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明顯帶有稻作農業生產特點的考古遺址是賈湖遺址。位於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是一個早期村落遺址,年代距今9000—7800年。2001年伴隨發掘開展浮選工作,出土了豐富的炭化植物遺存,包括可食用的植物遺存如水稻、蓮藕、菱角、野大豆等。稻穀是栽培作物,屬於農業生產的收獲物,其他幾種植物遺存從形態上分析都是野生品種,應該屬於采集活動的獲取物。
在賈湖遺址內,曾發掘出一批碳化稻米及石墨盤、石墨棒、石鏟、石鐮等實物。這些資料表明,早在9000年前,賈湖先民已經會種植水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張居中教授還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帕特裏克·麥戈文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內壁上的殘留物進行研究證明,賈湖先民用大米、蜂蜜、山楂等製造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酒”。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遊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
從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的至今7000年的稻穀,到1999年,在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的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而早在1963年,廣西邕寧、武鳴等地就出土了一萬年前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加工工具,與以上稻作栽培的時間相聯係,說明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