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自身的弊病、腐敗和分裂.."國民黨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而是被它自己打敗的"

來源: bebe2014 2019-02-13 14:30:5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192 bytes)

在易勞逸看來,國民黨的失敗,不是因為缺乏美國的援助,不是因為共產黨太強大,也不是因為中共從蘇聯那裡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幫助,而是國民黨自身的弊病、腐敗和分裂,他切中肯綮地指出:“國民黨人除了個人及派係的利益之外,根本沒有共同的奮鬥目的。”

 

抗戰勝利之後不久即展開的國共內戰,不到三年時間,就以國民黨的徹底崩潰和共產黨的風捲殘雲而告終。一度躋身世界四強之一的國民黨政權,像紙糊的房子一樣如此轟然倒塌,這一結果不僅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沒有料到、蔣介石的敵人毛澤東沒有料到,連支持蔣介石的美國和支持毛澤東的蘇聯也始料未及。

 

國民黨政府為何得不到農民的支持?

千百年來,中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社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白了,就是“得農民心者得天下”。包括中共在內的曆代農民起義者,無不是打著“均貧富、分田地”的旗號,得到農民的支持,進而席捲天下。

那麽,國民黨政府為何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易勞逸指出:“國民黨在農村的失敗——當局無能力保證農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極大地削弱了農民對政府所持有的尊敬。這就意味著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的經常性的苛捐雜稅、腐敗、絕大部分官員所顯示出來的傾向地主階級反對佃農的偏見,所有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權威及其合法行動的社會價值。”國民黨是一個崛起於江浙新興城市、倚靠城市工商階層的權力集團,從一建黨起就缺乏處理農村問題的經驗和熱情。在抗戰和內戰中,農民始終是受害最為嚴重,且被國民政府忽視的階層。

關於抗戰期間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易勞逸在書中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的河南饑荒來加以說明。那一時期,由於自然災害使得農業減產了四分之一,減產的數字相當巨大,但如果僅僅是自然災害,還不會造成數百萬人活活餓死的慘劇。更大的人禍是,政府無情的徵稅和軍糧徵收。超過百萬的軍隊駐紮在這個省份,究竟讓軍人挨餓,還是讓農民挨餓,當局選擇了讓後者成為犧牲的對象。既然國民政府不在乎農民的死活,農民也不再承認國民政府的統治:當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役中潰敗的時候,河南農民拿起大刀和長槍等冷兵器,解除了大約五萬軍隊的武裝,殺害甚至活埋了大量的士兵。你能指責這些農民不愛國嗎?

更大的饑荒發生在戰爭結束之後,易勞逸寫道:“一九四五年底一九四六年初,發生在中國的這次飢荒使得三千三百萬人民受到影響,可能是戰後初期世界上任何地方同類危機中最嚴酷和最廣泛的一次危機。”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報告中寫道,在湖南和廣西,饑餓和疾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許多孩子一絲不掛,他們渾身帶著瘡傷和傳染病”。當然,在十多年之後共產黨統治的時代,大躍進造成了更大、更嚴酷的饑荒。但此種“比壞”的視角,並不能減弱國民黨政權的滔天罪惡。

一九四八年,國民黨敗局日益明顯之時,“國民黨陣營中的許多人突然意識到,那些無知的卑賤的農民的生計與他們政府的衰竭和共產黨的活力有著某種根本的關係”。於是,立法院開始討論農村問題,立法委員們提出了土地改革的議桉,認為土地問題是“災難的根源,國家存亡的關鍵”。但是,直到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土地改革的方桉也沒有出台,因為當權者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直到國民黨敗退台灣,土地改革才得以啓動——因為國民黨當權派並非台灣的土地的主人,處理台灣的地主擁有的土地以及日本人留下的土地,在黨內不會遇到什麽阻力。在這樣一種吊詭的處境下,蔣介石總算收穫了其在農業政策方麵唯一一次的成功。

國民黨軍隊為何迅速失去了戰鬥力?

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李侃如,這樣描述內戰中國民黨軍隊的潰敗:“國民黨軍隊敗逃的速度往往使共產黨軍隊難以趕上。”這支與強大的日本陸軍主力對壘八年仍然屹立不倒的龐大軍隊,為何在麵對共產黨軍隊的時候就一觸即潰呢?難道共產黨軍隊比日軍更加英勇神武嗎?或者說,毛澤東比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朱可夫更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軍事天才?

易勞逸指出,從一九四二年開始,國民黨軍隊的主體部分就失去了戰鬥力。原因有三個方麵。首先,國民黨軍隊係統跟行政係統一樣腐敗、低能且極端殘酷。

其次,在整個戰爭進程中,醫療機構幾乎沒有任何改進。許多傷兵除了等死之外,得不到任何救治。

第三,是軍隊高級將領包括最高指揮官蔣介石本人的無能和彼此猜忌。

 

國民黨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而是被它自己打敗的

關於對蔣介石及其政權的評價,在中國及西方仍然是“冰火兩重天”。二戰期間著名的美軍將領史迪威致力於幫助中國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卻受到蔣介石的阻撓,不得不半途而廢。史迪威私下給蔣介石起過很多綽號,最有名的兩個是“花生米”和“響尾蛇”——前者比喻其“腦容量”很小,後者比喻其“胸容量”很小。在史迪威的眼中,蔣介石“頑固、愚蠢、無知、不容他人、專橫、不講道理、無法說通、忘恩負義而又貪婪無比”。而史迪威最欣賞的中國將領孫立人,本來已經在東北戰場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卻被蔣介石下令解職。後來,訓練新軍並取得金門戰役大勝的孫立人,卻被蔣介石無辜軟禁三十多年。此一桉例即可說明,史迪威對蔣介石極端負麵的評價不無道理。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蔣介石的日記在斯坦福大學胡佛圖書館被公諸於世,很多人對蔣介石日記中自我塑造的苦情英雄、孤膽鬥士的形象照單全收,華人世界掀起了一股親蔣、崇蔣的狂潮。有網友諷喻說,人們凡聊天提及此人必稱“蔣公”,從“堅果”膨脹成“夫子”,變化不可謂不翻天覆地。

其實,對反對毛澤東和共產黨的暴政,並不意味著必然要去擁抱蔣介石和國民黨,甚至扭曲曆史、為後者塗脂抹粉。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隻能表明某些人士心智上的“類人孩”狀態。易勞逸認為,國民黨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抗戰時期的艱苦歲月使黨內腐敗和瀆職行為日趨惡化。在麵對共產黨軍事威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遭遇的種種社會經濟問題的時候,國民黨根本無力奮起去迎接挑戰”。易勞逸不僅論及國民黨在農業政策方麵的失敗、軍隊喪失戰鬥力的原因,更分析了國民黨的黨務係統是如何因內鬥而癱瘓的——蔣介石苦心經營的三青團、雄心勃勃地開展的革新運動,以及蔣經國推動的金圓券改革,都未能給國民黨帶來活力和生機。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易勞逸討論了蔣介石在失去中國這一曆史事件上不可推卸的責任。魏德邁將軍如此評價蔣介石說:“委員長遠不能算是一個獨裁者,事實上僅僅是一幫烏合之眾的首領而已。”這一評論與《觀察》群體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蔣的描述相吻合——“獨裁無膽、民主無量”。易勞逸指出,蔣介石習慣把政治問題、行為問題甚至經濟方麵的問題都視為實質上的道德問題,“他不懂得,他所設立的政治機構及他所製定的政策正是其政權垮台的真正原因。他也不懂得,他的官僚的腐敗無能,是因為在他所建立的政治體係中這些官僚們基本上可以免受外界的批評和壓力的影響”。雖然蔣介石一生效彷王陽明、曾國藩等儒家“聖人”,在某些場合竭力表現出虛懷若穀的氣度,但他從來不是民主的支持者,“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建立使民眾有與政府認同感的政治組織,或進行為民眾帶來福利的社會和經濟的改革”。

日本戰敗後,蘇聯迅速出兵中國東北,隨後將東北轉交給共產黨人。失去了東北,使得蔣介石打敗毛澤東的困難大大地增加了。經過日本人長期的經營,東北的經濟水準領先關內十五年以上,其生產的鐵、水泥、電力等均是關內的數倍之多,誰能佔有東北,誰就擁有了經營中原的龐大資源。但是,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易勞逸的結論是:“蘇聯人的幹預隻不過是有助於摧垮已經腐朽的建築物的一股狂風。沒有這陣風,建築物可能會矗立得稍長一些,但是它遲早要倒塌。”

真相往往是讓某些人不願接受的,但揭示真相正是曆史學家的使命所在。關於這本書的價值,可以用雷利•桑德蘭的一句話來概括:“對國民黨失敗這一問題的新近研究,會由《毀滅的種子》而得以開拓。”對於中國的曆史學者來說,這本傑作是標杆,也是激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