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聰(1939~1996)
周思聰,1955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58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曾
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淩倉、李苦禪、郭味蕖等諸位名師指點,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潘絜茲先生是周思聰的同事,亦師亦友,兩人曾同在北京畫院及北京美協任職。1972年的一天,在黑龍江虎林插隊的潘先生的女兒潘紋宣在撲滅荒火的戰鬥中犧牲。潘先生因失去愛女而無比悲痛。他的家人寫了好多封信,想通過給潘紋宣爭取一個烈士稱號來安慰傷心的潘先生,但是最終卻沒有爭取到。潘先生的情緒愈發低沉。為了安慰潘先生,周思聰以潘紋宣這個生活原型為主人公,於1973年創作了《長白青鬆》。“在畫中,周思聰讓潘紋宣“活”著回歸母校。為了更生動逼真地刻繪人物形象,她向潘先生借了潘紋宣的照片,讀了潘紋宣寫的日記,還到潘紋宣生前所在的學校寫生、訪問。
周恩來, 邢台地震災區
王明明(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協副主席、):“二位
老師的作品,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對於新中國的熱愛留給了我們,這是一份非常豐厚的遺產,
英年早逝的周思聰、盧沉夫婦
我看到他們的照片想到很多,中國在像周思聰、
盧沉這樣的藝術家,的確是太少了。因為我72年和他們學畫。我今天和大家要講的是畫外的東西,是我們這個時代缺少的東西。一個就是說他們的人品,因為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藝術家為什麽能成為大師。藝術家之所以身後能夠得到人民的思念和回顧他們的經典作品,我覺得是一個人在一生中人格的修煉。他的這種魅力我覺得我們當代藝術家忽略了這一點。這點希望朋友們去研究周思聰、
盧沉,對他們這些在畫外的東西。他們創造了一個高峰,他們夫婦倆不同,可是我覺得我們回顧他們兩個人作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研究他們的人。延續在他們血液之中的就是敬老重文,他們對師長的尊重,我跟了他們20年,他們對每一件事,對他們的
老師,他們夫婦倆是非常的尊重,如同父母。對於後學,包括我們的
聶歐、
楊剛,所有的學生不論你什麽樣的,每個人都是細心的幫助,去提攜。這個就是中華民族藝術家傳承的最核心的問題,他有繼承,有發展,他發現人才再去提攜。在當今美術發展中是特別要提倡的。他們對曆史,對於傳統的尊重,我在訪談和回憶文章裏都在寫,我到了畫院以後,我鑽到資料室,很多非常古典的資料裏麵都簽著周思聰的名字,他都借閱過。我隻看過幾個人借過這樣的書,而且同輩的
畫家幾乎沒有借過。我78年到畫院,鑽到這裏麵就感覺到,周思聰之所以有那麽厚的積澱,就是對傳統的吸收、學養。包括
盧沉,他從另外一個方麵吸收,而且他吸收的對於
書法,他們倆是共同這樣研究的。所以在這些,我覺得大家去研究他。他們倆是非常好的楷模。”
曾有人說,周思聰是自
李清照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在美術圈外的人聽來,這種評價也許過高,但周思聰的確是公認的傑出
畫家,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她有著超人的天賦和悟性,是新時期以來
中國畫當之無愧的引領者。