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私有化

來源: bebe2014 2019-02-14 16:40:1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582 bytes)

“我們不需要一小撮百萬富翁,我們需要上百萬的私有者。私有化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就是走進自由經濟的通行證。”葉利欽總統1992年夏天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

1、私有化的發起與實施。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後,隨即在1991年7月1日簽發了《俄羅斯聯邦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私有化法》(簡稱《私有化法》),成為俄羅斯推行私有化的基本大法。

私有化是俄羅斯經濟改革中的“重頭戲”。為了推動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根據法律規定,俄羅斯成立各級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這些委員會屬於政府職能部門,是俄羅斯指揮和推行私有化運動的“最高司令部”,從中央到地方成立各級財產基金會,是代表國家利益的法人組織。

2、全民私有化進行時。俄羅斯及一些東歐國家在推行“私有化”過程中,多數采取出售、拍賣、投資招標、股份製改造等形式。從規模上看,又分為“小私有化”與“大私有化”。

“小私有化”包括批發與零售業、公共飲食業、生活服務業、農產品加工、食品工業及建築業與建築材料工業企業等,主要采取公開拍賣、租賃或者出售的方式。“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企業的私有化過程,先將大中型企業改造為股份公司或集團,以變更其所有權,然後將股份公司的股票推向市場。“大私有化”分為“證券私有化”和“現金私有化”。

3、財富轉移與社會分化。1992年10月1日起,俄羅斯政府開始向居民發放私有化證券(亦翻譯成“票證、票、券”),從此拉開了全麵私有化的序幕。

證券私有化是俄羅斯“大私有化”的第一階段,從1992年7月起,截至1994年6月30日,主要發放私有化證券(票)無償地轉讓國有資產,將部分大型國有企業改造成開放型的股份公司。在完成私有化證券的發放和企業的股份製改造之後,從1993年開始,在專門的拍賣市場上出售企業股票,企業職工和社會居民均可以用私有化證券購買。根據規定,每個公民都可獲得1張麵值為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按照當時的黑市匯率計算,一張私有化證券相當於150美元.

到1991年底,俄羅斯國有企業數量為25萬家。最高蘇維埃計劃將其中70%的資產以私有化證券形式分給居民,而以蓋達爾為首的政府堅持隻分其中的35%,不包括按當時物價估算的全國房屋價值——16.5億盧布。35%的資產均攤到全民身上,就得出了每張私有化證券1萬盧布的麵值。當時俄羅斯政府對包括港口、廠礦、鋼鐵廠等在內的眾多國有企業的資產沒有進行資產評估,而是使用蘇聯1984年最後一次經濟普查中的數據,計價仍然是蘇聯盧布幣值。到1992年10月,居民從銀行開始領取私有化證券時,物價已經上漲了20倍。政府並未按上漲後的價格對國有資產進行重新評估,1993年春季,私有化證券迅速貶值,在投資公司或證券交易所中隻值5美元,而在俄羅斯一些邊遠地區一張私有化證券隻賣到4000-5000盧布,約合3-5美元。

據統計,約6100萬俄羅斯人直接將私有化證券賣掉,這大約占私有化證券的40%;還有2500萬俄羅斯人將私有化券投入到投資基金會;一些居民用私有化證券直接購買了一些開放式無限責任股份公司的股票,成為股民。然而,老百姓所得到的紅利少得實在可憐。例如,在聖彼得堡市,一張麵值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隻能購買500盧布的股票,在最好的情況下,一年能獲得紅利,也就隻夠購買一張公共汽車或地鐵票,有的企業在郊區或外地,家遠的人有了紅利都不敢去領。絕大多數群眾受騙上當,受益的隻是瓜分到社會財富的“一小撮”。

1994年7月1日起,俄羅斯私有化進入了新時期。私有化的重點是將投資與改造結合起來,吸引本國和外國投資者的資金,進行企業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改造,使私有化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私有化的範圍進一步擴展到了燃料動力部門和軍工部門。俄羅斯軍工企業中有30%的企業禁止私有化,其他企業都將私有化。可以采取招標形式選擇新的企業主,將私有化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居民的社會保障。

國際上評論,像俄羅斯這樣高度“國有化”的國家,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裏將眾多國有企業變賣,實在“令人難以想象”。談到私有化的直接結果,俄羅斯官方列出如下數字:在1995年,實現私有化的企業共計1萬多家,其中88%是職工總數不超過200人的小企業;大中型企業的私有化主要采取股份製,一年裏建立了2270家股份公司,這些股份公司中,77%原屬於聯邦或地方一級的企業,79%在改組前是盈利的,25%的企業在股份改造後,其控股權在國家手中。1995年一年間,俄羅斯建立的股份公司共發行股票8.54億股,其中1/3在企業職工中分配,1/3為國家所有,1/3用於自由出售。通過私有化增加國庫收入,是改革派信誓旦旦許下的諾言,但實際上巨額的財政虧空,企業間相互拖欠的“多角債務”日益嚴重,已達天文數字。所有這些壓得俄羅斯政府幾乎難以喘息。

正在政府進退兩難之際,新生的金融財團勢力代表,後來出任政府副總理的“財閥”波塔寧向政府提出建議。國家將手中掌握的大企業的股權作抵押,通過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進行拍賣和暫時的出讓,換取相應數額的銀行或財團的貸款或閑置資金,以彌補財政赤字。抵押期限為3年,財團有權管理企業,整理並出售企業的股票。3年後,國家可以歸還貸款、贖回股權,否則,股票將歸買主所有或處理。銀行家許諾,通過此舉,政府可以獲得20億美元的貸款,用來填補預算的虧空。這一措施為銀行和財團進一步控製社會財富“開了綠燈”,使金融資本得以順利地向工業領域滲透,獲得了對優勢企業乃至工業部門的控製權。在證券私有化階段,官僚和企業領導獲得了對企業的控製權和所有權,而“抵押拍賣”則是將經濟權歸為金融寡頭所有。

俄羅斯輿論指出:一方麵,政府“手拿金碗要飯吃”,國家出手的都是戰略性的骨幹企業;另一方麵,私人銀行的資金實際上是被截留和占用的財政預算款項。俄羅斯在私有化過程中實行“銀行全權代理製度”,私人銀行變成了政府部門的“會計科”,這些銀行手中積聚了巨額的財政資金,僅1996年,私人銀行代理財政支付的款項就達30億盧布,許多銀行90%的資金來源於官方各級的財政預算。“官銀不分”使得私人銀行迅速膨脹,俄羅斯最大的私人銀行——“聯合進出口銀行”就是靠代理國家海關關稅等暴發起來的,靠吃國家的“奶”,才養大了許多的私人銀行。被進行“抵押拍賣”的往往是俄羅斯企業中的“肥肉”,拍賣場經常成為幾大財團之間爭鬥的場所。

1995年,俄羅斯最大的有色金屬和礦產企業“諾利斯克鎳業”被推向拍賣場,三份競拍申請同屬於一個財團——波塔寧的“聯合進出口銀行”。三者相互擔保,波塔寧財團輕而易舉地贏得了拍賣。“諾利斯克鎳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俄羅斯銅產量,該公司1995年在國際市場上鎳和銅的銷售額高達24億美元,獲純利近4億美元。波塔寧財團後來又以10億美元的投資許諾,獲得了這家戰略性企業的51%有表決權的股票份額。至此,一家有官方背景的私人財團完成了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私有化”。1995年年底,俄羅斯舉行了一係列“抵押拍賣”活動。俄羅斯輿論將私有化中的“抵押拍賣”稱為一次“內部人之間的分配”。利用“抵押拍賣”,波塔寧財團又獲得了原油儲藏量居全俄羅斯第一,開采量居第四的“辛丹克”石油公司51%的控股權。

1995年12月8日,國際石油界的“巨人”,俄羅斯開采量第二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拍賣揭曉,結果不出所料,俄羅斯另一大金融集團“梅納捷普銀行”獨領風騷,從國家手中接過了78%的控股權。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自編自導”,“梅納捷普銀行”自己負責組織拍賣,自己參加競拍。一年之後,“梅納捷普”集團再接再厲,又從國家手中贖買了剩餘國有股份,俄羅斯在這家石油公司的股份僅為象征性的0.1%。而這些資本運作的幕後老板就是後來成為俄羅斯首富的著名寡頭、普京的對手——霍多爾科夫斯基。

一些報刊揭露,私人銀行的大部分資金源於“拖付的國家資金”。“拍賣抵押”大大促進了俄羅斯金融工業資本的積聚和擴張。一些私人財團得以迅速地膨脹。金融工業集團和金融寡頭的影響已滲透到國家政治、經濟的方方麵麵,以至於俄羅斯整個國家體製都帶有深深的寡頭壟斷烙印,形成“寡頭資本主義”。

1996—1997年後,俄羅斯私有化過渡到企業“個案性”的資產拍賣和重組。1997年7月,俄羅斯“電信投資”25%的股權競拍落下帷幕,“電信投資”25%的股份拍賣成交總額為18億美元,創下俄羅斯私有化之最。又是波塔寧財團獲得全勝。不同的是,在勝利者的背後,發現了國際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的身影,18億美元的巨資,其中10億多美元正是出自這位“金融巨鱷”之手。

私有化亂象及後果

企業拍賣活動一浪高過一浪。人們發現,被推向拍賣場的大多數是一些盈利的或有優勢的大型國有企業。利潤豐厚的燃料能源、天然氣、通信等部門的企業,屢屢被看中出售,交通、軍工企業也不例外。由於企業拍賣價格過低,實際上是“得不償失”。原來國有的12.5萬家企業僅以每家企業1300美元的平均價格被賣到私人手中。俄羅斯500家大型企業,出售總額為72億美元,而專家和國家財團評估的市場價值達2000億美元,其中324家大型國有企業平均拍賣價格僅為400萬美元。1994年,在俄羅斯30個特大型國有企業拍賣過程中,有23起拍賣活動隻有一個競爭者。俄羅斯輿論指出,在一些“肥水”企業的拍賣過程中,總有幾家私人銀行或財團的身影。俄羅斯聯邦財產基金會主持進行了一些投資、引資性質的私有化拍賣。按規定,競爭者必須履行向企業投資的義務,然而,拍賣的錘子落下後,有些揭標方違背合約,拒不履行注資的義務,包括俄羅斯一些大型的有色金屬或石油企業,使企業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1、私有化引發的政治爭鬥與寡頭統治。“休克療法”式的經濟改革嚴重受挫,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進一步激發了上層的權力之爭。俄羅斯走什麽樣的經濟變革之路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

1993年9月21日晚,葉利欽總統通過電視,向全俄羅斯宣布中止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最高蘇維埃的各項職能,在俄羅斯引起了強烈的震動。議會反對派堅決予以回擊,葉利欽下令,強行圍困並攻打議會所在地“白宮”,莫斯科街頭重兵雲集,坦克轟鳴,炮聲給自由民主派寫下了血的注腳,民選總統用坦克和大炮攻擊了議會大廈,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2、政府被金融工業集團綁架。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輕易地操縱了政府機構。連葉利欽本人也說,“銀行家們開始試圖公然地、直接地對政權機構施加影響,在政治家的背後操縱國家”。在最厲害的時候,俄羅斯政府被7—10個商人左右,他們甚至可以隨心所欲地撤換總理。國家權力被操縱,權錢交易盛行,腐敗叢生。私有化給俄羅斯社會帶來重了極其慘的後果。1990—1995年,俄羅斯工業生產下降了50%。農業、機械、儀表、電子、道路建設等部門或行業幾乎全軍覆沒,持續幾年的經濟危機也對俄羅斯社會的人口、健康以及就業形勢嚴峻,激進的變革付出了極高的代價。蘇聯末期,經濟改革淺嚐輒止,政治改革卻狂飆突進,最終衝垮了蘇共,瓦解了蘇聯。幾年後,在私有化運動高歌猛進之時,俄羅斯社會又跌入災難性的危機之中。2000年4月23日,葉利欽因心髒病去世。

3.對私有化的評估。俄羅斯社會中大多數意見認為:俄羅斯國有資產的私有化未能改善財政狀況。在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羅斯私有化的收入隻占俄羅斯國內生產總直0.02%—0.04%,占預算0.13%—0.16%;沒有提高經濟效益,日用消費品生產下降了一半以上,俄羅斯80%的食品依靠進口;並沒能造就大批中產者,分割國有資產、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成了俄羅斯未來商界精英的追逐目標,形成了俄羅斯商界精英中的“紅色資本家”階層,及其暴發的“新俄羅斯人”,他們手中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他們既缺少市場知識,又沒有現代管理經驗,具有很強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葉利欽總統承認,私有化造就了一批“所有者”,卻未出現“管理者”。“中產階級”也尚未形成。官僚資本、新興的壟斷、官員的腐敗、沉重的稅賦以及黑社會勢力的敲詐都嚴重阻礙著中小企業、私人經濟的順利發展,給俄羅斯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俄羅斯安全機構的報告顯示,俄羅斯2/3的具有豐富資源和經濟潛力的地區已被各種灰色經濟勢力、黑手黨組織所控製,對俄羅斯的經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大多數俄羅斯老百姓生活江河日下,但少數人卻在經濟變革的浪潮中“暴富”,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嚴重。1992年以後,俄羅斯社會出現的“暴富群體”,激起社會大多數的不滿情緒,社會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社會的緊張程度已接近社會衝突的臨界點。私有化導致犯罪猖獗。俄羅斯內務部及總檢察院的報告中一致認為,在企業私有化過程中,約有55%的資本和80%的有表決權的股票落入俄羅斯境內外犯罪集團手中。私有化過程中最為普遍的犯罪活動是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汙受賄以及欺詐行為等。

4.私有化的社會遺害。在許多俄羅斯居民看來,葉利欽時期的私有化是“一場改革鬧劇”。在這場以“私有化證券”為賭注的賭局中,大多數百姓是輸家,催生了少數私人財閥,豢養了一小撮金融寡頭,這是遺留下來的最沉重的政治遺產。“財閥控製經濟、寡頭要挾政治。”1996年,以別列佐夫斯基為首的少數寡頭出資讚助葉利欽成功連任總統之後,這些寡頭變本加厲,向當局要求經濟回報,甚至進行政治要挾。少數財團乘機控製新聞媒體,借機操縱政治,分享權力。

喬治·索羅斯把俄羅斯經濟製度定義為“掠奪式資本主義”、“強盜式的、野蠻的資本主義”。索羅斯幾次在公開的場合麵對俄羅斯新生寡頭,咒罵他們的暴富靠的是私有化中的“犯罪、盜竊”。短短的幾年時間,有不到5%的俄羅斯人乘私有化之機,聚斂了無數的財產,數量更少的一小撮人成為私人財閥。在葉利欽掌權的後期,他們當中最著名的七大財閥大肆幹預政治,獨攬權力,演變成橫行一時的俄羅斯寡頭。2007年11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普京指出:有些人想不受懲罰地竊取國家的公共財富、掠奪人民和國家,還有些則想使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失去獨立性。普京一針見血地說道:“如果我們允許他們這樣幹,幾十億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會將整個俄羅斯都賣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