押了444天的人質,每人獲得了440萬美元的賠償,一天一萬美刀。(這樣的工作,我是去呢還是去呢。)
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說,這是裏根團隊和伊朗達成的交易,故意使得人質談判無法在大選分勝負前得出利好的消息。於是無能的核潛艇工程師卡特和風趣幽默堅強的反共鬥士裏根,孰優孰劣一目了然。而人質就在裏根當選那頭返回更是說明,還是裏根靠譜。就好比特朗普總統上任頭三天,股市見天漲,一定是他的魅力。
這個故事在共和黨人口中尤其常見,共和黨議員Marco Rubio 和 Ted Cruz(都曾經是2016年特朗普在共和黨黨內競選時的手下敗將),都曾在指責奧巴馬時做過類比,來顯示民主黨的幼稚和共和黨擅長在國際上玩弄手腕。
但真相是否如此呢?CIA的檔案隨著陽光法案解密,回顧整個冷戰期間,並未計提此事。現在根據伊朗方麵的一些文獻能知道的是,似乎是霍梅尼不願意把這個好事給卡特,畢竟這是他指責為“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的人。不如把這個人情給了未來的對手,把眼光放長遠。
裏根確實是美國總統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在冷戰期間他站在柏林牆前對著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那段,“我們樂見改變和開放;因為我們相信自由與安全並行,人類自由的進步令我們更努力追求世界和平。蘇聯可以做一件很明顯的事,一件大幅促進自由與和平的事。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要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要尋求自由: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的確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覺。
1987年裏根演講 :“ 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
這次人質危機的功勞(手腕)似乎還不能算在他頭上。
不過沒關係。後來的“伊朗門”事件,裏根和霍梅尼還有顯示他們政治家那雙麵的特色。
在政治上,霍梅尼絕對是個有著巨大能量的人,把宗教,政治,人民都把握於股掌之間。
圖. 伊朗街頭霍梅尼的畫像
圖. 1978年兩伊戰爭前, 伊朗街頭的女人們
那麽軍事呢?
兩伊戰爭,伊朗稱之為“神聖之戰”,“被迫之戰”,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
伊朗的叫法很明確說明了兩點,我神聖不可侵犯,我是挨揍的。 薩達姆是啥意思呢?卡迪西亞之戰是阿拉伯世界向波斯薩珊王朝的一場征服戰,特點是以少勝多,征服的關鍵一役,打贏了。 這也為這場戰爭做了一個注解。
圖. 公元637年,在伊拉克南部納賈夫以西的卡迪西亞(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阿拉伯軍隊大敗波斯軍隊,史稱卡迪西亞之戰。圖為1981年伊拉克電影《血戰卡迪西亞》劇照
伊拉克VS伊朗,(阿拉伯VS波斯),少VS多(伊拉克1300萬人口,GDP390億美金,伊朗3600萬人口,GDP860億),征服的關鍵一役(野心勃勃的薩達姆宏圖)
圖. 兩伊戰爭中, 遭受轟炸的石油設備
關於打贏了這一點麽,筆者想起一個很古早的笑話。一個人跑去下棋,連輸三把,別人問他戰績如何。他說第一盤我沒贏,第二盤他沒輸,第三盤我想和,他不幹。放到伊拉克身上,兩伊戰爭,他沒贏,海灣戰爭,聯軍沒輸,第三回美軍入侵伊拉克,薩達姆想和,被吊死了。當然這都是後話,前麵說了兩國積怨已久。
一,都是當年惹的禍,當年英國人和奧斯曼帝國就沒有掰扯清楚,阿拉伯河沿河分界伊拉克覺得不公平,而伊朗霸住了霍爾木茲海峽也讓伊拉克深感不安(時至今日伊朗依舊可以要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來切斷全球石油供應)。
二,理還亂的民族問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本來就有宿怨,伊朗境內有阿拉伯人,伊拉克境內有波斯人,大家想回去但住著地盤有石油或者糧食。更添亂的是兩國領內都有想建國的庫爾德人,薩達姆和霍梅尼的辦法很簡單,鼓勵你們去那邊建國。
三,剪不斷的宗教問題,這裏頭甚至還有私怨。當年流放的霍梅尼就在伊拉克的什葉派地盤上呆過,作為一個堪比當代耶穌的人物(舉例子沒有看低看高耶穌或者霍梅尼),他自然要傳教。傳教的內容大致就是什葉派的同袍們,獨立啊!而收到過禮薩巴列維要求的薩達姆也沒含糊,發了個朋友圈,“什葉派都禁言,霍梅尼給我滾犢子!”
圖 1984年第13期《世界知識》雜誌封麵
伊朗內亂,大批忠於王室的軍官被整肅(好過蘇聯,主要是關監獄了)。薩達姆覺得機會到了,但他還有點猶豫。自己也是搞政變上台,政變需;要錢,打仗需要N個政變的錢,他想再觀望一下。阿拉伯堂兄弟們等不及了,“老薩,你還等啥?”“錢咋整?武器咋弄?大義名分呢?”“一家人,錢,百億夠不夠?給你拿去花(借)哦!武器,蘇聯老大哥,美國老大爺都給你預備了隨便使。大義名分就更好說了,這一戰打下來你就是阿拉伯的共主,以後對抗以色列的大旗就你扛了!”
說到這幾大酋長還一臉真誠的看著薩達姆,“老薩,咱們阿拉伯的驕傲,真主之劍薩拉丁跟你是同鄉啊,這說明什麽?你就是Live的薩拉丁啊。揚名立萬就在此一舉了。”
圖. 印有薩達姆頭像的25元紙幣
薩達姆點了點頭,完全忘記了薩拉丁,其實是個庫爾德人的事實。(關於薩拉丁他是十字架東征時代最傳奇的阿拉伯英雄,筆者很喜歡他的故事,在自己發表在縱橫的小說《榮墟》裏也有個同名的人物,這牽扯太多這裏不贅述了。)
他翻開阿拉伯文的《孫子兵法》,跳過了開頭“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那一段,看到了“先發製人,兵貴神速,困糧於敵,以戰養戰”,點了點頭。
“簡直就是我想的!”
伊拉克兵分北中南三路,再加海上,空中,五路大軍齊發。重心就是一個阿巴丹,伊朗的港口,重鎮,世界最大的煉油中心。
敢惹我,打到你沒零花錢,兩個敗家子的鏖戰正式開始。
不過薩達姆並不孤單,上世紀最大的敗家子蘇共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年底也開始了對阿富汗的攻略。
他們都覺得3-6個月可以搞定這場戰爭。
圖 逝去的不隻是時間,戰爭還有更多生命
(四)
圖.伊朗女子經過革命衛隊的海報
薩達姆一定潛心研究過德國的閃電戰。突襲伊朗的戰術和德國突襲波蘭出奇的相似。不過作為伊拉克共和國的總指揮,他也有著獨裁者配套的問題,一,沒怎麽打過仗卻喜歡大包大攬,二,喜歡殺敵人和自己人。
對於伊朗的入侵計劃是他一手製定,第一步自然是奪取製空權,這個戰略意識他有,但具體操作就不在行了。
9月22日,80架米格21,米格23和蘇22從伊拉克出發,目標10個伊朗的空軍基地,希冀一舉摧毀伊朗空軍奪取製空權。執行這計劃的伊拉克空軍無論是素質上還是準備上都不充分。飛機到達目標地後投彈就跑。而中東各國在第三次阿以戰爭(六日戰爭)後都吸取了教訓,修築了加強的飛機保護工事(hardened aircraft shelter)。這種草率的轟炸除了破壞跑道之外,飛機幾乎沒受什麽損失。而伊拉克的將官則高興地回報自己統帥至少擊毀了上百架伊朗戰鬥機,有自知之明的薩達姆打了個對折,覺得勝券在握
9月23日,5個師1200輛戰車兵分三路,北路越過邊境進到克爾曼沙汗省的席林堡來防止來自德黑蘭和巴格達的反擊,中路越過劄格羅斯山脈到達梅赫蘭阻斷南北策應,南路則是這一戰略的重點,越過阿拉伯河攻入胡齊斯坦省(好多地名啊)。從這個戰略計劃來看更像德國閃擊蘇聯的架勢,問題是伊拉克的軍力20萬是否能負擔得起這樣的多路出擊。
北、中兩路佯攻因為出其不意還算順利,而本薩達姆給予厚望的南路,卻極不順利
在南方一路,伊拉克製定了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這兩個目標(就在兩伊邊境)。在薩達姆的心中,原本屬於伊拉克的胡齊斯坦省是大量阿拉伯人的聚集地,一旦攻下這裏,民眾勢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已經亂成一鍋粥的伊朗朝野震動除了媾和還有什麽選擇?他甚至已經將胡齊斯坦省改名為阿拉伯斯坦來感召當地居民。
胡齊斯坦省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麵積63,213平方公裏
然而,當地的居民完全沒有被感召,相反更認同自己伊朗什葉派身份的民兵,火箭筒、榴彈發射器,甚至二戰時候的發明莫洛科夫雞尾酒都上了陣,大軍在通往霍拉姆沙赫爾的路上行動緩慢,落單的坦克被毀於道旁,早已被炮火毀壞的民宅上有著波斯語的塗鴉“為了保衛祖國,我們將流盡最後一滴血————伊朗革命衛隊”。
圖. 1980年9月伊拉克入侵伊朗路線
誠然,如今回望,免不了事後諸葛亮之嫌。但就在伊拉克第一天空襲之後2小時,當時的伊朗總統巴尼薩德爾(他和霍梅尼分屬兩派,在伊拉克入侵前正準備搞個政變,國難當頭就擱下了)就把還在隔離審查的前皇家空軍悉數放了出來,出動了40架F-4幻影戰機,進行了代號“卡曼99”的報複行動。對巴格達以及數個伊拉克空軍基地還以顏色。
還擊很成功,數個靠近伊朗邊境的伊拉克空軍基地被嚴重破壞,數月不能運轉。伊拉克的地麵進攻將會在缺乏空中支援下完成,為這個魯莽的進攻機會一開始就蒙上了,說陰影都不足以形容的—— 厚厚的一層霧霾。
23日開始的閃電戰,直到30日伊拉克軍隊才基本肅清了霍拉姆沙赫爾的周遭,500輛坦克,近2萬精銳伊拉克部隊矗立於這座孤城門口,裏麵大約有3千名伊朗革命衛隊,幾乎沒有重型武器,不少人僅接受過3個月的軍事訓練。
薩達姆誌在必得,但他馬上將看到伊朗人那可怕的韌性,而這比起後來還隻是冰山一角。
霍拉姆沙赫爾光複以後,伊朗人稱這裏為“血城”。幾乎每一個街口,每一個房頂,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反複爭奪,伊拉克的特種部隊配合裝甲戰車卻難有寸進,從9月30日打到10月14日,伊拉克人還是在門口徘徊。薩達姆槍斃了一名前線的將軍,把從蘇聯買來的BM21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一字排開直接把霍拉姆沙赫爾變成一座廢墟。
於是伊朗人在廢墟裏戰鬥著,耗盡了彈藥,他們拿起來匕首和棒子。直到10月26日這座城市才算陷落,但零星的抵抗一直持續到11月10日,原本22萬人口的邊陲重鎮變作了鬼城。總算有了個像樣的勝利讓薩達姆頗為振奮,立刻製定了下一部的進攻計劃。拿下阿巴丹,進攻阿瓦士。阿巴丹既是港口又是石油重鎮,拿下這裏等於切斷了伊朗的石油命脈,也等於給自己添了一條財路。而阿瓦士反正伊拉克壓根沒能靠近,就不贅述了。
1985年的伊朗郵票 “收複被伊拉克占領的霍拉姆沙赫爾”
高興不過兩天,伊朗憑著空中優勢再次將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空軍基地摧毀,在南部8成的伊拉克海軍和雷達站悉數被毀。而阿巴丹飽受遭遇戰之苦的伊拉克地麵部隊將阿巴丹團團圍住以後,看著伊朗在海上進行補給,卻無可奈何。
此時已是11月,伊拉克走進了當年德國進攻蘇聯同樣的宿命,伊朗的冬季雖然不至於把伊拉克全給湮滅在雪花裏,卻使得道路泥濘不堪。同一時間的蘇聯之鼎盛都陷在阿富汗的泥潭之中,伊拉克的未來命運似乎可見一斑。
12月7日,薩達姆宣布伊拉克進入防禦態勢。不斷遭受空襲的薩達姆惱大罵著自己的將軍,為什麽報上來擊落的伊朗戰機已超200架,可巴格達的上空還時不時能看見低空劃過的F-4幻影。
不過他的運氣還沒到頭,伊朗這邊也有麻煩。伊朗人民空前一致的團結起來,數萬名誌願軍這時候已經集結起來,再有不了多久伊拉克就會見識到這場戰爭到底有多可怕,可在這之前伊朗的高層還需要一次整合。
民意不斷下滑的巴尼薩德爾希望能主導一次反擊來解阿巴丹之圍,再用這場勝利穩固自己的地位。出於某種原因霍梅尼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許是想平衡兩派,也許是想給老戰友一次機會),他把時間選在了1月,又因為對於伊朗革命衛隊的不信任,他把希望寄托在被他釋放出來的皇室軍隊身上。
行動代號“勝利”!
在三次不成功的佯攻之後,他帶足了伊朗現代化部隊的老本合計330輛M60和酋長式坦克浩浩蕩蕩向阿巴丹進發,不顧大規模奔襲對於伊朗軍隊來說實在是力不從心。在阿拉伯河上搭起了三座浮橋,坦克陣群分成三路大軍分別渡河,而負責支援的步兵則安排到最後才渡河。
假如這支部隊可以成功渡河出現在伊拉克部隊麵前,那麽勢必是一場奇襲。
一場奇襲如期而至,伊拉克部隊早就嚴陣以待。因為道路泥濘,伊朗大軍行進奇慢,早就被伊拉克的偵察機發現。而渡河一半的伊朗坦克部隊立刻遭到了各種武器的打擊,慌不擇路的坦克跑出公路就陷入泥濘之中成了別人的戰利品(薩達姆專門把繳獲的坦克拉回巴格達展覽,再賣給了約旦)
麵對如此情形,可能腦子裏也滿是泥濘的巴尼薩德爾做出了繼續進攻的指令。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衝鋒,被擊毀,或者變成又一件戰利品。戰鬥最後的結果是伊朗損失了200多輛坦克,100多輛裝甲車和自行火炮,伊拉克損失隻有三分之一,如果數字上聽著還不算差距太大,那麽對於被全世界禁運的伊朗這是無法彌補的損失,而對於伊拉克這不過是花點錢就能搞定的。
圖.兩伊戰爭中被伊拉克廢棄的坦克
更大的影響是巴尼薩德爾幾個月後被彈劾,並不甘心的他引發了伊朗數月的內戰和恐怖活動,暗殺,清洗,造就了伊斯蘭共和黨(IRP)徹底的集權。霍梅尼指責禮薩巴列維種種的不民主,在他自己的治下再次重演。而對於軍隊的忌憚,也讓伊朗革命衛隊獲得了極大的權勢。
現在困擾著伊朗的問題都撒下了苗子。搞定這一切沉寂半年的伊朗終於要可以反攻了。損失了精銳機械化部隊的伊朗開始了一種叫做“人海衝鋒”的戰術。
我相信了解我國曆史或者看過蒙古西征故事的讀者應該對這個詞不太陌生,不過比起誌願軍或者被蒙古人趕在前頭的俘虜,伊朗人還是走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上萬名少年捧著塑料鑰匙(據說通往天堂之門)衝入伊拉克布防的雷區,隨後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再跟進
很明顯伊拉克人束手無策,阿巴丹之圍被解,5月伊朗收複了“血城”霍拉姆沙赫爾。
薩達姆單方麵停火並提出停戰建議。同時薩達姆在巴士達附近修建了秘密工廠,開始生產芥子氣等化學武器。
1982年的和平是幻象,各大軍火商們才剛開始鉚足了勁加班加點呢。
一切都隻是剛剛開始!!!
圖.伊拉克士兵
(五)
寫在正文前麵的話。
首先感謝誌願者兄弟姐妹們幫助勘誤和配圖,有這幫助才能每天一篇短短的文字。還有要盡量保證準確性和趣味性。然而不好意思依舊是有錯字,有語法和邏輯上的毛病,不一而足,隻能是感激各位高看。
看到關於昨天說的“人海衝鋒”的話題。說是大家應該對這個詞不陌生,比起誌願軍或者蒙古人,伊朗走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人海衝鋒
這自然是挖苦,伊朗的人海戰術是最血腥,最殘忍的。拋開政治,宗教各種理念不討論,這依舊是慘絕人寰。伊朗的衝鋒是十幾歲的少年到五十多歲的老人,手挽著手讚美著阿拉衝進雷區。我曾經不解為什麽要手挽手這樣不是一個地雷就會要了好幾條人命嗎?
有一天恍然,這是不給你逃跑退縮的機會,然後更無法直視他們是在宗教理念感召下的誌願者這樣的詞句。我很想找到隻言片語來說說這些年輕人是如何招募來的,但沒有什麽確切資料。在伊朗今日的戰爭紀念館裏,還把這些孩子的母親叫做伊斯蘭的英雄母親(耳熟嗎?)。無數稚氣未脫的孩子照片堆在那裏,紀念這場8年的戰爭。
圖 兩伊戰爭中有9.5萬伊朗兒童傷亡,年齡大多在16-17歲
那麽說說韓戰(朝鮮戰爭)。誌願軍絕對不是排成一排或者一個方塊陣衝鋒的,在古代都不那麽衝了,遑論現在。自打馬克沁機槍誕生,50個英國人打退5000祖魯人後,但凡打仗都會開始應用步兵陣型,等到韓戰的時候衝鋒自有一套戰術,通常是3-4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相隔甚遠要保證一個炮彈下來打死不超過兩個人。
當時的誌願軍身經百戰,敢說是亞洲最強,麵對的對手也是飽經戰火洗禮的美國精銳。可以說是最強的地麵部隊碰撞,不是兩伊戰爭中的哪一方可以比擬的,絕對值得細細道來。
可是真要細說韓戰按照筆者的習慣,國際局勢,坑死盟友的金一,用心險惡的格魯吉亞大胡子,什麽長津湖,聖誕節攻勢,高崗,fried rice with egg 估計能聊到鼠年,然後這個號也聊沒了。。。
這裏的“人海衝鋒”本想言簡意賅,指用人數對抗機械化,這就是當時中美力量的現實比較。沒有說清楚產生誤會還請各位看官見諒,還是那句話多謝各位的抬愛和對於本係列的支持。
點讚轉發打賞打出人海戰術都衝我來就好了。
這個係列主要講伊朗,我們回到正文。
回過神來的伊朗部隊憑著自殺式的前鋒和精銳正規軍打得伊拉克節節敗退,在解放霍拉姆沙赫爾之戰後,伊拉克的部隊從21萬人銳減到15人,坦克裝甲車損失過半,空軍已不成形,甚至有飛行員駕米格21逃去了敘利亞。
下麵附一個某大國那個時候出口到伊拉克的坦克數量。
某國產坦克便宜而且對操作要求不高,急需補充的伊拉克有業務代表常駐某國軍工廠收貨。不過他們用起來也不是很上心,很快伊朗也繳獲了這些坦克,便宜好用也立刻引起他們的注意,於是伊朗也開始進口。雖然本著平等尊重互信的原則,但考慮到國際大環境。某國沒有(直接)賣給伊朗,而是賣給了白頭山,然後你懂的。
所以白頭山和白胡子那時候就有交情了。
到了6月在槍斃了兩個將軍,兩個上校,一打指揮官後,薩達姆明白了一個道理,再打下去他就要在自己家挨揍了。於是他希望聯合國調停,停戰!
可是聯合國並不是很上心。
這裏就要說說國際大環境了,1982年的時候你會驚奇的發現幾乎沒人閑著。
首先是阿富汗,蘇聯的投入越來越多卻沒有起色。勃列日涅夫同誌好不容易鬥倒了黨內同期的老同誌,自己也走到了盡頭,無心關注中東的局勢。使得原本反以色列的阿拉伯聯盟惶惶不安,埃及幹脆拋棄小夥伴們直接跟以色列密談起來。勃列日涅夫真的是個很逗的人,外號“勳章大王”,蘇聯的習慣是死後有人專門捧勳章一起出殯,一般是一個勳章一個人。到他的葬禮,出動了44個人,每人捧著三個勳章,以至於下葬的時候棺材太沉還翻了兩次。
勃列日涅夫同誌
美國和某大國則通過巴基斯坦源源不斷的提供武器和人員訓練來支持阿富汗反抗勢力基地組織,當時的有為青年本.拉登(基地組織未來的一把手)就在那裏創業。
本.拉登
到了5月份,老牌帝國主義英國跨越了半個地球跟阿根廷開戰。英阿馬島之戰為撒切爾贏得了鐵娘子的名號還贏了連任。阿根廷打那以後除了足球賽事以外,基本上新聞就不怎麽聽到了。
撒切爾
就在全球都關注著這場戰鬥的時候,腦子最靈的民族國家以色列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實話說中東戰爭打到這份上,已經是以色列隨便欺負人了。唯一讓以色列擔心的是國際上影響不好,所以之前一直憋著沒打。兩伊戰爭的時候也就搞下小動作。幫忙賣些武器給伊朗啦,炸炸伊拉克的核電站什麽的。是的,那個時候以色列是支持伊朗的。因為大家不交界,敵人都是阿拉伯國家,合情合理。現在乘著英阿開打,全世界關注,以色列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小叮當之勢(梗有點老),針對巴解組織(巴勒斯坦武裝解放組織)出兵黎巴嫩。
第五次中東戰爭
黎巴嫩向整個阿拉伯聯盟求援,大家說,這個有點難。前四次中東戰爭打下來,埃及,約旦腦門上貼滿了服。這一次隻有敘利亞還敢接茬。以色列領軍的是國防部長沙龍,巴解組織是阿拉法特,而敘利亞是阿薩德(現在阿薩德的爹)。光是這三個名字就是好多故事。沙龍是打滿5次中東戰爭的武功派,阿拉法特是半生戎馬,大半生就是個恐怖分子,卻獲得了半個諾貝爾和平獎,阿薩德和敘利亞更是可以再開一個係列的人物。
在敘利亞:老阿薩德形象無處不在
第五次中東戰爭在國際輿論幹預下,當年結束。黎巴嫩的苦日子還遠遠不到頭,曾被稱為中東巴黎現在被打成廢墟,而伊朗和敘利亞在這時候支持了本土什葉派成立真主黨,日後他們和以色列還有一筆賬要慢慢算。鑒於這個大形勢,很多阿拉伯國家意識到西邊的以色列除了美國沒人拽得住,而另一邊的伊朗假如打垮了伊拉克那麽整個中東隻怕再無寧日了(當時誰能想到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捅婁子的會是伊拉克呢)。
與此同時伊朗提出了他們的停戰條款。
伊拉克要向全世界承認戰爭罪行,賠款1500億美金,薩達姆下台。同時伊拉克還要打開國境讓伊朗部隊前往黎巴嫩抵抗以色列。這條件一出舉世嘩然。就連當時伊朗唯二的好朋友敘利亞的阿薩德,利比亞的卡紮菲也都希望霍梅尼能慎重考慮。
縱然是狂人們也小覷了霍梅尼。
天子之怒,注定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看到伊朗條件的薩達姆可謂哭笑不得,把內閣召集起來商討對策。衛生部長某個侯賽因立時獻策,“這個條款看似苛刻,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領導你大可先退居二線等到事情平定再回到一線。”
薩達姆在詢問完還有誰同意這個想法,見沒人舉手後。
拉著衛生部長去單聊,一聲槍響後,這個部長職位出現了空缺。
同樣是全麵動員的入侵,伊朗確實比伊拉克打得有聲有色,首先是策反工作到位。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早有反意(或者說從沒真正臣服過),北部的遊擊戰打得風風火火恍恍惚惚。南部伊拉克的什葉派也組成了自己的政黨,雖然在兩伊戰爭中他們沒有公然支持伊朗,保持中立也等於無形中減弱了伊拉克的力量。
與此同時國際上伊朗的盟友敘利亞關閉了伊拉克通往土耳其的石油管道,伊拉克的收入一下子銳減每天50萬桶石油,整個伊拉克政府瀕臨破產。而蘇聯老大哥為了填補自己在阿富汗的虧空,也開始賣武器給伊朗,這對於之前純消耗的伊朗來說無疑於雪中送炭,再沒有阻擋他們打這場聖戰的理由了。
就在薩達姆急得找繩子(這繩子沒扔)上吊的當口,他的朋友圈不再沉默,紛紛給他留言。
首先是阿拉伯諸國,什麽阿聯酋,沙特,科威特立刻湊了600億美金給伊拉克,並承諾接下來年年有。
最重要的,裏根大叔在這時候根據副總統喬治.布什(沒錯將來的總統)送來的報告得出結論。
裏根總統(左一)和喬治·布什(右一)
“美國絕不容許伊拉克輸掉這場戰爭”。
筆者無法查清到底是因為蘇聯先選擇了伊朗,還是美國先選擇了伊拉克,但是兩大戰爭機器開動馬力對決就此展開。
美國拉著法國,德國一起為伊拉克刷裝備(通過約旦),而美國更是提供了訓練飛行員,衛星情報以及化學武器配方。
根據聯合國公約,化學武器是不能買賣的。所以美國人賣的是配方,沒違規。
很多年以後美國滿伊拉克的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源頭也就是在這,結果化學武器沒找著,那根繩子倒是用上了。
麵對來勢洶洶的伊朗,薩達姆警告說,他將會有超級武器來對付伊朗的人海衝鋒。
齋月行動開始。
伊朗糾集大軍,15萬伊朗共和國衛隊和聖戰士(平民衝鋒隊)數百輛坦克選擇進攻巴士拉(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南部重鎮)。一旦攻下這裏,再加上南部的什葉派和北部的庫爾德人三路並進就可拿下巴格達。
圖.伊朗共和國衛隊和聖戰士
而伊朗的一眾指揮官相信他們將攻擊的是伊拉克防線上薄弱的一環。
但在美國衛星的幫助下,伊拉克已經知道了這次主攻的方向。8萬伊拉克士兵在此布下了縱深防禦,地堡戰壕,一戰時候最流行的防禦陣法在這裏再現。
二戰以後最大規模的地麵戰爭一觸即發。
米格VSF-4,直升機VS坦克,毒氣VS人海戰術。
不得不說化學武器確實是針對人海戰術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戰法。而全無準備,裝備極差的聖戰士死傷慘重。經過7天苦戰伊朗大軍前鋒已經到了距離巴士拉13公裏的地方,卻再難寸進,相反過於暴露的前鋒等於是三麵受敵,進了口袋。
圖.化學武器
1982年8月3日留下8萬具屍體後,伊朗撤退。
齋月行動宣告失敗。
在這之後伊朗又發起了數次進攻,依舊是人海戰術為主,但都進展有限,而到了這個時候巴列維王朝留下的美式戰鬥機還能飛的已不到70架,那個時候訓練的優秀飛行員也大幅減少。而伊拉克方麵法國的戰鬥機,美國教官訓練出來的飛行員開始到位。
從此空中優勢將在伊拉克一方。
時間到了1984年2月底,伊朗不再有能力發動以犧牲大規模人員為代價的戰鬥(暫時),兩伊戰爭進入到了消耗階段。此時雙方合計損失超過25萬人,50萬人受傷。
這個計數還遠遠沒有終止。伊朗和伊拉克將各自進一步改變戰術,以期更有效地殺死對方。
要是任何戰爭是鼓吹戰爭的那兩個人自己拿著棒子對打,或許我們的世界會變得簡單多了。
(六)
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的時候提出的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簡稱MAGA(常見於總統的推特)。
這句話並非原創,當年裏根競選時也說過。而特朗普所指的再次偉大就是回到裏根的時代。
裏根上台伊始,美國麵臨石油危機(伊朗革命),經濟蕭條(資本主義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現象——馬克思),人質危機(前麵的伊朗往事聊過了)
當了69天的總統還莫名被人刺殺,身中六槍被送到醫院後,他看到醫生後說的是,“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的。”
應該說不論是非成敗,裏根絕對是最會講段子的總統。
時間到了1984,一切還沒有像喬治.奧威爾寫得那麽糟糕。(假如你這輩子隻準備讀十本書,我以為這是一本)
這一年裏根贏得了總統連任,此時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全力支持伊拉克。
在打了4年的仗後,伊朗和伊拉克都認清了一個現實。大家在戰略或者戰術上都高明不到哪去,這個時候除了地麵上的拉鋸戰,拚的就是消耗了。
打仗就是花錢,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就是比拚有生力量。這兩個國家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石油,所以雙方開始瘋狂轟炸對方一切與石油有關的東西,畢竟對方的石油少了,黃金自然也就少了。(這裏說一個筆者童年過去一直理解錯誤的詞,小時候一直以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意思是戰爭開始了,發財機會就來了,錢會滾滾而來,長大後,才知道理解錯誤,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說的是戰爭很花錢,為了維持戰爭,需要支出很多很多錢)
油田,城市,油輪。這裏不再贅述雙方你來我往的轟炸,你買更好的飛機我買薩姆導彈陣。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飛毛腿導彈開始暫露頭角,把伊朗邊境一線大大小小的城市打了個遍。從利比亞買來同款導彈的伊朗也沒含糊,把伊拉克地圖上的城市挨個點了一遍。
消耗戰的另一個重頭就是襲船戰了,這比轟炸城市和油田更微妙一些。因為城市和油田是誰的就是誰的。
油輪掛上不同國家的旗子,就是不同國家的了。
1984年5月伊拉克空軍用飛魚導彈攻擊了一艘巴拿馬油輪,第二天伊朗就還以顏色襲擊了一艘科威特油輪。
圖 伊拉克擊沉84萬噸油輪
巴拿馬是對於人工,稅率要求最低的國家,所以大家都喜歡掛他們的國旗,稱為方便(麵)旗。
圖 巴拿馬國旗
科威特則是伊拉克出口石油當時僅剩的渠道。
同樣這裏也不贅述84年的襲船戰(這裏隻轉一個,筆者看微博讀者評論才知道八卦,當年襲船戰打的熱火朝天,兩邊都要軍火時,有東方某大國的船就臨時改航線,到國內北方某港裝上現役的Red Flag 2然後直達那邊卸貨),隨著規模越來越升級,科威特開始尋求保護。作為中東白富(美)一樣的存在,一皺眉頭就有人遞熱水。蘇聯和美國先後願意保護科威特油輪,而白富(美)看中了美國。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在87年出手,“祈禱螳螂”行動打掉了伊朗的海軍,間接促成了戰爭的結束。
這些都是後話。
在消耗的同時,伊拉克因為外援,裝備,訓練的到位,開始能夠組織一些像樣的反擊了。空襲的密度也遠遠高於伊朗,而伊朗苦於美式飛機的部件得不到更換也沒有好的防空武器,士氣開始不斷下降。形勢再次逆轉,這一刻咄咄逼人的是伊拉克了
這時候經過以色列特工摩薩德之手,由當時的中情局局長凱西將一份秘密報告遞到了美國總統裏根的麵前。
還記得之前說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嗎?被打回石器時代的黎巴嫩人組成了秘密組織真主黨,到了85年正式定下名字真主黨。同時幹了幾票大買賣,在84年到85年綁架了7名美國人。之前美國一直以為這是聽命於利比亞控製的恐怖組織所為,幾經周旋卻無進展,還看著一名人質被處死。這時候才意識到真主黨真正的好朋友是伊朗
這份報告裏麵,以色列人建議將伊朗此時此刻最需要的飛機部件,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由以色列賣給伊朗,美國再來補足以色列的庫存。作為交換,伊朗將施加影響力給真主黨,釋放美國人質。
最開始美國是拒絕的。
此時蘇聯的黨總書記已經換到戈爾巴喬夫,中蘇之間再次友好起來,阿富汗開始撤兵。對於中東明顯蘇聯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賣武器)
圖 戈爾巴喬夫
於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支持下,這項行動正式展開,行動稱為麥克法蘭計劃.
9月裝著美式裝備的以色列飛機抵達伊朗,9月1日第一名美國人質被釋放.
這極大鼓舞了中情局,凱西局長決定繼續交易。同時為了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組織(裏根時代是全球跟共產主義打的策略),而國會又不同意。所以中情局決定在交易中掙個回扣,拿錢去支持尼加拉瓜.
這樣的買賣一共幹了6次,人質悉數救回.
圖 威廉·凱西提出一個以武器交換人質計劃
諾斯中校被派遣負責執行“武器換人質”計劃,攝於1987年7月(圖片署名:東方IC)
據後來黎巴嫩《帆船》雜誌披露,86年6月麥克法蘭一行人持愛爾蘭護照來到了德黑蘭,給霍梅尼帶去了兩樣禮物。
一本《聖經》(意味著兩種宗教可以並存),一把鑰匙和手槍形狀的蛋糕(意味著賣武器就能有和平???),但霍梅尼拒絕見麥克法蘭。
怎麽想也該是送古蘭經啊。。。
隨著雜誌報道一下引起了軒然大波參,眾兩院聽證不斷,獨立檢察官再次登場。前麵的“水門事件”,這次的“伊朗門”,配上後來克林頓的“拉鏈門”,並稱三大門(現在特朗普又搞了個“通俄門”,也許幾年後,就不是三大門是四大門了)。
圖 黎巴嫩《帆船》雜誌揭露“伊朗門”事件
裏根的麻煩我們不提,簡單地說中情局局長凱西罹患腦瘤在1987年死去,結束了一個“凱西的中情局”時代也使得很多關鍵證據情報變得不得而知。麥克法蘭等人又都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使得裏根以不知情逃過彈劾。等到1990年再回來翻案的時候,裏根已經出現阿茲海默症症狀,無法再印證任何新的證據。
畢竟同為共和黨的老布什政府也不會太過為難自己的老上級。
看著伊拉克裝備越來越好(但用得還不怎麽好),士兵越來越多(薩達姆開始強製征兵),手裏的錢也花不完(阿拉伯堂兄弟不是一般的富),意識到此消彼長會越來越嚴重的伊朗決定在1986年搞一個大動作,隨著幾年的戰爭洗禮,伊朗正規軍和革命衛隊之間已經磨合的較好,不再是之前一味鬥狠的人海戰術了。
1986年2月9日為了紀念伊朗革命勝利7周年,曙光8號行動(前麵還有7次行動就不細聊了)伊朗組織3萬大軍,強渡阿拉伯河,占領了伊拉克南部油區法奧半島。此舉薩達姆大為震驚,以為伊朗早無反擊之力,沒想到對方這一次在調動,運作上如此成功。而且這次伊朗有了自己研發的反化學武器裝備和解藥,瘋狂的使用芥子氣也終沒阻擋住伊朗部隊。
圖 阿拉伯河地區成為日後雙方反複爭奪的修羅場
占領下法奧半島對伊朗來說意義重大,一是可以從南部威脅巴士達,攻擊方向變得多樣性。二是在半島上可以布滿導彈海鷹飛彈(國產暢銷品,看一下?)來進行襲船戰。
薩達姆派出了自己小兒子庫塞.侯賽因的老丈人伊拉克的第一戰將Maher Abd al-Rashid(誰告訴我這名字怎麽念?怎麽翻譯成中文?)帶領著精銳共和國衛隊立刻反擊,在每天600發炮彈和200架次轟炸的配合下,浴血奮戰卻始終沒能奪回法奧半島(當時天氣陰雨連綿,影響了轟炸效果,坦克行進以及化武效果)
於是海灣諸國震動,因為法奧半島失守使得伊朗部隊距離科威特邊境隻餘16公裏。
而伊朗並未停步,北邊是曙光9號行動,進取伊拉克最後一個油田基爾庫克,南邊也是繼續高歌猛進準備打到科威特邊境(此時伊朗已準備煽動科威特革命)
伊拉克拚了老命總算遏製住了這兩撥進攻(北部得益於三萬土耳其大軍彈壓住了庫爾德人和伊朗人的聯軍,南部科威特空軍以誌願者身份加入了戰鬥)
意識到局勢危急的薩達姆報以顏色,組織了梅赫蘭反擊戰,從中路再次打回到伊朗,並要求拿梅赫蘭交換法奧半島。
霍梅尼沒有同意,然後自己奪回了梅赫蘭。此時西方世界很多觀察者認為若無外力幹預,伊拉克將會輸掉這場戰爭。
薩達姆開始全國總動員,大學停課,上至42歲的男性全部進入預備役。
1987年1月挾兩戰大勝之威的伊朗再次動員起20多萬大軍,圍城巴士拉。一旦失去巴士拉,伊拉克將徹底變成一個內陸國家,而且南部重鎮巴士拉也是伊拉克什葉派的最大聚集地,失去這裏就有可能讓什葉派在這裏建國。
圖 巴士拉地理位置
薩達姆親臨前線,調動10萬伊拉克大軍在這裏組成了鋼鐵防線。
巴士拉外圍在阿拉伯河之間,從1982年開始就是薩達姆苦心修建的人工魚湖(fish lake),裏麵布滿了工事障礙,甚至可以通電。
此時距離兩伊戰爭結束還有兩年不到。這場戰爭中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的戰役在9日淩晨1點開打。在毛利(伊朗宗教知識分子,類似牧師)祈禱下,由若幹誌願者披著白袍,騎上白馬領頭,身後跟著無數十幾歲的少年聖戰士,稱為“不死軍“(當年大流士的衛隊稱號)開始發起第一輪衝鋒。
名字再好聽,也不過是無意義的敢死隊。
此時已經習慣夜戰的伊朗大軍隨後殺上,伊拉克把手中的各式武器悉數傾瀉出來,到了1月29日防線被突破,此時伊朗前鋒距離巴士拉還有12公裏,為此他們大約拋下了6萬5千名伊朗人和2萬名伊拉克人的屍體。伊朗的炮兵晝夜不停的開始轟炸巴士拉,這座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也是修羅戰場的一部分了。無數人開始逃亡,在他們這輩子裏從沒見過這般景象,也沒有感受到死亡逼迫的如此之近,這些幸而殘存的人更想不到的應該是六年之後又會有一次圍城。
伊拉克的奮勇抵抗(這時候已經是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衛國戰爭了)終於使得伊朗軍隊再難寸進一步。2月26日伊朗終止了這次攻勢,10萬伊朗人,5萬伊拉克人命喪於此。
圖 一名陣亡的伊朗童子軍,胸口露出半張霍梅尼的照片。
霍梅尼發布聖訓,最終一擊即將到來,不接受調停不接受停戰。此時伊朗國內抗議,遊行,逃避征兵已經接連不斷。
兩個國家都到了強弩之末,但誰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畢竟戰爭和感情一樣,不管是誰先主動,但結果一定是誰先認輸,誰就輸的慘。
(七)
87年到88年的戰爭乏善可陳,這裏簡單說說。
之前提到伊拉克想奪回法奧半島,領軍的是薩達姆的親家。作戰失敗後被隻身召回巴格達。諸將都知道按照薩達姆的習性,這位伊拉克宿將隻怕凶多吉少。早就不能忍受薩達姆那三流指揮水平的將軍們群起而攻之,威脅薩達姆如果處死老將,那麽難保不發生嘩變。
早已形勢吃緊的薩達姆隻得忍氣吞聲,沒有為難自己的親家,一直到兩伊戰爭結束後才把老頭扔到監獄裏。這比起他後來殺死自己叛逃的女婿(跟國際社會保證不殺)已經客氣多了。這次將軍們的抗議也使得薩達姆在之後的戰爭中不再一把抓,多少給了將軍們一些自主權,當然這是形勢所迫,但改善了伊拉克的戰局。
此時伊拉克全民皆兵,已經湊齊100萬大軍,5500輛坦克(6:1伊朗),900架戰鬥機。以至於飛行員不夠,從全世界各地雇傭,共和國衛隊也對阿拉伯世界招兵。
而隨著美國海軍的介入,科威特的油輪不再擔心伊朗的小打小鬧。形勢對於薩達姆來說終於迎來曙光。
對於這位獨裁者來說,自然要幹一些真正的惡行。
對於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來說,地獄般的苦難來了。
庫爾德人好像是一群孤兒在追尋一個遙遙無期的夢。
在大奧斯曼帝國時代,多個民族融合,那個時候也沒有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國是皇帝,君王,哈裏發的私產,人民也隻是財產的一部分。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對那些帶路人來說是乘機打劫皇帝的私產,而不是破壞中國的文物,那時候是大清沒有中國。
近代有了民族國家,才有了國民。在這個思潮下庫爾德人也想建立自己的國。甚至也劃出一塊地來,可是土耳其現代國父凱末爾打贏了“希土戰爭”,也葬送了庫爾德人複國的念頭。
所以庫爾德人主要散居在土耳其(遭遇最慘直接不被官方承認這個民族,),敘利亞(被孤立),伊朗(算是最好的,因為隻要你信什葉派,伊朗不把你當外人,這也和波斯人在泛阿拉伯世界是少數派有關),和伊拉克(在薩達姆任內很慘)。
圖 黃色是庫爾德人分布區,紅色是庫爾德人自治區
伊朗給了庫爾德人複國的希望,所以他們配合伊朗跟薩達姆戰鬥至今。現在伊朗頹勢已顯,薩達姆也終於抽出手來對付他們了。
薩達姆派出了自己最信得過的將軍也是他的表弟,阿裏.哈桑.馬吉德(腦海不準出現cloud這個單詞……)
人稱“化學阿裏”。
圖 “化學阿裏”—阿裏·哈桑·馬吉德
在用大炮和飛機把庫爾德民兵打到山裏以後,他出動戰機對於庫爾德人的聚集點投放化武,芥子氣,神經毒氣和沙林毒氣,麵對老弱婦孺,5個小時的毒氣投放。2000多個村莊被毀,造成了近18萬庫爾德人的死亡,改變了整個伊拉克北部的人口密度和分布。
圖 大規模毒氣戰
後來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化學阿裏在撲克牌通緝令上排名第五,是黑桃K,但眼下還隻是他的第一惡而已。
隨著北邊的勝利(屠殺的勝利),薩達姆組織了奪回法奧半島的戰役,共和國衛隊為主力的大軍浩浩蕩蕩殺來,已經無心戀戰的伊朗軍隊稍一交鋒就開始潰敗。
2天時間,法奧半島收複。
88年4月美國護衛艦被水雷擊傷,美國人一對編號,證明是伊朗人布的雷。
美國隨即進行作為報複的“祈禱螳螂”行動,對伊朗的兩座海上石油平台展開攻擊。
一天內擊毀兩座石油平台,擊沉一艘護衛艦,重傷一艘,擊沉導彈快艇一艘,擊沉武裝快艇三艘,多艘重傷,56名海軍陣亡。而美國人的損失僅有一架直升飛機因故障墜毀。
美國人本還準備進一步的進行報複,但得到德黑蘭來的消息,“伊朗人想要談判,老人家的身體已經不大好了。”
此時霍梅尼已經臥床許久,這個在西方世界眼中,堅如磐石,神色陰鬱的伊朗最高領袖此時已經85歲。他是一介平民,大半生潛心宗教,60多歲去國他鄉,75歲走進權力頂峰。在他的聲望和權術下,伊朗從一個王朝走到了一個神權國家。一方麵伊朗有民主選舉,另一方麵所有反對的聲音在他的時代被扼殺,作為最高領袖他對任何事有一言興廢的權力。
在野時他說“我們冀望遵從世界人權宣言,我們要自由和獨立。”
當權後他說“我再說一次,不要舉行會議,胡說一通和示威抗議。我會打碎你的牙齒”。
(有個段子怎麽說的了? “永遠不要相信在野黨。在野黨一旦上台,都跟執政黨沒兩樣。”)
圖 1979年2月5日,流亡歸來的霍梅尼在德黑蘭大學向支持者揮手致意
在1982年的時候,他原本可以得到體麵的勝利,榮耀和付出相對小很多代價。但自詡為穆斯林世界領袖的他,拿著被他趕跑的國王數年積蓄開始發動一場“聖戰”,8年之後伊朗伊拉克回到原來的邊界,彼此的國庫裏剩不下一分錢。
8年戰爭,45萬到90萬伊朗人陳屍沙塵,35萬-50萬伊拉克人也同埋於此。伊朗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陷入了貧窮,封鎖之中,仿佛無盡黑暗籠罩住了看不到一絲光亮。趁機坐大的是伊朗革命衛隊,成了淩駕於軍隊之上的力量,占據要職,操控商業,至今還左右著伊朗的命運,成為貪腐的源頭。
圖 兩伊戰爭焦屍遍地
圖 八年的兩伊戰爭給兩國人民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
7月麵對聯合國的調停,霍梅尼說,“如同飲下一杯毒藥。”,此時他才覺得苦澀,可兩國早已塗炭。誠然這場戰爭不是他挑起的,不相襯的野心也讓他難辭其咎。
7月18日,終於停戰。
但當時和平協議還沒有達成,停戰之後小的衝突還是不斷。薩達姆還支持了伊朗人民聖戰組織(MEK)發動的叛亂。
這又導致了伊朗血腥的鎮壓,處決人數在3000到15000之間。
伊拉克宣布自己取得勝利,展示了大量的繳獲武器,坦克。同時背上了800億美元的外債,和負擔一隻龐大軍隊維持費用(堂兄弟們也不再給錢了)
基礎設施的破壞,經濟的坍塌,內部無盡的仇恨和一隻海灣勁旅(薩達姆覺得)基本上就是伊拉克的現狀了
接下來伊拉克的故事,我們留到伊拉克往事再說。
此時伊朗的總統是哈梅內伊(白胡子2號,準備讓以色列25年消失的老大爺)當時也就50歲,他是霍梅尼的學生也是戰友。
高樓兩側的霍梅尼(左一)和哈梅內伊(右一)
但其實他不是霍梅尼最初意屬的繼承人。
霍梅尼最初指定的是他的另一名學生,大阿亞圖拉,侯賽因.阿裏.蒙塔澤裏, 當時的憲法規定最高精神領袖必須是“馬爾紮”。
圖 侯賽因·阿裏·蒙塔澤裏
大阿亞圖拉,馬爾紮都是伊斯蘭的神職稱呼,你可以理解為要當教皇(最高精神領袖)必須是紅衣主教(阿亞圖拉)裏麵選,選出來的就是馬爾紮(馬爾紮有追隨者的意思)
蒙塔澤裏一直是革命的堅定接班人,偉大領袖的親密戰友。
但基於堅定接班人和親密戰友都下場不妙的慣例。蒙塔澤裏在88年之後那一年,因為對於血腥鎮壓表達不滿寫了封信給霍梅尼,信裏寫道,“那些囚犯的處境遠差於巴列維時代。“
而這封信好巧不巧的泄露到了海外,被英國廣播公司播了出來。
憤怒的霍梅尼剝奪了蒙塔澤裏的繼承者身份,選中了哈梅內伊,但哈梅內伊隻是一名阿亞圖拉(少林寺住持傳給虛竹能行嗎?)
霍梅尼改了憲法,說到底忠於領袖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最高理論家不重要。
(領導說你行,你就行,領導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各國都一樣啊)
幹完這件大事之後,霍梅尼終於支持不住,在88年之後那一年,5月之後那一月的3日逝世。
20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哀聲一片,人們為了瞻仰他的遺體,衝撞壞了棺材,若不是抓住了壽衣幾乎使得遺體墜地,第二次葬禮時改成了鋼製材質。
那個風雲際會輩出“偉人“的年代到此似乎畫上句號。
圖 1989年6月3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病逝
霍梅尼的兩個兒子都早逝,一個死於他的流亡年代,一個死於95年。他的一個孫子侯賽因.霍梅尼在2003年說“伊朗人需要自由,如果這要美國人的幹預才可達到,我想伊朗人會歡迎他們。而作為一名伊朗人,我會歡迎他們。“這顏色變得,不是打天下人的子孫就一定忠誠於父輩的天下,2006年還是這個孫子呼籲美國入侵伊朗及推翻伊斯蘭共和國,他向阿拉比亞電視台的觀眾說:“如果你是囚犯,你會怎麽做?我想有人來打破牢門。” 我不知道霍梅尼在天堂八萬名的服侍下和七十二名妻子的陪伴下(如果存在的話),知道孫子背叛了偉大的革命,會不會氣得跳下凡塵,打死這孫子。
(另和讀者做個小小的科普,古蘭經上可沒有七十二個美麗的處女的故事,可蘭經說的,他們將在恩澤的樂園中……在珠寶鑲成的床榻上,彼此相對地靠在上麵。長生不老的僮仆,輪流著服待他們,捧著盞和壺,與滿杯的醴泉……還有白皙的、美目的妻子,好象藏在蚌殼裏的珍珠一樣。那是為了報酬他們的善行。……我使她們重新生長,我使她們常為處女。七十二個處女這個故事最初出自提爾密濟聖訓2188:艾布賽義德傳述:穆罕默德說:“天堂居民中品位最低者,亦將享有八萬名侍從,七十二位妻室,為之豎起真珠和紅黃玉的帳篷,其寬闊若劄比至薩那之間。”後來應該是給暗殺大師山中老人給弄得廣為流傳的,回頭有機會,筆者也寫個山中老人的故事吧)
2017年英國BBC記者在伊朗拍攝時,看到大批的年輕人伊朗人喊著,打倒美國,打倒英國,打倒以色列的口號遊行。等到進行個別參訪時,年輕人說最喜歡的是美國電影。當知道來的是英國人時,他們靦腆的笑了笑說,“不好意思,剛才喊打倒你們。其實我們很喜歡英國。“
圖 伊朗年輕女孩燦爛的笑容
那個霍梅尼的伊朗早已煙消雲散,有些東西注定無法阻擋。
革命帶來的焚風可以遮蔽天日,奪去呼吸,甚至有著毀滅天地的力量。可每個人心中那一畝自由幸福的微光終會重照大地。
伊朗往事大概就說到這裏了,這往事並不如煙,希望大家喜歡。
最後這裏附上一首短詩: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我無法再把自己稱作
一個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
佛教徒或者猶太教
————— 哈菲茲《我已知道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