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數十萬的中華好兒郎用他們的生命,鮮血和奉獻換來中國現代化的機會

來源: bebe2014 2019-02-06 21:40:1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082 bytes)

通過複雜政治鬥爭上台的赫魯曉夫看到,新中國因在朝鮮戰爭中的卓越貢獻,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中一支舉足輕重的新生力量。所以,他必須要竭力博取北京的支持,從而為蘇聯的核心地位服務。

“但‘否定斯大林'‘長波電台'‘聯合艦隊'等一係列事件讓赫魯曉夫意識到,中共是不會跟著蘇聯的指揮棒轉的,兩黨之間的分歧很快上升到了國家關係層麵。”沈誌華分析說。

“爭口氣,5年還清欠賬”

與蘇聯專家在華工作一同終止的,還有中蘇簽訂的各項合同。斯大林時期,蘇聯援助中國的項目數量為156個,赫魯曉夫時期又增加至304項。到1960年,這些項目已完成157項,剩下的要在1960年以後完成。

而據吳冷西回憶,蘇聯給中國的這些援助並非無償。“所謂‘援助',實際上是他們供給我們設備,我們向他們出口東西來償還。折合盧布的費用,這304項一共152億盧布。到1960年,我們已經還了72億盧布。蘇聯撕毀這些合同,就意昧著他們要賴賬了,還沒有完成的項目要全部作廢了。”

在北戴河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周恩來算了筆賬:餘下的賬如果每年還5億盧布,要16年還清;如果每年還8億盧布,那麽要10年才能還清。經過討論,中央號召各部門、各省勒緊腰帶,要爭這口氣,爭取5年還清欠蘇聯的債。

無疑,這對正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當時從事經濟建設的1000多名蘇聯專家中,80%以上的人在核心的國防工業領域工作。

蘇聯專家舍不得離開

羅日傑士特文斯基有一句話,讓李家寶默念至今:“把哈工大建成樣板學校,沒有一些人的無私犧牲是做不到的。而我參與其中,這是我的最大榮幸。”這位斯大林獎金獲得者的蘇聯同事在華因病殉職,而他自己又把在中國的時間一再延長,最後索性舍棄了回國申請博士學位的機會。

根據沈誌華的估算,從1953年至1960年,蘇聯援華工作的專家總數最多時超過了1.1萬人,他們的平均工資水平遠高於中國部長的平均工資。而在華數年的生活經曆,使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和中國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大連造船廠的退休人員回憶分別場景時說,蘇聯專家臨走時不顧命令,把正在生產製造的導彈潛艇、反潛護衛艇等相關圖紙一股腦兒留給中國技術人員,囑咐他們能“多抄點就多抄點”、“能記多少就記多少”。有專家到了火車站,偷偷地把一個小紙團塞給送行的工作人員,那是中方曾向他索要的技術材料。還有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專家臨行前忍不住大聲感慨:“我一生的理想就是過幾年再來中國,哪怕一個月也好。”

後來,周恩來特意選在人民大會堂為即將回國的蘇聯專家舉行告別宴會,他動情地說:“我們分開了,但相信兩國、兩國人民的友誼是永恒的。”有攝影記者發現,不少專家舉杯之時,都忍不住擦拭眼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